❶ 我最欣賞的建築作品及其設計理念對我以後學習的啟發
1.建築造型
方案將傳統厚重風格作為建築形象的主基調,即將中國傳統版建築的形態特權點--看似敦實厚重而又富於細節、錯落有致,與當代中國住宅設計結合,力圖為小區創造一種溫馨輕松的氛圍。方案在立面設計中,採用豐富的形體錯落,柔和的色彩搭配、質朴的材料組合和考究的比例尺度以及細膩精美的裝飾點綴,著意刻畫出一個高貴而又充滿人文氣息生活氛圍的外在場景。
小區建築坡屋頂坡度較緩,出檐較大,採用深灰色英紅瓦,不但賦予建築鮮明的輪廓美,而且使小區構成了統一的第五立面。建築的主要牆面採用極具質感的暖香檳色塗料,體現了建築優雅和柔美。建築的底部採用淺褐色面磚,烘托出建築的成熟和穩重。
2.建築尺度
為了營造親切宜人的尺度感和空間感,減小建築的尺度感,在多層部分採用局部四層房子加坡屋頂的形式,形成了大樹、建築和人的三重尺度對比關系。小區多層和高層採用大量的退台,高低錯落的體塊更加豐富了舒緩的建築輪廓,使建築體形與室外景觀空間和諧相處。
❷ 建築欣賞論文,2000字左右
五彩繽紛的現代建築 令人耳目一新的亮派 這是新崛起的一個建築流派,其特色是採用光澤,如合金、不銹鋼、鏡面玻璃、塑料、閃光塗料等,用作建築物的牆壁或裝飾物,使建築物閃閃發光,絢麗異常。 亮派建築以美國居多。由於商業競爭激烈,為了突出廣告的效力,才大量使用光澤材料造房。上世紀50年代,專營肥皂和洗衣粉的紐約麗華公司,投巨資建造了一幢玻璃大廈,頗引人注目,招來不少生意。 日本東京草月會館是亮派建築的代表作。外牆全用藍色鏡面玻璃砌成,陽光雲彩輝映其中,與周圍融為一體,大大美化了市容,使那些遮天蔽日的摩天大樓相形見絀! 不僅在建築外牆上採用光澤材料,美國建築師還盡可能在室內採用光澤材料來裝飾。美國為新加坡濱華酒店製作的金屬飾品,安放在22層高的酒店大廳內,被認為是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 品。它高36米,寬21米,重約1700公斤,從上垂掛而下,由數百個鍍金金屬體組合而成。通過上方柔美的燈光照射,匯成從上流瀉下數條光帶,是亮派建築室內飾物的傑作。 我國也有亮派建築。座落在上海外灘邊上的聯誼賓館可視為國內亮派建築的代表。聯誼賓館四周外牆全部採用玻璃幕牆,整幢高層建築金碧輝煌,光彩奪目,與黃浦江的一條銀光閃爍的水帶互為相映,組合成光亮的世界,為上海市容增添了光彩。 莊重典雅的新古典建築 1985年是世界上傳統主義盛行的一年,在建築方面古典風格得到了發展 。這種建築古典化實際是古典與現代 結合的產物,它除了追求古樸、自然 的建築風格之外,建築師們還於設計中揉進了不規則線條與自己的想像力,而決不是單純的模仿古典建築物。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 學校教學樓是20世紀後葉新的都市古典主義流派的代表作。它座落在羅馬哥特式的校園內,周圍是錯落不齊的建築物。它通過鍍鋅鋼架、膠合板的拉毛水泥來顯示校舍堅韌不拔和高貴的氣質,在古典氣氛中透出新意。美國的政府大樓、建築,甚至動物園都在採用這種風格。 在風景點里安家 住宅是一種活動住宅,也稱「野外別墅」。當代旅遊業十分發達。對於出門的人來說,最大的事莫過於 和住宿這兩件事了。國外一些專家,針對這一現狀,在一般小汽車或大卡車的基礎上,研製出旅遊住宅,它較之旅遊帳蓬和塑制拆裝房屋要先進得多。這種能跑的住宅不僅設有卧具,讓旅途勞累的人能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而且還備有箱、櫥、櫃、台等,便於存放衣物和辦公。有的甚至還配置有小型廚房設施,如氣灶、冰箱、備餐台等,可供多人用餐。這種旅遊住宅不僅對旅遊者來說是理想的臨時家庭居所,而且倍受野外勘測人員的青睞,大有發展前途。不久前,某國的一個旅遊團來我國觀光,帶來了幾輛這樣的旅遊住宅,國內的參觀者都極為欣賞,認為我國生產這樣的旅遊住宅並不困難,國內可以自行製造。 不拘一格的造型建築 現代一些西方建築師常把建築設計成某一特定的造型,以增強建築的真實、自然感,給人親切的感染力。美國有一幢建築物,遠看酷似一架大型的三角鋼琴,不僅形象猶如鋼琴,而且色彩也與鋼琴一般,其造型別具一格,引人注目。美國政府還曾花費十五萬美元製作了一根完全按照球棒設計的鋼鐵雕塑,它高達三十多米,矗立在高樓大廈間,遠看是一根巨大的球棒,近看是一根柱子,氣魄很是雄偉。其他如人體型、動物型、輪船型等等的建築物也不斷出現,已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流派,這一流派往往還揉入了雕塑藝術,使造型建築更具有藝術性和生活情趣,很受城市居民的歡迎。 耐用結實的陶瓷住宅 傳統的住宅都是土木結構和磚混結構,而日本新近利用一種新型建築材料研製一種陶瓷住宅,它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理想住宅。這種材料極輕,可浮於水上,但抗壓力大極難破碎。它的特點有:抗火,耐久,不易腐蝕,隔音,吸音,能控制濕度。這種陶瓷住宅在空氣潮濕時可以吸進水汽,空氣過分乾燥時又可散發水汽。製造的方法 是,把矽土和石灰石混合,加水後在1800℃的高溫下加熱成型,生產快捷,低廉。 我國在用陶瓷作建築材料上也作了嘗試,現已能製造出幾十種建築用材料,並已開始遠銷國外。 應急住紙宅 美國世界造紙公司研製成一種紙造房屋。這種紙造房屋不僅費用低廉,而且具有容易搬遷和建築迅速等特點,適合牧區、林區和農場使用,還可以解決自然 災害所造成的需大量提供過渡性用房之急。 這種新型房子的牆壁是由一種專門設計的帶皺紋的牛皮紙製成的,經過化學處理使用壽命可達15~20年。它的厚度為12~41厘米,紙板外面塗上樹脂和玻璃纖維,其每平方厘米的抗壓強度為211公斤,內壁牆面和天花板上的塗料能經受高達1000℃的高溫,並可防蟲害。房子除了為房頂斜度所需要的幾塊特別紙板外,其他所有的板塊都完全相同,可以任意裝配,只要稍加改動,便可裝配成教室、圖書室或會議室等。 方興未艾的塑料建築 現代 科學 技術的應用 ,使得傳統的建築三大材料:混凝土(水泥)、鋼材、木材一統天下的局面被塑料打破。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建築塑料的應用,已佔塑料總量的25%以上。塑料是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它具有質輕、絕緣、耐腐蝕、美觀、易加工等特點,能滿足建築材料的及其他性能要求,甚至比傳統的建築材料有更多的優點。在國內外都已有了全塑料建築。在我國,建築非結構材料和建築結構材料卻已廣泛應用塑料,從住宅的防水保溫,室內外裝飾到建築結構用復合材料、輕質材料,大型構件等均已能用塑料製作。目前 塑料建築不論是充氣式、拆裝式、樓房式都具有實用性,可作為展覽廳、體育 館、游泳池、雷達站、戰地醫院 、飛機庫、工作棚、農作物暖房等。大力開發塑料建築,能大大縮短施工時間,減輕結構重量,提高裝配化程度,便於使用現代化施工方法 ,改善建築質量和耐久性,並可加強美觀效果。 如前所述,當今世界新穎別致的現代建築層出不窮。可以想像,不久的將來,一些現代人不可思議的新型建築會更多的涌現,它將為美化市容、豐富生活放射出更為絢麗奪目的光輝。
❸ 中國古建築欣賞
<從中國文化特徵看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意念>
摘 要
通過對中國文化特徵與中國古典建築設計意念的對比,認為中國古典建築體系是一個深受農耕意識影響並與宗法社會相和諧的完整系統;在設計意念上以「家」為思維起點,以住宅作為原型。
建築但凡能成為一個完善的體系,則必然有其深厚的社會文化根源,既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產生,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消亡。因此,研究傳統建築,只有結合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義,也只有這樣,才能判別良莠,決定取捨。
一 農耕文明的若干特徵及其在建築設計意念中的反映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無論是精英文化的諸子百家還是作為民俗文化的民間信仰和風俗,大多可以歸納到「以耕作居於支配地位」、社會分工不發達、生產過程周而復始的農業文明的范疇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於這樣一種經濟生活當中[1]。
這種農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響力,無孔不入地左右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建築,尤其是官式建築,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在許多方面表露出與之相應的特徵。
1 務實精神
農耕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特徵漸漸形成了一種求真務實的群體趨向。農人在農耕活動中認識到「利無幸至,力不虛擲」的真理。這種農人的務實之風也感染了文化人,於是「大人不華,君子務實」便成為賢哲們一向倡導的精神。正是這種民族性格使中國人發展形成了實用、理性而不太注重純科學玄想的特徵。「重實際而輕玄想」的另一種表現在於對待宗教的態度上。自周秦以後2 000餘年,基本上沒有陷入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實用理性逐漸成為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1]。
這種實用理性的務實精神,在建築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裝飾。
中國古典建築是建立在一套完備的木框架結構的技術體系之上的,一直十分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的表達與傳遞。從椽、檁、梁、柱到基礎的結構力學傳承,關系非常清楚。不僅如此,有些看似裝飾物的構件,也有其結構方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似乎是為了解決立面構圖問題而發展的,但是本身也是出於一種構造上的需要演化而來的。又如室內裝修的「徹上露明造」。為了避免屋頂構架的木材朽壞,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們處在一個乾燥通風的環境之中。因此,很多時候不在室內另作天花,而是讓構造完全暴露出來,對各個構件作適當的裝飾處理,就形成了「徹上露明造」。
在中國古典建築中,純粹裝飾的構件是很少的。構件一般是在充分反映用途和構造的情況下,加以有節制的裝飾完成的。適用則可,絕不無謂添加。
其二是以人體尺度為出發點,不求高大永恆。
中國古典建築體系一直堅持著有節制的人本主義建造原則。無論什麼類型的建築,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樣超尺度的東西[2]。中國建築的龐大,是通過小尺度單位的「院」不斷有規律地衍生而產生的。不論建築群多麼龐大,人在其中活動,所感受到的永遠是與人相親和的尺度。這種設計取向,正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實用理性思想居於統治地位的特點,迥異於西方在神學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在審美方面,中國建築給人設定的路徑決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個個院落為中心對建築進行審視的。故而在建築設計中,匠師們僅就院中視野所及進行仔細推敲,而對目光不及的側面則徹底不管,任其質朴平淡,從而形成了立面構圖的「場景式」特徵。步移景異,則是以面為單位在變,而不是如西方的以體為單位進行。這種「二維」審美特點,是真切認識古建設計的一把鑰匙,可以糾正長期以來以西方審美觀點來判定中國建築的誤區[2]。
2 恆久變易觀念
農業社會人們滿足於維持簡單再生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動力,因而社會運行緩慢,大體呈靜定狀態[1]。這樣的環境便易於滋生永恆意識,認為世界是悠久的、靜定的。好常惡變,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則是一種求「久」的觀念,《易傳》中所謂「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長地久」,「深根固蒂,長生久視」。董仲舒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等。反映在民間則是對器具追求「經久耐用」,對統治方式希望穩定守常,對家族祈求延綿永久。
反觀建築,恆久觀則導致「守常」意識的產生,如以不變應萬變、世界在改變而我心以不變待之等心理。在中國傳統的設計思想上,對一切的房屋、車、服、禮器等的製作都是採用一種靈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設計,預計到使用情況有了變化時也可以同樣應用[1]。傳統的中國式房屋設計原則就採用「通用式」設計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麼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經久耐用和廣泛適應性便成為其追求的目標。
與恆久觀相輔相成,變易觀念在中國也源遠流長,並形成「寓變易於保守之中」的特點。歷代革新,無不是托古改制,一直走「復古以變今」的思路[1]。這正是農耕經濟養育的中華文化在古與今、常與變的問題上的獨特表現。
建築則一方面推行靈活多變的「通用」設計原則,另一方面則漸漸形成成熟的「標准化」建造方式。中國傳統建築體系的框架結構和標准化則滿足了這種恆久與變異的社會心理的要求。空間與序列的豐富多彩最終落實到平實而定型的標准化框架之中,成為一種得心應手的方式。
再深一層次,以不變應萬變之心理,在對待事物上,則須有深刻的反觀內省的能力,於是在中國對「參悟」情有獨鍾。注重感受、注重點撥與覺悟的思想,可以說貫穿於古代建築的每一個層次。例如,中國建築不注重外表直觀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隨著道路穿過一道道大門,便會有一個個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開朗。建築序列尤如一軸長卷,且走且思, 道不盡則思不盡,一直達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這一點在園林設計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古典建築在重領悟、重層次、重氣氛等方面極下功夫, 反倒對單座建築淡然處之。古人對感受與領悟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於建築物本身的注視。
建築以恆久的構件和不變的院落,通過無限「衍生」便能演繹出無窮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中國古建群體獨有的內涵。
3 中庸思想
「中庸」是中國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為適應之謂,庸為經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適用而經久不渝。這一點實際是與「恆久意識」相通的,進而演繹為不偏不倚、允當適度之意。 在人格思想上並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而是追求執兩端而用中的溫順謙和的君子之風。所謂「君子訥訥於言」。
施之於建築,則表現為不求外顯而求內涵的特點。可以認為,君子之建築亦是「訥之於言」的。中國建築往往把精華和高潮放到最裡面,放到最後面,而前面則只是朴質的牆。庭院深深深幾許,精彩之處全在這一層層的化解之中。農耕文化內向型的特徵決定了中國古建必然要選擇這種重感悟、重內涵的建築布局方式。
二 宗法特徵與建築設計意念
中華民族以農業社會形態經歷了氏族制度解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民族血緣紐帶解體的不充分決定了後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特徵[1]。主要由血緣家族組合而成的農業鄉村最終形成了中國千年不衰的宗法制度。
注重血脈相承的純正性以及長幼尊卑的秩序倫常,成為維系宗法制度的必不可分的東西。「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成為一種沿襲久遠的傳統觀念。在中國,宗法制度兼備政治權力統治和血親道德制約的雙重功能。雖然歷經動亂,社會經濟形態、國家政權形式多有變遷,但構成中國社會基礎的始終是由血緣紐帶維系著的宗法性組織——家族。
「家」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是一致的,國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國,具有「家國同構」的特徵。
在這樣一種社會特徵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開始的。家,是社會思考的基本單位。這一點,在建築上有著深刻的反映。
以家為起點的特徵,導致中國古代建築以「住宅」為發展原型的特徵。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有明顯的特點表明一切建築形制均是由住宅發展而來,一切均以住宅概念為原型。西方的教堂不宜作為住宅,中國的住宅卻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員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宮是皇帝的住宅,至於商店也是「前店後居」、是商人的住宅。總之,似乎沒有一種類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無關的,而且,任何一類建築似乎都是由住宅發展而來的[2]。
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間的含義是沒有分別的。最早的時候稱為「宮室」,後來叫作「居處」。居處就是生活起居,以至於包括一切戶內工作的地方。在這個總概念之下,似乎無須再作什麼房屋種類的詳細劃分。
三 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建築體系是一套深受農耕意識影響、與宗法社會相諧調的體系,它在設計意念上是以「家」為思維起點,以住宅為原型而不斷衍生的產物。
有此結論,則形成了一種古代建築體系與社會文化之間關系的初步看法。隨著研究的廣泛和深入,希望能漸漸挖掘出兩者之間更多深層的聯系,以求對比當代社會文化狀況,對傳統建築遺存進行理解和取捨,從而確立評判傳統建築的一套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取其精華,為今所用。
❹ 請以一處建築為例,結合建築藝術在欣賞要領分析該建築的藝術價值或主要特點
藝術特點比較多的,可以線下聊聊
❺ 急求一篇關於西方建築欣賞的論文 2000字 比如評論一個建築
從根本上說,中西方建築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於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築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築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築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築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築材料、不同的社會功用,使得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建築有了不同的「藝術語言」。
不同的語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築,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體現著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築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雲霄,便成為建築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關鍵中的關鍵。所以,西方建築的「基本詞彙」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如果說柱子是西方建築藝術的「基本詞彙」,那麼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與西方的石制建築不同,中國古代的木製建築以斗拱為「基本詞彙」。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同西方建築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句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製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朴實,或威嚴。不僅亭、台、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朴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還有就是中國人對建築的態度是以新為貴,而外國人則對古老建築充滿尊崇與敬意
還有就是西方建築充滿著宗教神秘主義的情緒,而中國的建築則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這里有一篇比較系統的, 或許更清晰一些。
不過大體說起來也就是這么幾點,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陳安國:中外城市建築文化對比
中西建築形式上的差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
1. 建築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築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採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系,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系的結果。
2. 建築空間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徵的區別。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築占據著地面,那麼西方建築就佔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米。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庄嚴雄的建築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築的發展不同,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從建築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築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築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築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2500餘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築形態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築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於獨辟蹊徑,勇於創新的精神。
4. 建築價值的不同,顯現中西方審美觀念的異殊。從建築的價值來看,中國的建築著眼於信息,西方的建築著眼於實物體。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不靠計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邏輯的方法構思,而是靠師傅帶徒弟方式,言傳手教,靠實踐,靠經驗。我們對於古代建築,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築的認識,多從文獻資料上得到信息。歷代帝王陵寢和民居皆按風水之說和五行相生相剋原理經營。為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和諧,以趨吉避凶,招財納福,在借山水之勢力,聚落建築座靠大山,面對平川。這種「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古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首創的幾何美學和數學邏輯,亞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義「和諧美論」,對整個西方文明的結構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一切科學和藝術,它們的道路都被這種理念確定了命運。翻開西方的建築史,不難發現,西方建築美的構形意識其實就是幾何形體;雅典帕提隆神廟的外形「控制線」為兩個正方形;從羅馬萬神廟的穹頂到地面,恰好可以嵌進一個直徑43.3米的圓球;米蘭大教堂的「控制線」是一個正三角形,巴黎凱旋門的立面是一個正方形,其中央拱門和「控制線」則是兩個整圓。甚至於象園林綠化、花草樹木之類的自然物,經過人工剪修,刻意雕飾,也都呈獻出整齊有序的幾何圖案,它以其超脫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國園林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情調,形成鮮明的對照。早在2000年前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築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這一經典性的建築三要素觀點,被後人奉為圭臬,世代相傳。17世紀初建築師亨利·伍登提出優秀建築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築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則。因而當中國古老的建築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毀壞或「煙消雲散」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築依然完好地保存著,用實物體形象演繹著自己的文化。通過對中西方建築的比較可見出中西方在觀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上的不同。
❻ 理查德邁耶的史密斯住宅建築具體數據
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是美國建築師,現代建築中自色
派的重要代表。白色派的建築作品以白色為主,具有一種超凡脫
俗的氣派和明顯的非天然效果,被稱為美圍當代建築中的「陽春
白雪」。他的設計思想和理論原則深受風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
響,對純凈的建築空間、體量和陽光下的立體主義構圖、光影變化
十分偏愛,故被稱為早期現代主義建築的復興主義。
白色派建築
的主要特點是:1)建築形式純凈,局部處理干凈利落、整體條理清
楚。2)在規整的結構體系中,通過蒙太奇的虛實凹凸安排,以活
潑、跳躍、耐人尋味的姿態突出了空間的多變,賦予建築以明顯的
雕塑風味。3>基地選擇強調人工與天然的對比,一般不順從地
段,而是在建築與環境強烈對比,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之中尋求新
的協調。4)注重功能分區,特別強調公共空間(Public Spaces)與
私密空間(PHvate Spaces)的嚴格區分。
邁耶設計的史密斯住宅(Smith Hottse,1965年~1967年)是
白色派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個。
1走進史密斯住宅,
史密斯住宅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達瑞安海濱,這里是康涅狄
格州的邊垂地帶,位置遠離市中心,是一塊沒有都市塵囂的世外
桃源。而基地的周圍環境也提供了極為良好的自然景觀,尤其它
面臨長島灣,更為基地提供了那一望無際的蔚藍海景。
從公路進入基地時,由於建築物受到樹林阻擋,所以整棟建
築在視覺上並不明顯,但是那純白的建築體量和自然景觀所形成
的對比,引導著人們的視線,使人不致迷失方向。順著道路引導
向前,首先出現在眼前的是,位於道路末端的車庫,轉了45。角之
後,整幢房子才出現於眼前。而住宅這一側入口立面比較簡潔
,只開了一些所需的方窗,將自然景觀最為精彩的海景完
全阻礙了,令人只想趕快進入屋內,才能欣賞美景。一進入到房
間的內部,會有一種出人意料、豁然開朗的感覺,透過客廳的大片
玻璃,將建築師精心安排的美景盡收眼底。整幢房子共有三層
樓,在底層的部分,作公共空間使用,設有餐廳、廚房、洗衣間和佣房。而中間樓層,則作為家人平時交流的空間和接待客人的地方。設有客廳和主卧室,客廳上下兩層貫通,到了頂層則是小孩房、客房與書房。在功能布局上公共與私密空間分開,使每個家
庭成員有各自的天地,在建築藝術上邁耶在追求一種簡約、純凈的現代主義精神。
2史密斯住宅設計亮點
邁耶十分推崇現代主義的建築思想,他認為20世紀20年代
的早期現代主義建築是整個現代主義建築的精華部分,比如柯布
西耶的薩伏伊住宅、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等,是白色和結構
主義的結晶。在史密斯住宅中,許多方面,如幾何形態、坡道、色
彩以及上下貫通的客廳等都延續了現代建築的語言。但是邁耶
獨特的風格在於他豐富了建築語匯,吸收了立體主義的精髓,將
建築與場地、環境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2.1 完美的序列布局
在史密斯住宅中,整個建築的序列布局是緊湊而有機的。從
基地外到基地內部時,首先經狹長的車道,然後先看到的僅是房
子的一角車庫的部分,之後才看到房子的全景。而從房屋外部進
到房屋內部時,首先必須通過窄小的坡道之後,才能進人屋內稍
大的空間,而後才進入上下兩層貫通的大客廳,看到戶外
寬闊的景緻,到達整個序列的高潮,產生令人滿意的美學快感。
圈3史密斯住宅客廳
2.2強烈的對比
對比的手法在建築設計中經常採用,在史密斯住宅中,可以
看到邁耶大量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並且運用得十分巧妙。
1)材料的虛實對比,在起居室正對人口處,有一個可以供兩
層使用的壁爐,它與建築的圍護部分明確脫離,在三面玻璃的起居
室中,造成非常強烈的虛實材料的對比,成為起居室的視覺中心。
2)色彩的強烈對比,邁耶的作品,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綠色
的自然景物襯托,形成強烈的對比,使人覺得清新、脫俗,更能使
人們對大自然的色彩產生由衷的贊嘆,自然而然地與四周景觀融
合在一起,這也是邁耶成功的地方。
而這樣對比的手法,在其處理建築物內部空間時也很常見。
例如,在房子內部由厚重牆壁所包圍的內部樓梯,在它的對角線
位置,設置了一座由金屬欄桿扶手構成的開敞的外部樓梯,兩者
形成了對比,進而使整個建築活躍起來並成功地連接了屋內公共
空間與私密區域;另外在住宅面對主要景觀面,設計了開敞的公
共生活空間,在另一側,設計了較封閉的卧室生活區,兩者也形成
了對比。
』2.3豐富的空間
在史密斯住宅中,有雙向分層的概念,即在垂直方向上分層
的同時,水平方向上分「層」,而且是以「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
區分,劃為兩部分。這樣就存在著對立的空間體系,即私密的小
空間是木牆承重,公共的大空間由圓鋼柱支承,住宅的結構系統
和空間組織系統正好吻合。封閉的私密空間和開敞的公共空間
依靠水平走廊和對角布局的樓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交通空間的
頻繁使用將兩部分空間的層次感與通暢感相互強化。
當人在空間運動時,他的視覺體驗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也
就是說,當人在水平運動時,設計者往往使他的視線同時在垂直
方向上流通;而當人上下運動時,又使他的視線同時在水平方向
上流通。這樣,人的流動和視覺的流通在立體上展開,相互交叉
糾纏,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空間印象。
2.4和諧的光影
邁耶注重立體主義構圖和光影的變化,強調面的穿插,講究
純凈的建築空間和體量。在建築內部運用垂直空間和天然光線
在建築上的反射達到富手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觀點解釋舊的
建築語匯,並重新組合幾何空間。
在史密斯住宅里,可以體驗到邁耶對光影的處理也是下了功
夫的。例如,初升的LI光准確地射入卧室中,輕柔的午後陽光則
射入起居空間,讓人不免贊嘆建築師的用心。在邁耶以後的一些
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邁耶對光線的重視和引用,注重光線的變化。
並以此來調節空間。「我對於特殊顏色與材料無關的光與影非常
著迷。白色創造了一種中性的表面,在這個表面上會出現空間
感,並增強人對空間的結構感和秩序感。..光線彌漫到每個角
落,因此,我們可以最純粹,最基本地感知光線的存在..」。為
實現這一目標,經過嚴謹的虛實對比的推敲,大片的玻璃幕牆與
白色的實牆面相互交錯使用,並結合大量的結構框架和遮陽構造
而創造的建築形式極富層次感。
3結語
從史密斯住宅可以看到邁耶的設計風格,簡約純凈,功能與
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利用單一的色彩和簡單的幾何形體
創造了豐富的建築空間,和當前我國部分建築師在建築創作中為
追求形式上的標新立異,採用大跨度、長懸挑、扭曲的殼、傾斜的
柱、變形的牆,而犧牲掉功能、經濟、能耗形成鮮明的對比。作為
今天的建築師如何立足國情,立足本民族文化,去創造豐富生動
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建築新形式,是值得人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
[1]劉先覺.現代建築理論[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2]鄭東軍,黃華.建築設計與流派[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
社.2002, 』
【3]王受之.世界現代建築史[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4]托伯特·哈姆林.建築形式美的原則[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出版社.1982.
[5]羅小為.外國近現代建築史[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
資料二
1.環境
史密斯住宅坐落於周圍遍布岩石與樹木,佔地1·5英畝的場地上。住宅的後面地形先是緩緩升起,接著跌下去,變成陡立的礁石海岸,最後漸漸傾斜,形成一處小小的沙灣。這種地形演變形成一種自然的分界。從入口處向海岸線延伸的公路確定了一條重要的位置軸線。入口、通道以及整個景緻都被組織在這條直線上,使建築與環境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住宅中相互交叉貫穿的平面呼應了整個斜坡、樹林、突起的岩石以及海岸線這些景緻的節奏。
2.材料
史密斯住宅採用了大量的玻璃結構,其表面接受著來自於天空、大地和海水的光影及色彩,落地式窗具有良好的採光效果並為居住者提供了開闊的視野。
木邊框劃分了玻璃的的區域,將三層的玻璃窗有機靈活的組合在一起,化成整體。木邊框的選用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
壁爐由磚石砌成,符合建築材料與其實用功能的統一性。
玻璃與磚石:從上面的玻璃看起來,壁爐和前立面形成一條特殊的視覺動線,貫穿整個住宅內部。
木邊框與玻璃:是室內的封閉與開敞部分很好的形成對比。虛和實的部分互相靠著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平面與立面都產生一種空間上的對話。
材料的使用既符合力學規律,又遵循結構特徵。用簡單的一兩種材料做不同的紋理編排.在立面上會形成多重尺度,也能製造出豐富的立面效果。這是因為各個不同層次尺度的存在滿足了我們以不同距離進行建築審美的視覺需求,那就是,無論在什麼樣的距離,總有可看的、好看的、耐看的對象。其次,視覺會在對不同層次尺度的相互對比中變得興奮。具體來說,當某一尺寸方格子占據了立面的大部分面積時,視覺會感受到以此為基礎確立的基本尺度,若是立面上只有這一種尺度,那麼人們會覺得單調乏味,而這時當視線中出現了其他層次的尺度對比時,視覺就會感到興奮。
3.空間
整棟住宅的空間組織,採用了將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分離的模式。住宅的私人空間部分被安排在入口一邊,由分布於三個樓層上的若干個封閉的單元空間組成。公共空間被安排在住宅的後面,可以看到水景。這部分有三層平台,被一面整體跨越三層的玻璃所圍合。處在對角線上的內外樓梯,將開放和私密空間良好地靈動了起來。
4.顏色
邁耶的作品以「順應自然」的理論為基礎,並說:「白色是一種極好的色彩,能將建築和當地的環境很好地分隔開。像瓷器有完美的界面一樣,白色也能使建築在灰暗的天空中顯示出其獨特的風格特徵。雪白是我作品中的一個最大的特徵,用它可以闡明建築學理念並強調視覺影像的功能。白色也是在光與影、空曠與實體展示中最好的鑒賞,因此從傳統意義上說,白色是純潔、透明和完美的象徵。」
白色,純凈而有力,沒有太多復雜的形體。麥耶的作品以「順應自然」的理論為基礎,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綠色的自然景物襯托,使人覺得清新脫俗,他還善於利用白色表達建築本身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在建築內部,他運用垂直空間和天然光線在建築上的反射達到富於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觀點解釋舊的建築,並重新組合幾何空間。 運用在史密斯住宅上的白色形式,不僅僅是來自於新英格蘭地區那種自給自足式窄小居民的傳統,也是為了對這一地區樂觀外向的態度的一種表達。
(這個是自己做建構作業時整理的,有傾向性,不全。。。)
其它 關於邁耶 (希望你可以從中獲得有用的信息)
現代建築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1935年,理查德?麥耶出生於美國新澤西東北部的城市紐華克,曾就學於紐約州伊薩卡城康奈爾大學。早年曾在紐約的S.O.M建築事務所和布勞耶事務所任職,並兼任過許多大學的教職,1963年自行開業。大學畢業後,麥耶在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等建築師的指導下繼續學習和工作,他還是「建築界5巨頭」之一。由於受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影響,其大部分早期的作品都體現出了勒?柯布西耶的風格。1963年,麥耶在紐約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獨創能力逐漸展現在傢具、玻璃器皿、時鍾、瓷器、框架以及燭台等方面。
麥耶設計的產品都頗為簡練,既包括居家設計也包括商用設計。他設計的作品最大的特點是永遠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風格上受別人的影響而迷惑。由於其大膽的風格和值得稱頌的忠誠,麥耶創造出頗為獨特的粗壯風格。為了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將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別強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這種強健的設計呈立方體狀,似在召喚一種超現實主義的高科技仙境,其中包含著純潔、寧靜的簡單結構。建築的視覺感相當強大,也暗指所包括的空間。 麥耶注重立體主義構圖和光影的變化,強調面的穿插,講究純凈的建築空間和體量。在對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擴大了尺度和等級的空間特徵。麥耶著手的是簡單的結構,這種結構將室內外空間和體積完全融合在一起。通過對空間、格局以及光線等方面的控制,麥耶創造出全新的現代化模式的建築。他曾經說:「我會熟練地運用光線、尺度和景物的變化以及運動與靜止之間的關系。建築學是一門相當具有思想性的科學,它由運動的空間和靜止的空間組成,這其中的空間概念宛如宇宙中的氧氣。雖然我所關心的一直是空間結構,但是我所指的不是抽象的空間概念,而是直接與光、空間尺度以及建築學文化等方面都有關系的空間結構」。
❼ 建築藝術的欣賞方法有哪些
1.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徵
(1)建築藝術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是指建築的實用性、群眾性、耐久性。所謂實用性,即是說,建築的目
的首先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看」。即使是紀念碑、陵墓也要考慮舉行紀念儀式時人流活
動的具體要求。其它各類藝術,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築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
一起。建築的實用性特點,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即是說,建築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
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丑,因而建築的審美意義,有賴於實用意義。試想,一座通風不
良、雜訊震耳、光線幽暗的車間,打扮得再花哨,也不會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華貴高大的樓
房,如果風一吹就要傾倒,那麼色彩無論怎麼鮮艷,多姿多彩,住在這座樓房裡的人也不會覺
得它美。相反,如果實用功能處理得好,往起來很舒適,即使外形簡單一般,也會給人以美的
感受。即使是藝術比重大的建築,比如展覽館、歌劇院、大會堂、高級酒店、園林,如果用起來
讓人別扭,也會被認為「華而不實」。建築的實用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藝術性中也常常包含
著實用性。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還表現在它的群眾性上。沒有一個人能離開建築,建築的審美是帶
「強制性」的。人們可以不聽音樂,不看戲劇,不欣賞畫展,不讀小說,但卻不可能不住住宅,
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築機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
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築物,這些
建築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另一表現是在於它的耐久性。建築是巨大的、造價可觀的物質實體,
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災和戰爭破壞,它都會長期保留下去,很難被人遺志或丟失,事實上成
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紀念碑。建築的物質功能性決定了建築物具有紀念性。比如希臘
的神廟、羅馬的廣場、巴黎的鐵塔、中國的萬里長城、非洲的原始村落,還有數不清的古城市。
古村鎮,當初並不是為了紀念而專門建築的,但是到了後來,卻成了紀念性很強的古跡,成為
人們欣賞的歷史文化了。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建築與工藝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區別。」英文「建築」一向本意
為「巨大的工藝」。前面已經說過,建築同工藝一樣是從實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僅有實
用又是不夠的,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件。比如,住宅建築最基本的要求
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築講究清新、自然、雅緻;游樂場所的建築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
性的建築則應崇高、庄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和諧的統
一。同時,建築的審美功能,往往藉助於其它藝術門類給予加強,有的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
作用。雕塑、繪畫(主要是壁畫)、園藝、工藝美術以至音樂都能融合到建築藝術中去。比如
歐洲古典建築中的雕刻、壁畫就是當時建築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這些東西,那
么這些建築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國的古代建築是群體取勝,造成群體序列的性格和
序列展開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這些附屬的藝術,如華表、石獅、燈爐、屏障、碑喝等,單獨的
古建築也常用壁畫、匾聯、碑刻、雕塑來加以說明。從這個意義上,也說明了建築具有一定的
藝術綜合性,具有鮮明的審美功能性。自古以來,人類花費在非實用方面的財富和這方面的
創造是相當驚人的。尤其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把建築的美餚重,有時甚至超過實用價值。
日本在愛知縣甚至建造了一座別致的音樂橋。這是一條人行便橋,全長僅31米,寬兩米,橋
兩側欄桿裝有109塊不同規格的音響欄板。過橋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輕擊欄板,不管你
懂不懂音樂,會不會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國民謠《在橋上》。回來時,敲擊橋的另一側,就會
響起日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民歌《故鄉》。人們稱譽它是「石琴橋」、「聲情並茂的建築物」
……你大概想不到,這座小橋最初的設計提出者,竟是一個愛哼小曲的中學生呢!
當然,建築的實用功能性和審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築對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審美
功能比重大收,甚至佔主要的地位,比如紀念碑、游樂園、陵墓等;有的比重大體相等,如商
店、學校、醫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倉庫、廠房、橋梁等。但即使審美比重小的建築在建設時
也離不開一定審美觀念的支配,建築本身也要具有和諧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韻律,也要
考慮周圍的環境,比如前面所說的倉庫、廠房、橋梁等,就要考慮合適的位置,適當的高度等,
也是直線和曲線的組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具有了審美功能性。
(2)建築是空間延續性和環境特定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是個空間環境,它要佔據一定長、寬、高的位置。那麼,我們在一定的視點上,本可
能一下子看到全體,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頂的房子,在室外我們只看到
三個面。如在室內,我們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個面。我們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動自
己,才能陸續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說,人們在任何一點上欣賞建築,感覺都是不完整的,
只有在各個位置,從遠而近,從外而內,從上到下,從前而後,圍繞建築走遍,才能獲得完整的
感覺。如果是一個建築群體,那就更復雜,更需我們未斷地變換觀賞位置。人們就是在這種
位置的不斷變換中,也就是空間的不斷延續中獲得了審美感受。
正因為建築具有空間延續性,因此,它的藝術形象永遠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有的甚
至還主要靠環境才能構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簡單,建築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動,除非特
殊情況,不會出現房子搬家、橋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審美效果也隨之改變,原來的
效果不復存在,後來的又出現新的審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須是置於埃及這廣闊無
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恆的性格,如果搬到了東北大森林,很難設想,那是一種什麼效果。又
如,歐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須是在中世紀狹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顯示飛騰向上的氣
勢,如果放到寬闊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樓中間,就很難設想是什麼景象了。再如,濟
南火車站的尖頂鍾樓和穹形的建築物,當年也許是十分氣派和別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邊
那些大樓和煙向的對比下,就很難行出當年的氣派和特色,由此可見,正是這種空間的延續
性和環境的特定性構成了建築藝術的又一個審美特徵。
(3)建築藝術是正面抽象性與象徵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藝術在空間里塑造的永遠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說它是正面的,是因為建築所反
映的社會生活只能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現什麼悲劇式的、頹廢式的、諷刺式的、傷感式的、
漫畫式的形象。就建築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麼進步的或落後的,革命的或反動的。天
安門過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門,今天卻是國徽上的圖案,是偉大祖國的象徵。萬里長城本來是
民族交往的障礙,是刀光劍影的戰爭產物,現在卻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驕傲,是聞名世界的
游覽聖地。
同時,它塑造的這個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的一種物質實
體,是通過空間組合、色彩、質感、體形、尺度、比例等建築藝術語言造成的一種意境。氣氛,
或庄嚴,或活潑,或華美,或朴實,或凝重,或輕快,引起人們的共鳴與聯想。人們很難具體描
述一個建築形象的具體情節內容。所表現的時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確、不具體的,是
空泛的、朦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繪畫、雕塑那樣細膩地描摹,再現現實;更不能像小
說、戲劇、電影那樣表達復雜的思想內容,反映廣闊的生活圖景。正因如此,建築藝術常用象
征、隱喻、模擬等藝術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臘曾有人認為人體各部分都體現著理想的
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精華——多立安柱式建築就以粗壯狂放的
線條,形象地模擬了男子挺拔雄健的體形特徵;而安奧尼柱式建築則以柔和精細的線條,形
象地模擬了女子擁雅柔美的體形特徵。近代紐約航空港的TWA公司,則用典型的象徵主義
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飛的大鳥的候機大樓。巴黎明星廣場上的凱旋門,建造的初
衷,則是象徵了拿破崙一世軍威、強權、做世的特點。北京的天壇公園的雙環亭、南京天王府
的雙亭,則象徵了親密無間的摯友關系。由此可見,建築藝術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徵表現性構
成了它的又一審美特徵。
在建築藝術中,象徵的意義也是很廣泛的,可以容納很多內容,昨天可能是象徵著是權
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徵著統一團結,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門就是明顯的例子。
2.建築藝術欣賞
在欣賞建築藝術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建築藝術自身的特點,通過感受建築藝術的形式
美,既把握建築藝術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內在意蘊,從中獲得審美愉悅。
(l)欣賞建築藝術要把局部的審美觀照與整體的審美知覺結合起來。建築藝術的形象
一般是由建築物的體積布局,比例關系,結構形式,空間安排等構成。建築的外在裝飾常有
圓柱,柱頭、飛檐、貼臉,雕塑,圖案和壁畫等,這些裝飾因素是建築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它
們應該與建築形象保持內在一致,從造型和色彩上豐富和發展建築的藝術構思,使建築形象
錦上添花,增加藝術感染力。因此,欣賞建築藝術不僅可以對建築藝術的局部構成進行審美
觀照,而且還應該把局部的藝術構成納入整個建築藝術及從環境中加以觀照。使欣賞者從
整體的審美知覺中感悟建築藝術的美。美國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別墅」就非常注重局部
與整體的和諧美,萊特的設計新穎奇特,將別墅直接建造於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陽台
與瀑布兩側的巨石相映生輝,而瀑布則在陽台底下自由灑脫地傾瀉,使建築與山石。樹木、瀑
布有機融合,形成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和諧美,使建築的人工美與自然美渾然一體。
在欣賞建築藝術時,既要欣賞建築色調、尺度、比例、景觀及空間變化,看其是否符合美
的規律,又要注意具體的建築構成要素是否實現優化組合、建築的整體是否和諧統,進而
可以把該建築納入建築群的總體風貌中加以欣賞。
(2)感悟建築形象的象徵意義。建築藝術通常藉助象徵意義來蘊含其審美意蘊,這也
是建築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象徵意義首先是最初的象徵性,即建築藝術在物化成特定的
建築物時就已經具有的象徵意義。如北京故宮的對稱和諧、層次分明、主要建築位居中央,
顯現出封建時代帝王對國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寶塔」結構。我國秦朝建立的萬里長
城,當時象徵著秦帝國的「大~統」。但是,隨著社會歷史實踐的發展變化,建築藝術又會產
生出一些新的象徵意義。現在,北京故宮已成為中外遊客所欣賞的審美對象,它既顯現了我
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當我們現在登上萬里長城,極目遠
眺,萬里長城象一條巨龍在群山環抱中婉蜒游動,顯得氣勢非常恢宏遼闊。在我們的審美視
野中,長城已不再是秦帝國「大一統」的象徵,而是中華民族創造力量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
凝聚力的象徵。
要感悟建築形象的象徵性,還必須了解建築藝術創造的時代背景及其民族特點。北京
故宮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其結構上,從正陽門到景山,通過一系列錯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
間處理,象徵著皇權形象。北京天壇的設計具有明顯的漢民族特點,象徵著天帝的崇高神
聖,表達出漢民族「天人感應」的思想意識。
在欣賞建築藝術的象徵性時,還可以結合心理美學的「移情說」,充分展開自己的審美想
象,在感知建築形象的同時,把建築形象擬人化,賦予建築藝術以新的生命,使本無生命的建
築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氣。比如找們欣賞一座幽靜別致的別墅,就會感受到它
非常幽雅婉靜;欣賞那些高聳入雲的建築,會使我們產生向上飛騰的感覺;欣賞那些新穎奇
特,色彩疏淡而簡潔的建築,則會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勃勃,游灑飄逸;看到那些富有穩定感
的建築,就會使人產生端莊穩重的感覺。當然,欣賞建築藝術時的移情,只能根據建築藝術
質的規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而不能胡思亂想,違背藝術欣賞規律。
(3)要善於欣賞建築藝術的音樂美,建築藝術通常以錯落有致的空間造型顯現出類似
音樂的節奏感。歌德和謝林都把建築看成是「凝固的音樂,」正是在於他們感受到建築藝術
的音樂美。建築藝術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規律創造的,它無論向空間什麼方向延
伸,都是有比例、有規劃、有變化地排列的,從而形成一定的節奏。而「優秀的建築物,它各方
面的節奏,總能歸於統一。這便形成一種統一的調子,統一的旋律。當你在觀賞這座建築
時,你便能在一定時間過程中感受到節奏上反復多樣的流動,產生音樂般的旋律感,正是這
種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緒氛圍」,從而獲得類似感受音樂美的情感愉悅。
感受建築藝術的音樂美,要善於調動自己的通感,以動態的視覺對建築造型顯現的空間
序列進行審美觀照。欣賞建築藝術同欣賞繪畫不同,欣賞繪畫主要靠靜態的直觀把握,而欣
賞建築卻不能只靠靜態觀照,還應運用動態觀照,從視點的高低、視角的俯仰、視野的遠近大
小、空間的開合、視覺的分隔聯系中去觀照建築的空間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間序列的節奏感
和音樂感。也只有從這個意義上才可以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4)建築藝術的欣賞過程。建築藝術的欣賞過程通常包括欣賞角度、欣賞距離和欣賞
方法這三個組成部分。
欣賞角度可以分為水平方向上的正視與側視,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視、仰視與俯視。欣賞
角度也就是審美角度或審美視角。在審美活動中,審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體審美價值的
實現,不僅需要客體自身的審美同伴,而且還需要審美主體的密切配合,需要審美主體選擇
合適的審美角度,盡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審美客體。建築藝術是立體的空間藝術,欣
賞者更應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賞建築藝術的整體美。
建築藝術又是視覺藝術,欣賞者與建築物距離的遠近直接影響制約著審美效果。一般
來講,近距離可欣賞建築的細節或局部;中距離可直觀全貌;遠距離能概觀大致輪廓。欣賞
者時間充足,可近、中、遠三者兼而有之;時間倉促,則只能或中或遠的覽其概貌。一般來講,
欣賞古典建築可多作近、中距離的觀照;欣賞現代的宏偉建築可多作中、遠距離的概覽。當
然,欣賞距離的遠近不是絕對的,應該因人而異,因建築藝術不同而不同。
欣賞方法對於欣賞建築藝術有著重要意義,它一般分為靜態欣賞和動態欣賞。靜態欣
賞是指欣賞者在特定的欣賞點上對建築物的靜態觀賞,動態欣賞是指欣賞者按照欣賞需要,
在一定的觀賞路線上對建築物的觀賞。在欣賞中,應該把靜態欣賞與動態欣賞有機結合起
來,作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隨著欣賞路線的流動,欣賞者的大腦中就會出現一幅幅具體可
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築形象畫面,即不同的建築形象,從而感受到建築形象的空間序列。同
時,由於欣賞者視點的高低、視角的仰俯。視野的大小、視覺的轉換等是不斷流動變化的,這
樣當欣賞者去感受建築形象的空間序列時,就會產生一種節奏感,這也正是人們把建築比喻
成是凝固的音樂的內在依據。
總之,在欣賞建築藝術的過程中,欣賞者應了解建築藝術的一般特點和具有較高的審美
修養,充分調動自己的想像、情感等因素,積極能動地進行審美觀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
欣賞建築藝術的美。
❽ 建築藝術的欣賞要領有哪幾條
建築藝術的欣賞主要表現在:
1.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徵
(1)建築藝術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是指建築的實用性、群眾性、耐久性。所謂實用性,即是說,建築的目
的首先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看」。即使是紀念碑、陵墓也要考慮舉行紀念儀式時人流活
動的具體要求。其它各類藝術,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築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
一起。建築的實用性特點,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即是說,建築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
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丑,因而建築的審美意義,有賴於實用意義。試想,一座通風不
良、雜訊震耳、光線幽暗的車間,打扮得再花哨,也不會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華貴高大的樓
房,如果風一吹就要傾倒,那麼色彩無論怎麼鮮艷,多姿多彩,住在這座樓房裡的人也不會覺
得它美。相反,如果實用功能處理得好,往起來很舒適,即使外形簡單一般,也會給人以美的
感受。即使是藝術比重大的建築,比如展覽館、歌劇院、大會堂、高級酒店、園林,如果用起來
讓人別扭,也會被認為「華而不實」。建築的實用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藝術性中也常常包含
著實用性。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還表現在它的群眾性上。沒有一個人能離開建築,建築的審美是帶
「強制性」的。人們可以不聽音樂,不看戲劇,不欣賞畫展,不讀小說,但卻不可能不住住宅,
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築機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
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築物,這些
建築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另一表現是在於它的耐久性。建築是巨大的、造價可觀的物質實體,
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災和戰爭破壞,它都會長期保留下去,很難被人遺志或丟失,事實上成
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紀念碑。建築的物質功能性決定了建築物具有紀念性。比如希臘
的神廟、羅馬的廣場、巴黎的鐵塔、中國的萬里長城、非洲的原始村落,還有數不清的古城市。
古村鎮,當初並不是為了紀念而專門建築的,但是到了後來,卻成了紀念性很強的古跡,成為
人們欣賞的歷史文化了。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建築與工藝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區別。」英文「建築」一向本意
為「巨大的工藝」。前面已經說過,建築同工藝一樣是從實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僅有實
用又是不夠的,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件。比如,住宅建築最基本的要求
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築講究清新、自然、雅緻;游樂場所的建築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
性的建築則應崇高、庄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和諧的統
一。同時,建築的審美功能,往往藉助於其它藝術門類給予加強,有的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
作用。雕塑、繪畫(主要是壁畫)、園藝、工藝美術以至音樂都能融合到建築藝術中去。比如
歐洲古典建築中的雕刻、壁畫就是當時建築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這些東西,那
么這些建築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國的古代建築是群體取勝,造成群體序列的性格和
序列展開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這些附屬的藝術,如華表、石獅、燈爐、屏障、碑喝等,單獨的
古建築也常用壁畫、匾聯、碑刻、雕塑來加以說明。從這個意義上,也說明了建築具有一定的
藝術綜合性,具有鮮明的審美功能性。自古以來,人類花費在非實用方面的財富和這方面的
創造是相當驚人的。尤其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把建築的美餚重,有時甚至超過實用價值。
日本在愛知縣甚至建造了一座別致的音樂橋。這是一條人行便橋,全長僅31米,寬兩米,橋
兩側欄桿裝有109塊不同規格的音響欄板。過橋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輕擊欄板,不管你
懂不懂音樂,會不會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國民謠《在橋上》。回來時,敲擊橋的另一側,就會
響起日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民歌《故鄉》。人們稱譽它是「石琴橋」、「聲情並茂的建築物」
……你大概想不到,這座小橋最初的設計提出者,竟是一個愛哼小曲的中學生呢!
當然,建築的實用功能性和審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築對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審美
功能比重大收,甚至佔主要的地位,比如紀念碑、游樂園、陵墓等;有的比重大體相等,如商
店、學校、醫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倉庫、廠房、橋梁等。但即使審美比重小的建築在建設時
也離不開一定審美觀念的支配,建築本身也要具有和諧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韻律,也要
考慮周圍的環境,比如前面所說的倉庫、廠房、橋梁等,就要考慮合適的位置,適當的高度等,
也是直線和曲線的組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具有了審美功能性。
(2)建築是空間延續性和環境特定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是個空間環境,它要佔據一定長、寬、高的位置。那麼,我們在一定的視點上,本可
能一下子看到全體,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頂的房子,在室外我們只看到
三個面。如在室內,我們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個面。我們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動自
己,才能陸續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說,人們在任何一點上欣賞建築,感覺都是不完整的,
只有在各個位置,從遠而近,從外而內,從上到下,從前而後,圍繞建築走遍,才能獲得完整的
感覺。如果是一個建築群體,那就更復雜,更需我們未斷地變換觀賞位置。人們就是在這種
位置的不斷變換中,也就是空間的不斷延續中獲得了審美感受。
正因為建築具有空間延續性,因此,它的藝術形象永遠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有的甚
至還主要靠環境才能構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簡單,建築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動,除非特
殊情況,不會出現房子搬家、橋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審美效果也隨之改變,原來的
效果不復存在,後來的又出現新的審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須是置於埃及這廣闊無
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恆的性格,如果搬到了東北大森林,很難設想,那是一種什麼效果。又
如,歐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須是在中世紀狹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顯示飛騰向上的氣
勢,如果放到寬闊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樓中間,就很難設想是什麼景象了。再如,濟
南火車站的尖頂鍾樓和穹形的建築物,當年也許是十分氣派和別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邊
那些大樓和煙向的對比下,就很難行出當年的氣派和特色,由此可見,正是這種空間的延續
性和環境的特定性構成了建築藝術的又一個審美特徵。
(3)建築藝術是正面抽象性與象徵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藝術在空間里塑造的永遠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說它是正面的,是因為建築所反
映的社會生活只能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現什麼悲劇式的、頹廢式的、諷刺式的、傷感式的、
漫畫式的形象。就建築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麼進步的或落後的,革命的或反動的。天
安門過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門,今天卻是國徽上的圖案,是偉大祖國的象徵。萬里長城本來是
民族交往的障礙,是刀光劍影的戰爭產物,現在卻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驕傲,是聞名世界的
游覽聖地。
同時,它塑造的這個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的一種物質實
體,是通過空間組合、色彩、質感、體形、尺度、比例等建築藝術語言造成的一種意境。氣氛,
或庄嚴,或活潑,或華美,或朴實,或凝重,或輕快,引起人們的共鳴與聯想。人們很難具體描
述一個建築形象的具體情節內容。所表現的時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確、不具體的,是
空泛的、朦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繪畫、雕塑那樣細膩地描摹,再現現實;更不能像小
說、戲劇、電影那樣表達復雜的思想內容,反映廣闊的生活圖景。正因如此,建築藝術常用象
征、隱喻、模擬等藝術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臘曾有人認為人體各部分都體現著理想的
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精華——多立安柱式建築就以粗壯狂放的
線條,形象地模擬了男子挺拔雄健的體形特徵;而安奧尼柱式建築則以柔和精細的線條,形
象地模擬了女子擁雅柔美的體形特徵。近代紐約航空港的TWA公司,則用典型的象徵主義
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飛的大鳥的候機大樓。巴黎明星廣場上的凱旋門,建造的初
衷,則是象徵了拿破崙一世軍威、強權、做世的特點。北京的天壇公園的雙環亭、南京天王府
的雙亭,則象徵了親密無間的摯友關系。由此可見,建築藝術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徵表現性構
成了它的又一審美特徵。
在建築藝術中,象徵的意義也是很廣泛的,可以容納很多內容,昨天可能是象徵著是權
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徵著統一團結,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門就是明顯的例子。
2.建築藝術欣賞
在欣賞建築藝術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建築藝術自身的特點,通過感受建築藝術的形式
美,既把握建築藝術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內在意蘊,從中獲得審美愉悅。
(l)欣賞建築藝術要把局部的審美觀照與整體的審美知覺結合起來。建築藝術的形象
一般是由建築物的體積布局,比例關系,結構形式,空間安排等構成。建築的外在裝飾常有
圓柱,柱頭、飛檐、貼臉,雕塑,圖案和壁畫等,這些裝飾因素是建築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它
們應該與建築形象保持內在一致,從造型和色彩上豐富和發展建築的藝術構思,使建築形象
錦上添花,增加藝術感染力。因此,欣賞建築藝術不僅可以對建築藝術的局部構成進行審美
觀照,而且還應該把局部的藝術構成納入整個建築藝術及從環境中加以觀照。使欣賞者從
整體的審美知覺中感悟建築藝術的美。美國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別墅」就非常注重局部
與整體的和諧美,萊特的設計新穎奇特,將別墅直接建造於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陽台
與瀑布兩側的巨石相映生輝,而瀑布則在陽台底下自由灑脫地傾瀉,使建築與山石。樹木、瀑
布有機融合,形成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和諧美,使建築的人工美與自然美渾然一體。
在欣賞建築藝術時,既要欣賞建築色調、尺度、比例、景觀及空間變化,看其是否符合美
的規律,又要注意具體的建築構成要素是否實現優化組合、建築的整體是否和諧統,進而
可以把該建築納入建築群的總體風貌中加以欣賞。
(2)感悟建築形象的象徵意義。建築藝術通常藉助象徵意義來蘊含其審美意蘊,這也
是建築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象徵意義首先是最初的象徵性,即建築藝術在物化成特定的
建築物時就已經具有的象徵意義。如北京故宮的對稱和諧、層次分明、主要建築位居中央,
顯現出封建時代帝王對國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寶塔」結構。我國秦朝建立的萬里長
城,當時象徵著秦帝國的「大~統」。但是,隨著社會歷史實踐的發展變化,建築藝術又會產
生出一些新的象徵意義。現在,北京故宮已成為中外遊客所欣賞的審美對象,它既顯現了我
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當我們現在登上萬里長城,極目遠
眺,萬里長城象一條巨龍在群山環抱中婉蜒游動,顯得氣勢非常恢宏遼闊。在我們的審美視
野中,長城已不再是秦帝國「大一統」的象徵,而是中華民族創造力量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
凝聚力的象徵。
要感悟建築形象的象徵性,還必須了解建築藝術創造的時代背景及其民族特點。北京
故宮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其結構上,從正陽門到景山,通過一系列錯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
間處理,象徵著皇權形象。北京天壇的設計具有明顯的漢民族特點,象徵著天帝的崇高神
聖,表達出漢民族「天人感應」的思想意識。
在欣賞建築藝術的象徵性時,還可以結合心理美學的「移情說」,充分展開自己的審美想
象,在感知建築形象的同時,把建築形象擬人化,賦予建築藝術以新的生命,使本無生命的建
築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氣。比如找們欣賞一座幽靜別致的別墅,就會感受到它
非常幽雅婉靜;欣賞那些高聳入雲的建築,會使我們產生向上飛騰的感覺;欣賞那些新穎奇
特,色彩疏淡而簡潔的建築,則會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勃勃,游灑飄逸;看到那些富有穩定感
的建築,就會使人產生端莊穩重的感覺。當然,欣賞建築藝術時的移情,只能根據建築藝術
質的規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而不能胡思亂想,違背藝術欣賞規律。
(3)要善於欣賞建築藝術的音樂美,建築藝術通常以錯落有致的空間造型顯現出類似
音樂的節奏感。歌德和謝林都把建築看成是「凝固的音樂,」正是在於他們感受到建築藝術
的音樂美。建築藝術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規律創造的,它無論向空間什麼方向延
伸,都是有比例、有規劃、有變化地排列的,從而形成一定的節奏。而「優秀的建築物,它各方
面的節奏,總能歸於統一。這便形成一種統一的調子,統一的旋律。當你在觀賞這座建築
時,你便能在一定時間過程中感受到節奏上反復多樣的流動,產生音樂般的旋律感,正是這
種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緒氛圍」,從而獲得類似感受音樂美的情感愉悅。
感受建築藝術的音樂美,要善於調動自己的通感,以動態的視覺對建築造型顯現的空間
序列進行審美觀照。欣賞建築藝術同欣賞繪畫不同,欣賞繪畫主要靠靜態的直觀把握,而欣
賞建築卻不能只靠靜態觀照,還應運用動態觀照,從視點的高低、視角的俯仰、視野的遠近大
小、空間的開合、視覺的分隔聯系中去觀照建築的空間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間序列的節奏感
和音樂感。也只有從這個意義上才可以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4)建築藝術的欣賞過程。建築藝術的欣賞過程通常包括欣賞角度、欣賞距離和欣賞
方法這三個組成部分。
欣賞角度可以分為水平方向上的正視與側視,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視、仰視與俯視。欣賞
角度也就是審美角度或審美視角。在審美活動中,審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體審美價值的
實現,不僅需要客體自身的審美同伴,而且還需要審美主體的密切配合,需要審美主體選擇
合適的審美角度,盡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審美客體。建築藝術是立體的空間藝術,欣
賞者更應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賞建築藝術的整體美。
建築藝術又是視覺藝術,欣賞者與建築物距離的遠近直接影響制約著審美效果。一般
來講,近距離可欣賞建築的細節或局部;中距離可直觀全貌;遠距離能概觀大致輪廓。欣賞
者時間充足,可近、中、遠三者兼而有之;時間倉促,則只能或中或遠的覽其概貌。一般來講,
欣賞古典建築可多作近、中距離的觀照;欣賞現代的宏偉建築可多作中、遠距離的概覽。當
然,欣賞距離的遠近不是絕對的,應該因人而異,因建築藝術不同而不同。
欣賞方法對於欣賞建築藝術有著重要意義,它一般分為靜態欣賞和動態欣賞。靜態欣
賞是指欣賞者在特定的欣賞點上對建築物的靜態觀賞,動態欣賞是指欣賞者按照欣賞需要,
在一定的觀賞路線上對建築物的觀賞。在欣賞中,應該把靜態欣賞與動態欣賞有機結合起
來,作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隨著欣賞路線的流動,欣賞者的大腦中就會出現一幅幅具體可
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築形象畫面,即不同的建築形象,從而感受到建築形象的空間序列。同
時,由於欣賞者視點的高低、視角的仰俯。視野的大小、視覺的轉換等是不斷流動變化的,這
樣當欣賞者去感受建築形象的空間序列時,就會產生一種節奏感,這也正是人們把建築比喻
成是凝固的音樂的內在依據。
總之,在欣賞建築藝術的過程中,欣賞者應了解建築藝術的一般特點和具有較高的審美
修養,充分調動自己的想像、情感等因素,積極能動地進行審美觀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
欣賞建築藝術的美。
❾ 尋找一部日本的有關住宅建築設計的綜藝節目
應該是日本的建築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主持人叫:所喬治。
。。。。日本全能住內宅改造王有容太多集了。。。。
我這里有從優酷下載的,2007年的14集,2008年的3集,2009年的66集,2010年的112集,2011年的15集。(2012年和2013年的還沒有下載)
2007-2011共210集,總大小18G,我沒有興趣一集一集翻看了。。。你有興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