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篇1萬字日語論論點:從日本的庭院看日本人的纖細性,bi ye 論文
老師,您好!
看過眾多日本庭院後,不難發現從中感受到日本人的纖細性:
以下略1萬字。
。。。。。。
所以日本人的纖細性在日本的庭院風格中處處都得到了體現。
老師,這是我網路知道里求來的!
請給滿分!
2. 關於日本的論文
目前,許多有關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亂的現象,如到底什麼是茶文化問題,什麼是茶道問題,什麼是茶藝問題,茶道和茶藝的關系問題,都存在誤區,沒有統一的認識,需要加以探討,以求得共識。
在討論茶文化問題之前,必須先弄清什麼是文化。
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范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葯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那麼,茶文化也應該有這樣的四個層次。
1. 茶文化的四個層次
物態文化——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
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廣義的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於經濟史學科研究范疇,而且也是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所以作為新興的學科,茶文化學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過去比較薄弱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也就是狹義的茶文化。
如此看來,我們要研究的狹義茶文化是屬於平常所謂的「精神文明」范疇,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離「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離開,也就不存在什麼茶文化了。
2.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關於茶文化的許多名詞術語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亂的認識,茶藝界有許多人常常將茶道、茶德、茶藝混為一談,弄不清茶道和茶藝的區別,如有的叫茶藝館,有的叫茶道館。有的稱茶藝表演,有的稱茶道表演。需要進行深入的討論,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統一的認識。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茶藝、茶道和茶德問題。
茶藝「茶藝」一詞最早出現於七十年代的台灣。當20世紀七十年代台灣出現茶文化復興浪潮之後,開1978年醞釀成立有關茶文化組織的時候,接受台灣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的建議,使用「茶藝」一詞,成立了「台北市茶藝協會」、「高雄市茶藝學會」。1982年又成立「中華茶藝協會」。各種茶藝館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茶藝一詞被廣泛接受,而且也傳播至港澳和大陸。至於為什麼要稱茶藝,台灣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宣讀的《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台灣社會的影響》論文中指出: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卻已為日本專美於前,如果現在繼續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於嚴肅,中國人對於「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的,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於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藝」就這么產生了。
然而什麼是茶藝?各家的解釋還是見仁見智並無統一而明確的定義。如台灣茶藝專家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溶於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於生活而不在於茶。」(季野:《茶藝信箱》98頁,台灣茶與藝術雜志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二、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於心靈美,欣賞茶藝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范增平:《台灣茶文化論》280頁,台灣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台灣茶藝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境以及人際間的關系,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蔡榮章:《現代茶藝》202頁,台灣中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還認為:「茶葉的沖泡過程不只是把茶葉的品質完美發揮的技藝,本身也是一種發展個性的表演藝術。借著泡茶、品茗的過程,因為必須專心一致才能將茶泡好,才可以體會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幫能表現美感與主客良好的關系,結果達到了修身養性與敦睦人倫的社教功能。」(同上,197頁)北京的茶文化專家王玲教授認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的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王玲:《中國茶文化》87頁,中國書店出版)陝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認為:「茶藝是指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技術達到爐火純青便成一門藝術。」「茶藝是茶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丁文:《中國茶道》46頁、49頁,陝西旅遊出版社出版)浙江湖洲的茶文化專家寇丹先生在綜合各家學說之後,認為茶藝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葉的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茶藝初論》,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4期)
我們贊成按狹義的定義來理解,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後才談得上品茶。而泡茶又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正如丁文先生所說,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便成為一門藝術。因此,我們不但要科學地泡好一壺茶,還要藝術地泡好一壺茶。也就是說,不但要掌握茶葉鑒別、火候、水溫、沖泡時間,動作規范等等技術問題,還要注意沖泡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藝術美感問題,「欣賞茶藝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為儀表的美與心靈的美。儀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童啟慶:《習茶》110頁,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誠如蔡榮章先生所說,茶葉沖泡過程「本身也是一促發展表演藝術。」如果茶藝館的從業人員了解這一點,就不會將自己等同於一般飲食服務員,而是自覺在從事一項普及茶文化知識、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活動,是項很有意義的社會工作。
那麼,茶藝與茶道有什麼區別呢?茶藝與茶道是什麼關系呢?
茶道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茶文化》第二編「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節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蔡榮章先生也認為:「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指導『茶藝』的理念,就是『茶道』。」(蔡榮章:《現代茶思想集》410、408頁,台灣玉川出版社出版)我們認為,王玲教授和蔡榮章先生的這些話已經將茶道、茶藝的區別和關系講得很清楚。茶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准則。因此,陳香白教授認為:「中國茶道 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中國茶文化》59頁,山西人民出版社)不過,以這樣的高度來要求茶人畢竟過於嚴格和空乏,常人不易掌握,一些茶藝大量和專家們便以精練的哲理語言加以概括,提出許多茶道的基本精神,使所有茶人易於理解和便於操作。這些基本精神就是飲茶的道德要求,亦稱為茶德。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飲茶者應是注意操行具有儉朴美德之人,陸羽已經對飲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單純的滿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見,早在唐代就已經喝茶有道了。可以將劉貞亮提出的茶德視為對詩人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三飲便得道」和「以孰知茶道全爾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詮釋和充實。由此可見,茶道應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陸羽時期,當然,它還不如後代如日本這茶道那麼明確具體。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介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各寬松、自由的氛圍。
朝鮮茶禮——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系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里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麼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為人效中的生活准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2期)。後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國茶德——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具體內容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系。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
大約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志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雲:『廬山雲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於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梁組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兩位專家還認為:中國的茶,「能用來養性、聯誼、示禮、傳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適應各種階層,眾多場合,是因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於中華民族的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揚茶文化的優良傳統,弘揚中國茶德,對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台灣茶文化論》43頁「探求茶藝的根本精神」,台灣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藝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雖未加以詳細解釋,但其含義仍不難理解,與前述幾位專家的意見相去不遠。
更早一點,在1982年,台灣的國學大量林荊南教授將茶道 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為,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於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氣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要調和。從潔身、正心,至於環境、器具,務必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升華,否則茶功敗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項,是治茶的大本。茶葉必精選,劣茶不宜用,變質不可飲;不潔的水不可用,水溫要講究,沖和注均須把握時間。治茶當事人,本身必健康,輕如風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權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勞。茶為健康飲料,其有益於人身健康是毫無疑問的。推廣飲茶,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國健康,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性——「『養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與茶之性相近,卻因為人類受生活環境所污染,於是性天積垢與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樹生於靈山,得雨露日月光華的灌養,清和之氣代代相傳,譽為塵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尖,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發揮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恆,可以參悟禪理,得天地清和之氣為已用,釋氏所稱彼岸,可求於明窗凈幾之一壺中。」
倫——「『明倫』是儒家至寶,系中國五千年文化於不墜。茶之功用,是敦睦聳關系的津梁:古有貢茶以事君,君有賜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湯以事父母;夫唱婦隨,時為伉儷飲;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來,以茶聯歡。今舉茶為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誼、君敬、臣忠),則茶有全天下義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榮章《現代茶藝》200頁,台灣中視文化公司,1989年7版)
此外,台灣的周渝先生近年來也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從自然到個人主體與文化再生的探尋》,《農業考古》1999年2期)
以上各家對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歸納,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大家可以細心領會,把握其主要精神,在自己的茶藝表演和茶事活動中貫徹這些精神。
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著: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和儉、和美、和愛、和氣、中和、和諧、寬和、和順、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和、順利)、和光(才華內蘊、不露鋒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開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為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癒)、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面。請相信: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核、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陳香白:《中國茶文化》43頁,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的葉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說,認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藝報》19頁,香港茶藝中心1993年出版)。
我們認為,陳香白教授的這番話,不但有助於我們對中國茶道精神的把握,也有助於我們對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理解。
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我們應該根據茶道精神來從事茶文化活動。一切有悖於茶道精神的行為,都要加以糾正、克服,使中國茶文化事業永遠沿著健康、文明的道路發展。
3.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
當我們文化的各個層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白茶文化與一般的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即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體現的,是人們在品茗活動中一種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們走進現代的茶藝館,並不是為了解渴,也不僅僅是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種文化上滿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閑,可以說是一種高檔次的文化消費。經營茶藝館都,當然講究經濟效益,但同時也非常重視茶文化知識的普及和推廣,經常舉行茶藝表演,開辦茶藝知識講座和培訓,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顯示出自覺的文化積極性,這是其他餐飲業所不能比擬的。對在茶藝館從事茶藝工作的人員,在文化素質上的要求也要比餐廳服務員更高一些,她們除了服務顧客之外,還肩負著普及茶藝知識、推廣茶文化的高尚任務,應該具有一種使命感和榮譽感。
那麼,茶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社會功能呢?前述的眾多有關茶道、茶德的論述,已包括這方面內容,也就是說,那些茶德所要求做到的,就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就是茶文化對社會的貢獻。
唐代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曾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範圍。因此,除了增進人們健康、促進茶業經濟發展、弘揚傳統文化之外,還可以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簡化歸納為下列三個方面:
1. 以茶雅心——陶冶個人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靜」、「儉」、「潔」、「性」等,側重個人的修身養性,通過茶藝活動來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
2. 以茶敬客——協調人際關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倫」等,側重於人際關系的調整,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3. 以茶行道——凈化社會風氣。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商品大潮洶涌,物慾膨脹,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於失衡,人際關系趨於緊張。而茶文化是各雅靜、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們綳緊的心靈之弦得以鬆弛,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誠處世,以禮待人,對人多奉獻一點愛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處、相互尊重、互相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因此,必然有利於社會風氣的凈化。
范增平先生在《茶藝文化再出發》一文中曾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具體歸納為下列幾個方面:
探討茶藝知識,以善化人心。
體驗茶藝生活,以凈化社會。
研究茶藝美學,以美化生活。
發揚茶藝精神,以文化世界。(范增平:《台灣茶文化論》51頁,台灣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
范增平先生是以另一視角,從四個層面來論述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他這里所說的「茶藝文化」,實際上就是茶道精神,也就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與我們上面所述
3. 日本人把住宅做到了極致,到底有哪些驚人的細節
一、顏色控制木色是最流行的日式配色,它不同於其他顏色,它是一種重要的顏色,它具有天然的質地和豐富的機制,它具有自然的自然美,給人以慰藉和心靈的安寧,它的顏色比較淡定舒緩,看上去讓人的心情非常舒適。
四、裝飾中不使用金屬飾品和傢具,更多的是使用原木、席子和竹子來保持原有的色彩和顯示而不進行修改。日本傢具的特點是降低所有的重量,如咖啡桌、電視櫃甚至門廳的鞋凳都做成低矮的風格。日本風格的簡約感源自傢具的減少。它可能起源於傳統的茶室,即使是當代日本傢具,整體也是很低的。重點是要排列整齊。
所以大家才會說日本人在裝修方面算是做到了極致還是有一些道理的?
4. 關於日本お宅族 畢業論文
聯系求求
一零一六四四二七九零
5. 日本的和式住宅是如何發展而來的。想要知道它的發展歷史,建築特點。求助啦~
指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建築。日本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盛產木材,木架草頂是日本建築的傳統形式。房屋採用開敞式布局,地板架空,出檐深遠。居室小巧精緻,柱樑壁板等都不施油漆。室內木地板上鋪設墊層,通常用草席作成,稱為「疊」(漢語音譯「榻榻米」),坐卧起居都在上面。古代日本風俗,一屋只住一代,下一代另建新屋居住,持統女皇(690~697年在位)以前,皇室也是每朝都營新宮。
日本早期住宅多採用木架草頂,下部架空如干闌式建築。佛教傳入後,住宅也有明顯變化。
日本從漢代起就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深具日本特色和日式美感的日本園林也是非常有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建築。日本園林在結合了中國盛唐與宋時期特色的同時,因自身的自然條件與文化背景,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日本民族的纖細敏感的對人生與美的追求,使日本園林極富詩意和哲學意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枯山水,
日本古代建築[1]
是日本
枯山水代表京都大德寺大仙院特有的造園手法,體現日本園林的精華。[1]後期的代表性建築物唐招提寺(759)金堂,是中國鑒真和尚東渡後率弟子建造的,反映了中國唐代建築的風格。平安時代(794~1192)貴族們嚮往西方凈土極樂世界,促使華麗的阿彌陀堂發展起來,突出的遺例有宇治的平等院鳳凰堂(1053)、京都府凈琉璃寺的阿彌陀堂等。其中鳳凰堂匯集了繪畫、雕刻、工藝、建築各方面的精品。鐮倉時代(1192~1333)新興的武士勢力取代貴族集團執政,中國宋代傳入的禪宗獲得武士們的贊賞和信仰,禪寺由此興起,實例有鐮倉圓覺寺舍利殿等。此類寺廟往往仿照中國宋代建築,稱為「唐樣」;因襲平安時代舊樣的建築,稱為「和樣」;另一些受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建築式樣影響的佛寺,則稱為「大佛樣」或「天竺樣」,典型實例有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和兵庫縣凈土寺凈土堂。室町幕府時代(1338~1573),禪宗繼續有所發展,在京都和鐮倉都仿照南宋時中國禪宗的五山十剎之制,設立五山寺院。
6. 日本庭園論文
你可以在google中查一下
中日庭院的區別
龍安寺(被稱為日本最美的庭院-石庭)專屬
金閣寺(也很有名的)
日本人對於庭院的認識和中國人不同,好比中國人認為蘇州園林很美,對於日本人來說他也認為很美,但是只是看到眼前景色覺得很美。而日本人對於龍安寺的認識卻不只是眼前景色。(事實上這個龍安寺的石庭裡面只有石頭,4塊大的石頭)更加註重於身處龍安寺的那個庭院給人一種什麼感覺,比如心境開闊呀,能讓心平靜下來等等。
可能我的認識有局限性,畢竟不是這個專業的,不過龍安寺親身去過,只是給點意見
7. 求問日本一個小住宅的名字 是白色的,各個房間都是單獨分散的小盒子,每個房間之間通過室外樓梯連接。
古畑任三郎>
href="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eab9044cba2894ead72afc18.jpg" target="_blank">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的/ ke/pic/item/eab9044cba2894ead72afc18.jpg
古老的C?'任三郎「,也被稱為」紳士刑警,主角古C?任三郎有45歲的警視廳搜查科刑警。 1月6日生日。他沒有戴領帶,從來沒有攜帶一支槍,甚至看到槍上的整個身體顫抖國際刑警組織,但它可以破解各種稀奇古怪的案件,他的兩個著名的是:「有沒有真正完整的犯罪」,「中犯罪在我的面前,就像一個神奇的魔術師之前。「
」古老的C?任三郎劇插曲獨立章節圍繞解決的情況下展開的,而解決的情況下是非常簡單的方法,是古代? ?推斷力和如簧舌,古畑日本版的福爾摩斯,除了「古畑任三郎劇,與順序方法,第一個描述的犯人犯了罪,那麼古畑亮相。同樣涉及私人生活的古畑小,但個性鮮明,在與歹徒對峙的過程中,不時地說虛無縹緲的,其目的是為了分散注意力的罪犯,引誤入陷阱。
「古老的C?任三郎」的一大特點,在情節開始了類似的表白的古畑任三郎事情的,一個黑色的背景前古畑任三郎轉過身來介紹一些關於未來的情況下,其實只是類似絮絮叨叨的東西,它是不參與的情況下。電影會有古畑任三郎的情況下,當燈光將他收集到形成一個類似與語音功能的簡短評論,拋開故事之外的進展表示。因為有廣告在電視版的差距,這個時間會有多說。每一次,他是「古畑任三郎」。演示結束。
「古老的C?'任三郎集的電視連續劇,富士台推出了三款電視劇,太多的電視特別版。
8. 日本的房屋特點
日本式房屋的特點之一——靈活無礙的自由空間。日本式房屋的結構很簡單,幾乎僅由地板,柱子和屋頂3部分組成,講究一點的,在延伸的屋檐下有條走廊,供納涼或小憩。房間內部被拉門隔開,方便拉上和開啟,這讓看起來很狹小的日本式房屋顯得很寬敞。
特點之二——陳設簡單。日本式房屋均鋪有高出地面數十厘米的地板,以便使屋內東暖夏涼,也避免事內潮濕。日本式房間的地板上都鋪有俗稱塌塌米的草墊。塌塌米是用稻草製作的厚草墊子,上面縫有細席子,長約180厘米,寬為90厘米,做工極為精細。寢室白天表面上幾乎空無一物,只是在一邊設有壁櫥,放置衣服和被褥等物。
特點之三——適合日本人低坐的生活習慣。盡管衣櫃,椅子,高腳餐桌等西洋傢具已經進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但日本人仍然拖鞋走進日本式房間,坐在坐墊上休息,或是圍著矮桌用膳最符合日本人的體型很生活方式。
不同經濟層次的日本人居住在不同類別的房屋裡。雖說當今日本建造了大量有十幾層之高的設備齊全的高級公寓,但每個日本人夢寐以求的仍是購買一塊地皮,建造一座日本式房屋。日本人愛用「貓之額」來形容自己住宅的狹小,但言談之中仍掩飾不了他們為自己能擁有一幢獨立的日本式房屋而感到驕傲的喜悅之情。
9. 有關日本住宅的文獻綜述
像向日抄葵一樣,努力朝著陽光微襲笑。很多時候,我們刻骨銘心的記憶,別人卻早已忘記,與其糾結於心,不如看淡,看輕。十年前你是誰,一年前你是誰,甚至昨天你是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你是誰,以及明天你將成為誰。
10. 誰能給我點資料,關於日本現在的住宅問題的
1.日本越來越多的知名建築公司被攪進日本「豆腐渣」工程的丑聞中,建築問題已經蔓延至日本全國,「問題」房屋與日俱增,致使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陷入恐慌。目前達不到日本《建築基準法》規定抗震強度的建築已經達到62座。在未來的一個月,還將有幾十座房屋因為同樣的問題受到審查,「問題」房屋的數量還有可能會進一步增加。日本政府2005年12月6日批准了處理建築質量丑聞的一攬子措施,斥資6600萬美元重建缺陷房屋並對受害居民進行補償,政府將准備大約2200棟住宅供被迫遷移的居民居住,並表示這些居民將享受減稅待遇。
2.目前,日本職工在大都市圈,特別是首都圈,購買新房已極為困難。為此,企業的住宅政策今後也將轉向以資助職工居住租賃住宅為重點。
3.日本住宅產業化的標志是用工業化的方式生產住宅,而這是由生產小住宅開始的。一方面當時日本的房地產有大量需求。人力已經蓋不過來。第二,經濟具有大規模生產的力量。20年前在中國,住宅產業化根本無法提起來,經濟力量還沒有達到。第三,社會化大生產的實現,製造業進入房地產領域。這其中還包括社會化大流通的實現。
4. 日本從1980年開始,整個社會老年化社會程度快速增加,大大超過了一些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這給政府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高齡者的增加,對住宅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這是日本當前住宅建設重點考慮的問題。
日本的住宅目前處於一個轉型期,沉重的存量,舊房的翻新、住宅市場的搞活是今後的主要工作。同時日本原有的住宅供應體系公營、公團、公庫,也面臨著改組、變更、轉軌等。
5.中日兩國在住宅建設領域開展了多項合作,目前日本住宅建設所面臨的環境共生、老齡化社會、都市機制再生等相關問題,在中國的住宅建設也同樣存在
6.住宅金融公庫 設立於1950年。其設立的基本背景,是日本戰後面臨的住宅嚴重短缺局面。二戰結束時,日本的住宅短缺高達420萬戶。雖然政府採取了建造簡易住宅等應急措施,但隨著經濟的恢復,建設永久性住宅開始被提上議事日程。針對當時一般家庭普遍缺乏建造或購買住宅所需資金的情況,政府決定設立住宅金融公庫,面向准備建造或購買住宅的家庭提供長期低息貸款。
住宅金融公庫(以下簡稱「公庫」)的性質屬於政府全額出資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目前,公庫用於貸款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向政府財政投融資的借款和已經回收的貸款。每年政府在財政投融資計劃中決定當年的貸款額和預定貸款戶數。由於公庫以低於財政投融資借款的利率進行貸款,中央財政還為公庫提供相當於利率差額的補助金。在公庫成立初期,每年提供的貸款為8萬套住宅左右,隨後規模發展很快,1970年時達到年25萬套,高峰的1994年達到了95萬套左右,近年來保持在50萬套左右的規模。到2001年年末為止,利用公庫貸款建造的住宅總數已達到1890萬套。
公庫的貸款對象主要包括以下4類:一是建造或購置私有住宅的個人,二是建造租賃用住宅的個人(或法人)以及地方住宅供給公社,三是建造出售用住宅的地方住宅供給公社或民間開發商,四是從事舊城改造的企業等。其中以第一類為主要的業務內容,從到2001年年末為止的貸款實績來看,這一類貸款在貸款總額中佔84%,在住宅套數中佔75%。
從公庫對個人申請貸款的審查標准來看,公庫的目標客戶群主要是中等收入階層。公庫要求申請貸款者的月收入應在月還款額的5倍以上。公庫可為購房者提供占房款總額60%的貸款。貸款的償還期最長可達35年,借款人可選擇等額本息分期還款方式或等額本金分期還款方式。
在貸款利率的設定方面,日本政府於1996年為加強公庫的政策性引導作用而制定了相關的優惠政策,對適應人口老齡化需求的、符合無障礙設計要求的住宅和節能住宅等實行優惠利率。自2000年度開始,又增加了對耐久性符合一定標準的住宅的利率優惠,以及在住房價格昂貴的大城市地區對首次購建住房者提供利率優惠。另外,所有優惠條件僅限於貸款後的前10年,以及住宅建築面積在175平方米以下者。接受貸款者前一年的收入如果超過1200萬日元,也不能享受利率優惠。
7.公營住宅
日本於1951年制定了《公營住宅法》。該法的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本法的目的是,通過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建設可滿足健康文明生活要求的住宅,並以低廉的租金提供給居住困難的低收入者,從而促進國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福祉的增進」。根據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的解釋,該法是以日本憲法第二十五條為依據的。憲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所有國民都有過上健康的、文明的最低限度生活的權利」,「國家必須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努力增進社會福祉、社會保障以及公共衛生的改善」。也就是說,公營住宅是政府在居住生活領域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權利的手段。
在具體操作方式上,公營住宅是以地方政府(分都道府縣與市町村兩級)作為提供主體,「中央與地方的合作」體現在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提供資金補貼上。補貼分為兩種,一種是對建設或收購費用的補貼,一種是對房租差額(承租方標准負擔額與市場租金水平之間的差額)的補貼。
公營住宅對承租人有明確的收入上限規定,其對象群體是收入水平處於最低的25%的階層。公營住宅的房租是根據擬承租者每年申報的收入以及公營住宅所處的位置、面積、建成年限以及其他條件決定的。公營住宅一般採用抽簽方式在符合條件的申請者中選取入住者,但對於住宅貧困度特別高者、收入低的老人家庭、母子家庭、殘疾人家庭等給予特別照顧。
另外,為了對低收入階層中的特困階層加以特別對待,《公營住宅法》中還規定了「第一種公營住宅」和「第二種公營住宅」的區分。第二種公營住宅面向特困階層,租金更為低廉,在房屋的面積、結構、材料等方面也相應地降低標准。如第一種公營住宅的三居室標准面積為70平方米,第二種公營住宅的三居室標准面積為66.7平方米。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補貼標准也有所區別,對第一種公營住宅的補貼標准為二分之一,對第二種公營住宅的補貼標准為三分之二。
對於入住之後收入水平超過上限標準的承租人,公營住宅法規定其必須在三年之內搬出公營住宅,在搬出之前對其租金水平按規定進行上調,以體現公營住宅的政策目標。
自《公營住宅法》頒布實施以來,日本不間斷地進行了公營住宅的建設。特別是在農村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市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公營住宅的建設規模也達到高峰,最多時達到每年10萬套以上。到2000年底為止,日本共建造了217萬套公營住宅,為緩解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難問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近年來,公營住宅的建造數保持在每年3萬套左右,且其中的3/4為改建。
8.日本住宅公團 成立於1955年。當時,日本的住宅絕對不足仍很嚴重,總量缺少270萬套。當時的鳩山內閣把住宅對策作為政府的重要任務,制定了以1955年為起始年的住宅建設十年規劃。日本住宅公團(以下簡稱「公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根據1955年7月頒布的《日本住宅公團法》而成立的。
當時日本政府對於設立公團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