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比較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同心圓模式,呈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版,由5個同心圓權組成。扇形模式,沿著交通線呈扇形或向外擴展。多核心模式,城市圍繞不同的點,發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1)通勤帶是高級住宅區嗎擴展閱讀:
同心圓模式:
代表:成都
特點: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呈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
主要分區:中心商務區,過渡帶,工人住宅帶,中產階層住宅帶,通勤帶。
扇形模式:
代表:沈陽
特點:在小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影響下,城市各功能區出現沿著交通線呈扇形或者楔形向外擴展的趨勢。
主要分區:中心商務區,批發、輕工業區,低級住宅區,中級住宅區,高級住宅區。
多核心模式:
代表:上海
特點: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展范圍越來越大,原有城市中心區由於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使得遠離中心的郊區也出現了新的核心,城市圍繞不同的點,發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主要分區:中心商務區,批發、輕工業區,低、中、高級住宅區,重工業區,次級商務區,郊外住宅區,郊外工業區。
B. 通勤帶是什麼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三種常見的模式
同心圓模式
(1)城市的中樞部分是中心商務區,版是城權市商業、社會活動、公共交通的集中點。
(2)第二個環是過渡帶。帶內初期是住宅區,後由於商業和輕工業的侵入,環境逐漸惡化。最後成為新來移民的居住地區。
(3)第三個環是工人住宅帶。
(4)中產階層的住宅帶位於工人住宅帶與通勤帶之間。
(5)第五個環是通勤帶。那裡是上層和中上層人們的住宅區。它們是沿高速交通線發展起來的。人們在市中心工作,使用月票乘車往返於兩地,故稱為通勤帶。
C. 通勤流量什麼意思
通勤流量就是在上下班通勤時間的指定流量,以鄭州移動9.99元通勤流量包為例,10G通勤流量包包含10G國內流量,流量有效期為訂購當月每天6:00-9:00,17:00-20:00,流量不可共享、不可結轉。
套餐說明:
1、全品牌客戶可辦理,同一號碼同一賬期內不可重復辦理。
2、生效規則:
1)辦理後半小時內扣費生效,下次月結日起每月月結日(全球通1日)扣取月租費並贈送相應的流量。
2)失效:套餐有效期24個月,到期後自動失效。
3)退訂:退訂下一月結日(全球通1日)失效。
3、共存規則:與主套餐、手機流量套餐、疊加包、流量特惠包、流量快餐、閑時流量套餐、流量共享、流量轉贈和靈活賬期產品並存。
4、辦理規則:2/3G不限量套餐、4G隨心王套餐、任我用客戶不可辦理,需先取消上述套餐後方可辦理。
5、流量封頂規則:超套餐外流量費用達到500元後不再扣費;另外,超套餐外流量達到15GB自動關閉上網功能,如需繼續使用,請辦理疊加包恢復。當月國內總流量達到100GB系統自動關閉上網功能,下一月結日自動恢復(全球通1日)。
6、超套規則:按原有套外流量資費執行,即如有流量保障服務,則按流量保障服務計費;如沒有流量保障服務,則按主套餐套外流量資費。
(3)通勤帶是高級住宅區嗎擴展閱讀
提醒
1、套餐包含流量不支持流量轉贈等流量共享業務,不享受流量不清零。
2、流量扣減優先順序:與現有閑時包重疊時段部分流量優先順序為隨機扣減。
3、品牌間轉換規則:品牌轉換期間,新品牌未生效期間,不允許辦理。
4、套餐所含流量不適用於港澳台。
5、2/3G不限量套餐、4G隨心王套餐、任我用客戶不可辦理,需先取消上述套餐後方可辦理(詳詢10086)。
6、本產品自訂購成功並生效之日起資費有效期為2年,到期後若雙方無異議,則自動按當前資費續約,若有異議,可轉換辦理其它套餐產品,合約到期後,我司保留對產品資費內容調整的權利。
D. 通勤帶是什麼意思
通勤的意思是:定期往返於居住地與工作地或學習地之間,並超出他們的居住社區邊界的出行。
城市群內,一些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與周邊的新城、衛星城之間有一定的職住關系,有通勤交通,我們稱之為都市圈,其實質是生活圈或通勤圈。
通勤有時也是指那些不同地點之間即使是非工作出行的,但有規律的或頻繁發生的出行。每天或每周往返住地與工作地點之間的通勤是有區別的,因此,可以區分為本地通勤者和長途通勤者
通勤裝的優點:
通勤風格的服裝相比職業裝來更隨意但比平日所穿的休閑裝更正式。通勤裝可以展現白領女性在辦公室外的魅力,適合在上班前、下班後以及平日社交場合所穿。
通勤裝的牛仔褲、短裙和雪紡襯衫,要遠比職業套裝的襯衫、西褲舒適的多,但通過合理的搭配,通勤裝也可以透露出典雅的氣息。即擁有職業裝的專業感,由拋棄了職業裝的古板和沉重,兩全其美。
在夏天的燥熱的環境下,如果穿著千篇一律的西裝西褲,再加上的繁重的工作會讓人覺得煩躁。穿上相較於職業裝更加休閑的通勤裝,可以調節心情增加動力。
每天選擇不同的通勤裝,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合適的通勤裝透露出干練、年輕的信息。隨著時尚的變化,牛仔裙、百褶裙也開始進入到了辦公場所。年輕的白領女性通過這類著裝來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提升與上司和同事交談時的自信。
E. 求解釋!高中地理
一、同心圓模式
(1)城市的中樞部分是中心商務區。
(2)第二環是過渡帶,初期是住宅區,後由於商業、輕工業活動而環境惡化,最後成為新來移民居住區。
(3)第三環是工人住宅帶,居民多從過渡帶遷來,因為不希望離工作點太遠而集聚在此。
(4)中產階層住宅帶位於工人住宅帶與通勤帶之間,這里住房條件較好。
(5)第五環是通勤帶,是上層和中上層人們的住宅區,它們是沿高速交通線發展起來的。
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的侵入和遷移,呈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而成。
二、扇形模式
(1)高房租住宅區沿方便的交通線向外發展,彼此相連形成一個扇面形。地勢較高,環境較好。
(2)隨著城市的發展,中等租金的住宅區便在高租金已佔據的地區旁邊發展起來。
(3)隨著中等級住宅區的外移,靠近市中心的部位逐漸演化為低級住宅區。
在小汽車這種交通工具的影響下,城市各功能區出現沿著交通線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擴展的趨勢。
三、多核心模式
(1)中心商務區是城市交通的焦點。
(2)批發業務主要分布在市中心附近,既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又可接近市場。
(3)低級住宅區多在中心商務區和中級住宅區附近布置,而中級住宅區和高級住宅區,則向城市的另一側發展。
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展,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核心點,圍繞這些核心點,以同樣強度發展起來,形成多核心模式
F. 地理中的通勤帶是什麼意思
通勤指從家中往返工作地點的過程。日常用語稱通勤為上班 (前往工作地點) 、下版班 (離開工作地點權)。
通勤是工業化社會的必然現象。在19世紀以前的城市居民主要步行上班,但隨著交通技術的進步,城市可以擴張到更遠的地方。現代各種交通工具 (如汽車、列車、公共汽車、自行車等) 讓住在偏遠地區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
市郊的設立亦令市民可以在遠離市區之處定居。許多大城市都有所謂的通勤地帶,或稱大都會區。這種區域包括很多通勤城市。人們在通勤城市內居住並到城市中心上班。如果城市伸展到非常遠離中心商業區的地方,新的商業會在外圍的市鎮出現,從而形成一種反向通勤現象:住在市中心的人到市郊上班。
G. 城市空間結構中通勤帶是什麼意思
通勤帶
指沿高速交通線發展起來的上層和中上層人們的住宅區。人在市中心工作,使用月票乘車往返於兩地,故稱為通勤帶。一般布局在大城市的周邊地帶。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構成城市的具有各種功能及其相應的物質外貌的功能分區
城市地域結構
。又稱城市內部結構。現代城市是一個有動力的有機體,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不
城市地域結構
斷演變和發展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職能分化帶動形態的分化形成城市內部空間布局,各個功能區有機地構成城市整體。城市地域結構是城市地理學基本研究課題之一。
城市內部一般可分為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遊區和綠化
城市地域結構
區等,各個功能區有機地構成城市整體(見彩圖),但城市的性質、規模不同以及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差異,使內部結構的復雜性也不同。城市地域結
城市地域結構
構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業區、居住區和商業區。一般說來,工業區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城市內部空間布局的主導因素;居住區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動的地方;商業區是城市各種經濟活動特別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樞。城市地域結構的各種組成要素,在空間布局上雖然可以劃分出功能區,但並不是截然分開,往往交叉和混雜在一起。如在居住區內往往有一些對居民生活影響不大或無污染的工業企業;而在工業區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務設施。
城市內部一般可分為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遊區和綠化
城市地域結構
區等,各個功能區有機地構成城市整體(見彩圖),但城市的性質、規模不同以及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差異,使內部結構的復雜性也不同。城市地域結
城市地域結構
構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業區、居住區和商業區。一般說來,工業區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城市內部空間布局的主導因素;居住區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動的地方;商業區是城市各種經濟活動特別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樞。城市地域結構的各種組成要素,在空間布局上雖然可以劃分出功能區,但並不是截然分開,往往交叉和混雜在一起。如在居住區內往往有一些對居民生活影響不大或無污染的工業企業;而在工業區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務設施。
城市內部一般可分為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遊區和綠化
城市地域結構
區等,各個功能區有機地構成城市整體(見彩圖),但城市的性質、規模不同以及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差異,使內部結構的復雜性也不同。城市地域結
城市地域結構
構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業區、居住區和商業區。一般說來,工業區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城市內部空間布局的主導因素;居住區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動的地方;商業區是城市各種經濟活動特別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樞。城市地域結構的各種組成要素,在空間布局上雖然可以劃分出功能區,但並不是截然分開,往往交叉和混雜在一起。如在居住區內往往有一些對居民生活影響不大或無污染的工業企業;而在工業區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務設施。
城市內部一般可分為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遊區和綠化
城市地域結構
區等,各個功能區有機地構成城市整體(見彩圖),但城市的性質、規模不同以及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差異,使內部結構的復雜性也不同。城市地域結
城市地域結構
構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業區、居住區和商業區。一般說來,工業區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城市內部空間布局的主導因素;居住區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動的地方;商業區是城市各種經濟活動特別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樞。城市地域結構的各種組成要素,在空間布局上雖然可以劃分出功能區,但並不是截然分開,往往交叉和混雜在一起。如在居住區內往往有一些對居民生活影響不大或無污染的工業企業;而在工業區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務設施。
城市內部一般可分為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遊區和綠化
城市地域結構
區等,各個功能區有機地構成城市整體(見彩圖),但城市的性質、規模不同以及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差異,使內部結構的復雜性也不同。城市地域結
城市地域結構
構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業區、居住區和商業區。一般說來,工業區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城市內部空間布局的主導因素;居住區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動的地方;商業區是城市各種經濟活動特別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樞。城市地域結構的各種組成要素,在空間布局上雖然可以劃分出功能區,但並不是截然分開,往往交叉和混雜在一起。如在居住區內往往有一些對居民生活影響不大或無污染的工業企業;而在工業區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務設施。
20世紀以來城市化
城市地域結構
過程加速,城市人口大大增長,用地規模不斷擴展,城市內部
城市地域結構
的工業、交通、商業和居住區等布局結構日趨復雜。為了揭示和解釋城市成長的規律,各國學者特別是美國學者對城市地域結構作了種種理論概括。歸納起來,主要有3種:
同心帶學說
主要是由芝加哥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特別是E.W.伯吉斯於1925年提出的。伯吉斯通過對美國芝加哥的研究,總結出城市社會人口流動對城市地域分異的5種作用力:向心,專門化,分離,離心,向
城市地域結構
心性離心。在這些作用力的綜合作用下,城市地域產生了地帶分異。按照這種理論,一般城市發展的結構形式可劃分為5個圓形地帶(圖1)。 城市地域結構
扇形(楔形)學說
1939年由美國的H.霍伊特提出。他認為城市的發展總是從城市的中心出發,沿著
城市地域結構
主要的交通干線或沿著阻礙最少的路線向外放射,沿交通線向外伸展的地區又有不同的特點(圖2)。
城市地域結構
城市地域結構
扇形學說是從許多城市的比較研究中抽象出來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圓學說進了一步。但這種學說仍沒有脫離城市地域的圈層概念,其最大的缺陷是依靠房租單一指標來概括城市地域的發展運動,忽視了其他因素。
多核心學說
1945年由
城市地域結構
芝加哥大學著名地理學家C.D.哈里斯和E.L.厄爾曼提出。根據作者
城市地域結構
分析,大部分人口50萬以上的美國大都市都可分為:中心商業區、批發商業和輕工業區、重工業區、住宅區和近郊區,還有一些相對獨立的衛星城鎮(透3)。 城市地域結構
哈里斯和厄爾曼的多核心說考慮了城市地域發展的多元結構,觸及地域分化中各種職能的結節作用。
以上 3種理論都反映了城市
城市地域結構
發展和內部結構中的兩種彼此矛盾的趨向,即城市的離心傾向和向心傾向,但用來指導實踐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還有將這3種學說互相中和的折衷學說和三地帶學說,等等。現代城市地
城市地域結構
域變動很大,很難用模式圖的方法了解城市地域的本質。因此許多學者採用分析城市地域結構中存在的結節性和均質性這兩個最基本特性的方法,劃分結節地域。他們認為城市地域中存在一些對人口和物質能量流動起到聚焦作用的結節點,這些結節點起作用的區域稱為吸引區,而吸引區與結節點的組合就是結節地域。
H. 高中地理必修2的復習總結
必修二基礎回歸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1.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自然增長率降低並不意味著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就減少。
2.二戰後,亞非拉許多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很快的原因?
①由於政治上的獨立,②民族經濟的發展,③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發展中國家應採取的人口政策是: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4.目前日本等發達國家由於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出現的人口問題是 「高齡少子化」 現象,使社會和家庭負擔加重,可能使未來經濟發展一蹶不振。因此必須大力推廣 鼓勵生育 的政策並 適當接納移民 。
5.世界人口增長模式可以劃分為 原始型、傳統型和現代型 三種類型,其中:
歐洲和北美: 現代型
全 球: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實質還是傳統型)
我 國:基本現代型
6.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 人口自然增減 和 機械增減(人口遷移)。
7.國際人口遷移
時間 特點 舉例
國際人口遷移 19世紀以前 ①集團性、大批的移民
②舊大陸到新大陸 15~16世紀,歐洲人、非洲黑人遷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
二戰以後 ①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②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 ①歐洲由人口遷出地區變為人口遷入地區;
②拉丁美洲由人口遷入地區變為遷出地區,大量人口流向美國、加拿大和西歐。
③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亞和北非石油輸出國也從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8.我國的人口遷移
時間 原因 特點 意義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 ①人口移動規模小
①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餘缺;
②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③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等
脆弱的農業經濟
頻繁的戰爭
自然災害 ②背井離鄉大批遷移
新中國成立以來 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流量增大,頻率加快
自發流動為主
由西部遷往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9.美國的人口遷移:
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部老工業區的人口大量遷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的重建,還出現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的現象。
10.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②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自然環境:氣候、水、土壤、礦產等
社會經濟環境:經濟、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
在影響人口遷移的諸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著重要作用;
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13.人口遷移的影響
【對遷出地】 有利影響: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利影響: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遷入地】 有利影響: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
有利影響: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14.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①資源 (成正比) ②科技發展水平 (成正比) 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資源狀況。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①國際社會倡導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內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16.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
【正面】 ①緩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區勞動力緊缺的矛盾,促進遷入地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
②為輸出地農民開辟了新的收入增長來源,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負面】 ①對城市環境造成壓力,出現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社會秩序混亂等問題。
②農民工普遍面臨收入低、住房無保障、子女入學難等問題。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1.一般來說,平原地區的城市用地較為規整,形成集中發展的城市形態。山區相反。
2.城市形態的類型:
類型 團塊狀 條帶狀 組團狀
分布地區 平原地區 沿鐵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嶇不平的丘陵山地
舉例 我國的成都、合肥,美國的華盛頓 蘭州、洛陽、西寧、宜昌 重慶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功能區。
4.三大功能區比較:
5.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模式 同心圓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形成 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的侵入和遷移,呈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而成。 在小汽車這種交通工具的影響下,城市各功能區出現沿著交通線呈扇形或向外擴展的趨勢 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擴展,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核心點。
特點 ①城市的中樞部分是中心商務區。
②第二環是過渡帶,初期是住宅區,後由於商業、輕工業活動而環境惡化,最後成為新來移民居住區。
③第三環是工人住宅帶,居民多從過渡帶遷來,因為不希望離工作點太遠而集聚在此。
④中產階層住宅帶位於工人住宅帶與通勤帶之間,這里住房條件較好。
⑤第五環是通勤帶,是上層和中上層人們的住宅區,它們是沿高速交通線發展起來的。 ①高房租住宅區沿方便的交通線向外發展,彼此相連形成一個扇面形。地勢較高,環境較好。
②隨著城市的發展,中等租金的住宅區便在高租金已佔據的地區旁邊發展起來。
③隨著中等級住宅區的外移,近市中心的部位逐漸演化為低級住宅區。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交通的焦點。
②批發業務主要分布在市中心附近,既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又可接近市場。
③低級住宅區多在中心商務區和中級住宅區附近布置,而中級住宅區和高級住宅區,則向城市的另一側發展。
三種模式的共同點:①都是以中心商務區作為核心;②高級住宅區趨向於分布在距城中心較遠的城市邊緣,而低級住宅區則集聚在市中心附近,兩者之間隔著中級住宅區。
6. 經濟因素 是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體現在各種活動的付租能力。
7.影響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交通的便捷程度, ②距離市中心的距離。
8.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
9.我國的城市等級的劃分依據是 城市人口規模 。特大城市(100萬以上)、大城市(50~100萬)、中等城市(20~50萬)、小城市(20萬以下)。
10.城市等級與服務范圍的關系:城市等級低,服務種類少、等級低,服務范圍比較小;城市等級高,服務種類多、等級高,服務范圍比較大。
11.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范圍變化的影響因素:
①上海位於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②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
③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12.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系: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德國南部為例)
13. 城市化:人口向城鎮集聚 和 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
14.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推力】使得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動力】吸引人群來到城市的因素: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
1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標志: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16.城市化的意義
①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
②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17.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階段 水平 發展速度 地域擴展趨勢 常見的問題
初期階段 25%~30%以下,低 緩慢 緩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雜布置,功能區分異不明確
中期階段 30%~70%,較高 迅速 快 交通擁擠、環境惡化、住房緊張等;
出現了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 70%以上,高 緩慢,甚至停滯 繼續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18.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城市化比較:
[發展中國家]起步晚,發展快;水平低;發展不合理(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處於初期和中期階段。
[發達國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現逆城市化現象;處於後期階段。
19.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來源 危害
大氣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煙塵;工礦企業[排放的煙氣;各類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 污染物有煤煙、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鉛等有害物質,污染空氣,危害健康(倫敦煙霧事件、光化學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業廢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質變壞,危害人體健康和動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體廢棄物污染 工業生產、城市建設、居民消費 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白色污染、廢舊電池等)
雜訊污染 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築施工、社會活動 妨礙人們休息、工作、危害人體健康
20.如何建設「生態城市」?
①在城市建設中,要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天人合一」)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機械、科技
決定農業活動的類型和規模的因素是 市場 因素。
2.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是 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
3.農業主導區位因素舉例: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②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
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④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⑤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4.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①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②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培育良種促進農業發展(袁隆平雜交水稻、橡膠樹種植范圍的擴大);改善局部自然條件發展農業(大棚農業生產反季節蔬菜)
③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冷藏技術的進步使世界農業出現專業化和地域化
5.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6.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條件:
【自然區位條件】 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不足(不過已有東水西調工程)
【社會經濟條件】 市場廣闊,勞動力豐富,生產方式和技術先進,交通便利。
7.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主要特徵:
【生產結構】 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小麥—牧羊)
【經營方式】 家庭大農場
【科技應用】 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
【農業專業化、地域化水平】 較高
【發展措施】 東水西調
8.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條件
【自然區位條件】①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適合水稻生長 ②地勢平坦,適宜水田管理。
【社會經濟條件】③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④人多地少,飲食習慣導致對稻米需求量大
⑤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
9.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
①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②單產高,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較低 ④科技水平較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10.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
①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②面向市場,商品率高;③生產規模大;④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11.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
【自然區位條件】①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降水豐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社會經濟條件】②交通運輸便利 ③市場廣闊 ④地廣人稀 ⑤機械化程度高 ⑥農業科技先進
12.大牧場放牧業特點:①面向市場,②生產規模大,③專業化程度高(牛、羊) ④有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⑤植被稀疏,不適宜經營種植業,只能用於放牧牲畜。
13.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區位優勢,促進了牧場的商品性經營。
14.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發展措施:
①完善交通(鐵路的貫通) ②海上冷凍船的發明 ③圍欄放牧、劃區輪牧
④種植飼料 ⑤開辟水源(打機井) ⑥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研究
15.乳畜業的主要特點:①面向城市市場,商品率高;②機械化程度高;③集約化程度高;④生產對象主要是奶牛;⑤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緊鄰消費市場)。
16.西歐乳畜業的區位條件:
【自然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
②地形平坦,利於種植牧草和飼料。
【社會經濟條件】③城市化水平高,④人們有飲用牛奶的習慣,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根據工業主要區位因素的不同,把工業分為五種類型:
工業類型 主要部門 形成原因
原料導向型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廠、水果
罐頭廠 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
原料成本較高
市場導向型 啤酒廠、傢具廠、印刷廠
石油化工廠 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運輸
產品成本較高
動力指向型 有色金屬冶煉廠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廉價勞動力導向型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
制傘、製鞋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
技術導向型 集成電路、航天、激光、精密儀表等工業 技術要求高
2. 工業主要區位因素發展變化
①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
②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
③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3. 寫出以下工廠的污染類型及布局要求
①鋼鐵廠——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①應建在當地常年盛行風向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風向
的上風向或與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②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②釀造廠、水泥廠——空氣污染——應建在當地常年盛行風向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風向的上風向或
建在與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
③造紙廠——水污染——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④自來水廠——無污染——河流上游,水質好的地方
⑤普通服裝廠——無污染——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⑥化工廠——空氣污染、水污染—— ①應建在當地常年盛行風向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風向的上風向
或與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 ②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4.鞍鋼的區位優勢:①接近原料、燃料產地(主導),②靠近市場 ,③交通及用地 、用水條件較好。
5.寶鋼的區位優勢:①接近消費市場(主導)②交通便利③科技力量強④勞動力素質高⑤資金雄厚。
6.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大煤田(魯爾區)→大鐵礦(鞍鋼)→消費區(寶鋼)。
7.社會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國家政策;鄉土情感;企業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等。
8. 工業聯系:生產工序上的聯系;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系
9.工業集聚的優點:①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③可以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④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
10.工業集聚的不足:易引起環境污染。
11.魯爾區發展的區位條件: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較近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交通 ⑤廣闊的市場
12. 魯爾區衰落的主要原因:①生產結構單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⑤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嚴重。
13.魯爾區綜合整治措施:①調整工業結構 ②調整工業布局 ③發展第三產業 ④優化環境
14. 魯爾區消除污染、優化環境的具體措施:①嚴格控制工廠廢氣、廢水等的排放,②建立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③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
15.新興工業與傳統工業比較:
比較項目 傳統工業 義大利新興工業
生產規模 大型企業為主 以中小企業(<250人)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重工業為主 輕工業為主
生產過程 地域聯系緊密,生產集中 生產過程分散
工業分布 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集中程度高 工業大多分散在小城鎮
資本集中程度 高 低
16. 義大利工業小區
(1)特點: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 、比較穩固的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有助於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17.高技術工業的特點有: ①科技人員比例高 ②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 ③投入中的研究開發費用多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18.影響電子工業布局的條件有: ① 知識、技術密集(主導因素) ② 空氣潔凈,環境優美
③ 有現代化的高速交通運輸條件。
19.「矽谷」迅速崛起的有利條件有: 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②氣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知識和技術密集) ⑤市場穩定 ⑥優越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20.70年代末,美國電子工業建到得克薩斯州、東南亞、墨西哥等地的原因是:① 「矽谷」的土地已經被佔用殆盡,②得克薩斯等州、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勞動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1.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2. 交通運輸發展趨勢:日益網路化、國際化、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3.集裝箱運輸的優點:節省包裝費用,便於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4. 簡要說明南昆鐵路建設對西南區發展的重大意義。
經濟意義:①將西南與華南聯成一體,使資源優勢同區位優勢結合起來(有利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促使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
②有利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帶動西南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有利開發旅遊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政治意義:①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②加快西南地區的脫貧步伐,
③有利於社會穩定。
戰略意義:①有利於加快西南地區的對外開放,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②鞏固國防,保衛邊疆。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人地關系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謀求人地協調。
2.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納和清除能力,叫做環境自凈能力。
3.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4.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三大類。
5.在廣大的鄉村地區,因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鹽鹼化、森林減少、水源枯竭、物種減少等。
6.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
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7.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①人口壓力;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8.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較高的人口增長率,對全球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形成較大的人口壓力。
9.傳統的發展模式關注的只是經濟領域活動,採取了以損害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其結果是在全球范圍內相繼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10.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發展,它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11.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12.在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
13.各國有權根據需要開發本國自然資源,並確保不對 其他國家 的環境造成損害
14.持續性原則要求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15.共同性原則要求地方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16.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龐大的人口壓力、資源短缺令人擔憂、深刻的環境危機。
17.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所採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調整產業結構 ②開展綜合利用 ③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
18.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I. 郊區和鄉鎮有什麼區別
郊區是城市轄來區范圍內,受城區經自濟輻射、社會意識形態滲透和城市生態效應的影響,與城區經濟發展、生活方式和生態系統密切聯系的城市建成區以外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根據它的位置以及同中心城區的聯系,可分為近郊和遠郊兩部分。近郊是建成區周圍以城市生活方式、產業結構和建設景觀為主的環狀區域,是城市人口、住宅和工業擴散的直接承載區。遠郊是近郊外圍,受城市經濟的影響,以農業為主,但產品的城市市場指向明顯,表現為農村生態景觀和建設景觀的區域,是城市所需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
定義:位於城市地區通勤帶的外圍區域,一般有獨立的行政司法權。在中國,郊區是位於城市行政轄區內,市區的外圍地帶。 如陽泉市郊區、佳木斯市郊區
鄉鎮:鄉和鎮。泛指較小的市鎮。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在農村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幾千年來,我國鄉鎮設置不斷演變。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我國行政機構改革的需要,鄉鎮機構進行多次重大改革。如北京市的 通州區:漷huǒ縣鎮 ;大興區:北臧zāng村鎮;瀛yíng海鎮;榆垡fā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