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分求解,國外的高層居住小區內有什麼樣的公共設施么
基本都有,一個區如果批建了配套設施必須要跟上,越高密度的區配套設施越多越好,這個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
2. 國外住宅小區的發展趨勢和現狀是怎樣的,急..
國外的住宅小來區 物業管理非源常細致入微,比如拿日本公寓小區來說,他們的物業部門會定期的組織小區業主開會討論各項社區服務相關問題。業主們所提出的問題很快都會得到小區物業部門的解決。在小區的環境,和諧,安全保衛等方面做的非常到位。小區的每一個角落都是實施24小時錄像監控,非常安全。
3. 國外有住宅小區樓嗎
室內0變電站(進出線採用地下k電纜),不r論電壓等級高低,其牆體(或圍版牆)外7米處,權工w頻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綜合電場強度大n致處於b同一g范圍,遠低於u國家規定的電磁輻射標准;而露天a變電站,由於x進出高壓線多為1架空線,配電構架又i靠近圍牆,因此其圍牆(或桿變)外1米處,工a頻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綜合電場強度比7室內3變電站要高得多,接近國家標准。專x家還將變電站的測量結果與h家用電器進行了i比0較,結果發現,一f些典型的家用電器(如電烤箱、電熱毯、電冰箱、電視機等)0.5米處的工s頻電場強度要遠遠高於t室內6變電站牆體外3米處的工h頻電場強度。 你就放心4好了y~參考資料: oar∠ク蕤そΝhhb倆m螭ncr∠ク蕤そΝf
4. 美國為什麼沒有住宅小區
多得不計其數 。隨處可見。只是多半沒有圍牆,大門,門衛。小區道路與周圍市區道路各處相通。
5. 美國常見的房屋類型有哪些
一、獨立屋(SingleFamily Home)
獨立屋的屋主擁有此土地的全權的使用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己作決定(在合理范圍內),從房屋外型風格、庭院改善以及家庭生活習慣到建造花園,游泳池,網球場,飼養寵物等等。它還可以分為Attached聯排獨棟別墅和Semi-Detached獨棟別墅兩種。1、聯排獨棟別墅Attached 獨立屋就是我們所說的雙拼房,兩棟房子有一堵公用的牆,但是每家有自己的門牌。
2、獨棟別墅獨棟別墅,這種房子是獨立院戶,通常有自家的車道(driveway),車庫(garage) 和庭院(yard)。房屋主人擁有土地和房屋的完全所有權的同時,也有負責維護自家庭院和物業的責任。比如下雪天要對自家房屋的車道鏟雪,對自家庭院的花草也要及時澆灌或者修剪。
二、多家庭獨立住宅(Multi-FamilyHouse)
這種房屋類型並不被許多中國人熟悉,這是美國特有的一種房屋形式。屋的外觀來看和獨立屋住宅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建築裡面卻可以容納2-4戶家庭(單元)。每個家庭有獨立的衛生間,廚房,起居室和卧室。這種結構的房屋類型,很受投資者喜愛。是一種很典型的投資房。如果您擁有一套多家庭獨立住宅,你可以自用一個單元,其他空置單元可以投放到市場出租。這樣收租的錢就可以用來償還房屋貸款和補貼家庭支出。但這種房在郊區或者商業區以外的地方比較常見。
三、公寓(Apartment)
公寓大多是年輕人群體的選擇,他們熱愛城市生活,而且不想生活在恬靜的小村莊里。在美國,公寓的配套設施十分完善,有洗衣間、供暖、空調、健身房、游泳池、停車場、門衛甚至還有小教堂,小區周邊也有生活便利超市。公寓的所有權可以是公司和個人。以公司形式存在的公寓通常是由公司進行管理,這一類的公寓不出售,只招租。而個人形式的公寓,就是個人通過買賣獲得了公寓的所有權。這種房屋可以投放到市場招租或者出售,也可以自己居住。不過這兒小編還想帶大家更細致地了解不同Apartment—Walk up式和Elevator式,其實主要的區別就是有無電梯。
四、獨立產權公寓(Condo)
從外形上來說Condo和Apartment 沒有區別,Condo只是房屋產權形式並不是房屋類型。Condo和Apartment最大的不同,是 Apartment 整體以單一個人或單一公司持有; Condo 則是以 其中的一個單位 以單一或單一公司持有所以每年業主需要繳納房地產稅。所以如果是租Condo的話,通常都是與屋主簽訂租房合同,而不是房產公司。當然整棟建築還是會有委託的物業公司進行日常維護。如果你居住或者租住在Condo裡面, 你想對房屋的內部或者陽台進行改善必須經得物業管理公司的同意。對於Condo式房子來說,有電梯式要比無電梯式明顯多很多。
五、合作公寓(CO-OP)
常常有很多人把Condo和CO-OP傻傻分不清。合作公寓(CO-OP)與獨立產權公寓(Condo)從外觀上來看並沒有什麼太大差別,它們的不同集中在產權形式上。合作公寓(CO-OP)一般由大業主或者公司購買下整棟公寓,再將公寓樓內的公寓賣給不同的戶主。但是合作公寓內的戶主個人並不擁有任何產權,而是擁有合作公寓的股份(share),並且擁有所居住單位的使用權。
6. 歐美國家有沒有"小區(居民居住的小區)"這樣的概念
非常高級的就有門衛的小區。
7. 國外有住宅小區宅物不許出租住人的法律規定嗎
在外國的住宅小區都是允許相應的出租的並沒有法律禁止大家出租自己的小區租給別人
8. 國外居住區環境的特點簡述
中國居住以集聚住宅的模式為主。就是大家都居住在一個樓里,或者是農村的回那種落後的村落模式。
而在外,答我想你應該指的發達國家。但是那些落後國家也叫做外,呵呵。
在發達國家,主要是以規劃的農村部落為主,簡稱別墅模式。就是每戶一個小樓,差不多500平米左右,大體分為4層,第3層放東西,第二層主要睡覺。第一層會客,地下一層一般是避難室和房屋供暖設備。門前有草地,一般會有人種些花草之類的。有錢的人,會建游泳池之類的。
簡單的說,中國因為人多,所以喜歡蓋住宅區,這樣充分利用了土地,而國外人少,他們每家大多是別墅。因為這樣充分的考慮了人的居住空間自由的問題。
9. 國外生態住宅有哪些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要在未來15年保持GDP年均增長7%以上,將面臨巨大的資源約束瓶頸和環境惡化壓力。建設領域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築。國外在這一方面起步較早,對其已有的很多實例和經驗,應該借鑒、吸收、消化,為國內建設所用。
一、國外生態住宅實例簡介
明野村住宅(日本)建於1996年,它所考慮的課題是對地域和傳統的關注,並對太陽能「煙囪」以及集熱管系統進行了改進,屋頂表面積蓄的熱能導入建築內中空的管道,並設置了雙層玻璃窗。屋頂設置16平方米太陽能電池,輸出功率2千瓦。
煤氣公司港北NT大樓(日本)採用頂壁一體的玻璃曲面空間設計,其玻璃「呼吸外壁」是一種復合了鋁材遮陽板的隔熱效率高且透明的Low-e玻璃,能充分利用自然光和導入自然通風,並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的不良影響,即使在陰天中辦公桌面自然採光照度也能達到300Lx。
大島住宅(日本)屋頂和牆壁採用瀝青木面板。由於北側斜面只有屋頂受日,此處屋頂鋪設聚氯乙烯薄膜,屋脊是中空的通風道,熱能儲蓄在屋脊內,屋脊內的熱能又被聚集到中央塔中。冬季通過塔內垂直通風道的通風口使熱能向一層地板下面移動,成為暖房。夏季把塔窗打開,放走熱量。
巴伐利亞雙戶住宅(德國)德國著名建築師托馬斯?赫爾佐格採用了一種由半透明隔熱材料、蓄熱牆、百葉相結合的隔熱牆體系,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
斯科特帕肯住宅小區(丹麥)集中採用大面積的太陽能集熱水器(平均每套住宅5.7平方米),能夠滿足秋冬季住宅採暖和全年熱水供應的60%以上。
倫敦連排住宅(英國)每戶都有一個3層高的多功能陽光室,可供起居、貯能之用。陽光室的通風、遮陽及植物澆灌等都可根據情況隨時加以控制。
二、綠色建材發展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召開後,1994年聯合國又增設了「可持續產品開發」工作組。隨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也開始討論制定環境調和製品(ECP)的標准化,大大推動著國外綠色建材的發展。
1)日本:日本政府對綠色建材的發展非常重視。日本於1988年開展環境標志工作,至今環保產品已有2500多種,日本科技廳於1993年制定並實施了「環境調和材料研究計劃」;通產省制定了環境產業設想並成立了環境調查和產品調查、產品調整委員會。
2)德國:最早推行環境標志制度的國家。1987年德國發布了第一個環境標志---「藍天使」。德國居民寧願多付些錢去購買對環境有益的產品,環境標志就像一張「綠色通行證」在市場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3)北歐各國: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等國於1989年實施了統一的北歐環境標志。丹麥為了促進綠色建材的發展,推出了「健康建材」(HMB)標准。1992年開始制定建築材料室內空氣濃度(DICL)指標值,並先後制定了地毯、地毯襯墊、石膏板、層合地板、PVC卷材地板等的健康指標。
4)英國:英國是研究開發綠色建材較早的歐洲國家之一。早在1991年,英國建築研究院(BRE)曾對建築材料及傢具等室內用品對室內空氣質量產生的有害影響進行研究。通過大量的研究,他們提出在相對濕度大於75%時,可能產生黴菌,並對某些人會誘發過敏症。對室內空氣質量的控制提出了建議,並著手研究開發了一些綠色建築材料。
三、建設技術策略
隨著綠色生態住宅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我國不少房產商順應潮流,紛紛打出了綠色住宅牌,但也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如單純追求高綠化率、一味追求低容積率、豪宅化、西洋風、自我封閉等等。而國外生態住宅則更多地在建設技術上有所考慮,值得我們學習。
1.潔凈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要盡可能節約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氣),並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等無污染型能源。
2.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和場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築布局、地形地勢等。盡可能利用天然熱源、冷源來實現採暖與降溫;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來改善空氣質量、降溫、除濕。
3.材料的無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環。建築材料應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資源,同時還要嚴格做到建材的無害化(無污染,無輻射)。
4.水的循環利用與中水處理。在適宜的范圍內進行雨水收集、中水處理、水的循環利用和梯級利用,特別是對於水資源匱乏的地區。
5.結合居住區的情況(規模密集、區位、周邊熱網狀況)採取最有效的供暖、製冷方式。加強能源的梯級利用。
6.結合居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來布置室外綠化(包括屋頂綠化、牆壁垂直綠化)和水體,以此進一步改善室內外的物理環境(聲、光、熱)。
7.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於材料運輸而造成的能耗和環境污染。
8.在技術成熟、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
9.注重不同社會文化所引發的生活方式上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住宅設計的影響。提倡基於健康、節約基礎上的生活方式。四、綠色建築評價體系
近10多年來,世界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築環境評價方法,如英國建築研究組織環境評價法(BREEAM)、加拿大綠色建築評價工具(GBT)、美國能源及環境設計先導計劃(LEED)等。
我國的生態住宅區建設目前處於起步階段,相關的建材、建築技術、評價體系、規劃方法等尚有待建立和完善。要立足自身建設條件和特點,吸取國內外各方面建設經驗,為居民建設美好的居住環境。
10. 有人說國外沒有封閉式的小區,也沒有收費的物業,是真的嗎
在我們國內小區裡面都實行封閉式的管理,設有門衛和圍牆來保護小區居民的安全。而這個在國外是沒有這樣的情況的,尤其是西方的一些國家,他們的小區和別墅,都不是封閉的,而且沒有圍牆和大門。這主要是因為西方很多地方的實行的是街區制,不是封閉的小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街道更有效地被利用起來。西方人的生活習慣是追求自由,他們對住宅的選擇也是如此,因為他們都是大都市,習慣了大都市的生活,所以他們即使住宅就在大都市裡面,也不需要圍牆和鐵柵欄。這或許就是西方人和我們的行為習慣不同罷了,我們習慣用小區,習慣用圍牆,這樣才感覺安全。西方人恰巧就不是這樣的,他們就是利用住宅外面的街道自然地圈起來,我想這或許也是西方國家總發生一些刑事犯罪案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