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日本傳統房子圖片 全景圖
日本人傳統和非傳統的房子都是根據主人的要求來建造的,每家每戶不同,沒有固定的樣式。
你說的是不是和式庭院啊?
⑵ 日本可逆式住宅。是不是獨個房間可以轉動還是…
是可以拿掉換成別的
⑶ 日本人把住宅做到了極致,到底有哪些驚人的細節
一、顏色控制木色是最流行的日式配色,它不同於其他顏色,它是一種重要的顏色,它具有天然的質地和豐富的機制,它具有自然的自然美,給人以慰藉和心靈的安寧,它的顏色比較淡定舒緩,看上去讓人的心情非常舒適。
四、裝飾中不使用金屬飾品和傢具,更多的是使用原木、席子和竹子來保持原有的色彩和顯示而不進行修改。日本傢具的特點是降低所有的重量,如咖啡桌、電視櫃甚至門廳的鞋凳都做成低矮的風格。日本風格的簡約感源自傢具的減少。它可能起源於傳統的茶室,即使是當代日本傢具,整體也是很低的。重點是要排列整齊。
所以大家才會說日本人在裝修方面算是做到了極致還是有一些道理的?
⑷ 日本傳統房屋的結構
日本式房屋的特點之一——靈活無礙的自由空間。日本式房屋的結構很簡單,幾乎僅由地板,柱子和屋頂3部分組成,講究一點的,在延伸的屋檐下有條走廊,供納涼或小憩。房間內部被拉門隔開,方便拉上和開啟,這讓看起來很狹小的日本式房屋顯得很寬敞。 特點之二——陳設簡單。日本式房屋均鋪有高出地面數十厘米的地板,以便使屋內東暖夏涼,也避免事內潮濕。日本式房間的地板上都鋪有俗稱塌塌米的草墊。塌塌米是用稻草製作的厚草墊子,上面縫有細席子,長約180厘米,寬為90厘米,做工極為精細。寢室白天表面上幾乎空無一物,只是在一邊設有壁櫥,放置衣服和被褥等物。 特點之三——適合日本人低坐的生活習慣。盡管衣櫃,椅子,高腳餐桌等西洋傢具已經進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但日本人仍然拖鞋走進日本式房間,坐在坐墊上休息,或是圍著矮桌用膳最符合日本人的體型很生活方式。 不同經濟層次的日本人居住在不同類別的房屋裡。雖說當今日本建造了大量有十幾層之高的設備齊全的高級公寓,但每個日本人夢寐以求的仍是購買一塊地皮,建造一座日本式房屋。日本人愛用「貓之額」來形容自己住宅的狹小,但言談之中仍掩飾不了他們為自己能擁有一幢獨立的日本式房屋而感到驕傲的喜悅之情。
⑸ 日本住的都是這種房屋嗎
日本也有高層住宅和4-5層的住宅的,這種一棟式的住宅都是比較有錢的人。或是老人。現在年輕人也願意買公寓了。各有各的好處。
⑹ 日式住宅中有哪些不易察覺的小細節
似乎提起日本,人們總會把「干凈」、「整潔」、「得體」等詞語聯系在一起。
其實不管是從美觀上還是從實用上,都是讓人值得學習的。
日本的房屋都是走心的設計,這么精細的收納,怪不得小戶型住的也不擁擠。
不過大多都是根據主人的需求來設計的,有些人性化的設計的確值得參考,不過適合自己家的才是最好的。
⑺ 日本集合住宅中代表性的建築作品有哪些
戰後50年,日本經過了戰後恢復期、高速發展期,現已進入信息時代。城市得到了顯著的發展,集合住宅的建設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日本戰後初期對集合住宅的探索
戰後伊始,日本的1700萬戶中約有420 萬戶缺房,為在短期內緩解住房短缺的問題,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1949年提出了最初的標准設計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面積只有40m2的公營住宅標准設計51C型(圖1),成為這時期住宅設計的原型。1953年前後,經濟稍有寬裕時,新一代建築師們提出了nLDK型方案(圖2),即以L(起居室)、D(餐廳)和K(廚房)為住宅的基本構成因素,以家族團聚的起居室為中心,布置各房間,連接n個卧室。這種類型的住宅通過標准化構件的設計和推行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降低了造價,使大量生產和普及推廣成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住宅緊缺問題。由於卧室面積和個數的可變,可衍生出不同的類型來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很受居民的青睞,這一形式直到現在仍為日本城市住宅的主流。
1960年後,經濟進入高速成長期,城市問題、住宅問題愈加嚴重。農村人口大舉流入大城市,大城市人口急速膨脹。為此日本政府鼓勵在大城市郊區集中興建大居住區,特別是修建低價的公團住宅,以應付大量流入的人口。
1970年以後,經濟的復甦和對社會住宅的積極建設,使住房危機基本得以緩解。國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對居住要求的內容轉為多方面,尤其關心住宅四周的居住環境質量,住宅本身的發展重點也轉向居住質量的提高。住宅套型、面積標准、附屬設施、環境質量、社區服務等都成為在住宅設計中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1975年以後,由城市內部的居住者提出了「小規模集合住宅區的分散布置」的設計思想,與大居住區相比,以其高水準的社區服務、優雅的居住環境質量和用地上靈活的適應性等優點,而成為住宅設計的主流,大住宅區的規劃逐漸在消失。
二對早期集合住宅的反省
戰後初期的都市集合住宅,是大量化、經濟化和快速化的住宅工業的產物,在國際式樣及規劃理念指導下製造出了單調、龐大、重復的都市住宅空間,大量的「包豪斯」式的板狀平行布置的集合住宅充斥著城市的空間。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對這一問題有了完整、深入和全面的反省和探討。隨著經濟高度增長期的結束,帶來了住宅自身的巨大轉變。由高層轉向低層、由新區開發轉向舊城改造、由單純注重住宅面積大小轉向高標準的外部環境、由單一性轉向多樣性……最後則由量轉向質並首次肯定了發展低層高密度集合住宅的方向。「櫻台合院式住宅」(圖3) 、「六號池」 等是其先驅之作1。同時,建築師們積極參與公共住宅設計,更加註重人的價值觀和生活形式的多樣化,於是,日本的集合住宅也更加豐富多彩起來。
三多元化的集合住宅趨勢
80年代以後,以青年一代為主體的建築師在日本集合住宅設計領域里進行了大量新的嘗試,出現了如東大阪吉田住宅(圖4)、茨城縣松代公寓等成功的集合住宅作品,還有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六甲集合住宅(圖5)充分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關系。這些嘗試引起了日本建築輿論界的很大反響,其中一些新集合住宅的發展趨勢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新作坊型
20世紀80年代,日本進入後工業時期,向高度信息化轉變,快捷方便的信息使人們對集中生產方式的萬能產生了懷疑。一度被分離開的「職(業)」、「(居)住」二者開始了再度的結合。日本建築師們開始探討集合住宅功能的復合性。一種似乎傳統的前店後宅、下店上宅作坊布局的新型集合住宅應運而生。
建築師中筋修提出了「都市本來就是居住、工作和游樂的場所」的口號,進行了題為「都住創」的都市集合住宅的系列研究。希望共同生活的人們組合起一種所謂協同組合住宅(cooperative house)。從購買土地到建造完工,一連串的辛勤勞動都是由大家共同負擔,建成後人們共同生活工作在一個屋檐下,老人們互相照料,孩子們共同成長2。在這樣以都市為故鄉的環境下,充分體現出日本家庭社會關系的歷史淵源,一種新的都市文化在逐漸形成。這種新「共同家庭」的烏托邦現象,是現代社會條件下人們懷念傳統手工業家庭生產和居住方式的體現(圖6)。
α room
「α room」,即nLDK+α,在原nLDK的基礎上增加一個α,即住宅內功能不固定的可變空間。1990年竣工的由坂倉建築研究所設計的東京多摩新城集合住宅中,這種增設了「α room」的住宅平面形式首次出現(圖7)。根據住戶各自的需求,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有的與起居室結合起來,類似太陽房,作為起居室空間的補充和延伸;有的從住戶中獨立出來,作書房、琴房、畫室,任居住者自己確定。據調查:住戶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後,都把它利用起來。有的把它當做工作房,也有的把它當做健身房,甚至有的住戶把α room當成店鋪營業。同是α room,功能相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這種α room使廣場、街道以及整個集合住宅變得生動起來,成為多彩生活的體現和縮影,是集合住宅設計中尊重人性、開發個性的一種新的嘗試。
多代居
出生率的銳減和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是當今發達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日本老齡化社會的居住問題也成為建築師現在所要考慮的問題。
「老人之家」在日本各地普及開來,與此同時,另外一種充分體現日本以「家庭」為社會整體單元,滿足家庭成員幾代共居的生活習慣,讓老人更積極地投入社會的多代混合型居住體也出現了。由新居千秋事務所設計的千葉縣「新村」集合住宅(圖8)是典型的例子。通過多戶型的變化和多樣、完善的娛樂體育服務設施,滿足老人、中年人、青年夫婦不同年齡層次的居住需求。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願望選擇多代合居、近居或鄰居的形式。這種不是把老人孤立出來而是把他們作為社會一員的方式,使老人覺得自己沒有脫離家庭,使老人安全幸福地度過他們的晚年時光,享盡「天倫之樂」。這種積極的設計思路,在日益嚴重的老齡化社會中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中庭式
山本理顯設計的熊本縣營保田第一團地是在傳統的圍廊式中庭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中庭空間被充分利用來強調「看——被看」的關系。在這里,三棟住宅樓和社區活動中心圍合成中庭空間,對於外部社會來說它幾乎是個完全封閉的場所,必須通過某一戶或社區活動中心才能進入中庭。每戶相對封閉的卧室部分以院或橋與面向中庭的起居室部分相連接,所有住戶都盡可能地面對中庭開放(圖9)。
在今天人際交往逐漸淡漠的日本,這種「中庭」式集合住宅,為人們提供了便於交流的場所,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無疑會帶給整個社會積極的影響。
展望21世紀,由於人口不斷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人們的居住形態呈多樣化的趨勢:因信息化的發展增加了居家上班的可能性;因高速交通工具的發達擴大了遠距離通勤圈;加上城郊誘人的居住環境,使選擇郊外的居住者增加。另一方面隨著都心(都市中心)單身者、丁克族(Dinks)、三人家庭(夫婦+1子)的數量的增加,這些人可能更加重視住宅本身的機能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務,而不十分注重住宅的面積規模,因此對能夠提供多樣化服務的集合住宅的需求量必將增加。把高度集中化的負面因素轉化為促進都心生活活力的正面因素,吸引人們在都心居住並減少「成長家庭」的外流。配合都心的再開發,都心型集合住宅必將日漸增加。在日本大都市開發低層高密度、高質量、多功能、多元化的集合住宅將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⑻ 在日本發生了一件千真萬確的事:有人為了裝修家裡,拆開了牆壁;日式住宅的牆壁通常是中間架了木板後,兩
你看個視頻,有個壁虎被蛇纏著了,另一個去咬蛇救,用自己勾引那個蛇
⑼ 日本的和式住宅是如何發展而來的。想要知道它的發展歷史,建築特點。求助啦~
指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建築。日本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盛產木材,木架草頂是日本建築的傳統形式。房屋採用開敞式布局,地板架空,出檐深遠。居室小巧精緻,柱樑壁板等都不施油漆。室內木地板上鋪設墊層,通常用草席作成,稱為「疊」(漢語音譯「榻榻米」),坐卧起居都在上面。古代日本風俗,一屋只住一代,下一代另建新屋居住,持統女皇(690~697年在位)以前,皇室也是每朝都營新宮。
日本早期住宅多採用木架草頂,下部架空如干闌式建築。佛教傳入後,住宅也有明顯變化。
日本從漢代起就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深具日本特色和日式美感的日本園林也是非常有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建築。日本園林在結合了中國盛唐與宋時期特色的同時,因自身的自然條件與文化背景,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日本民族的纖細敏感的對人生與美的追求,使日本園林極富詩意和哲學意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枯山水,
日本古代建築[1]
是日本
枯山水代表京都大德寺大仙院特有的造園手法,體現日本園林的精華。[1]後期的代表性建築物唐招提寺(759)金堂,是中國鑒真和尚東渡後率弟子建造的,反映了中國唐代建築的風格。平安時代(794~1192)貴族們嚮往西方凈土極樂世界,促使華麗的阿彌陀堂發展起來,突出的遺例有宇治的平等院鳳凰堂(1053)、京都府凈琉璃寺的阿彌陀堂等。其中鳳凰堂匯集了繪畫、雕刻、工藝、建築各方面的精品。鐮倉時代(1192~1333)新興的武士勢力取代貴族集團執政,中國宋代傳入的禪宗獲得武士們的贊賞和信仰,禪寺由此興起,實例有鐮倉圓覺寺舍利殿等。此類寺廟往往仿照中國宋代建築,稱為「唐樣」;因襲平安時代舊樣的建築,稱為「和樣」;另一些受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建築式樣影響的佛寺,則稱為「大佛樣」或「天竺樣」,典型實例有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和兵庫縣凈土寺凈土堂。室町幕府時代(1338~1573),禪宗繼續有所發展,在京都和鐮倉都仿照南宋時中國禪宗的五山十剎之制,設立五山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