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潮汕民居下山虎、四點金等的結構圖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很多,且都用生動形象的名稱來命名,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
一,四點金:「四點金」是潮俗獨特的村居,是一種多層次、對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而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房間,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些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邊為大廳,兩邊各有一個大房。「四點金」的構築還有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稱會」;前後房都帶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則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有「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則謂之「四點金加厝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築在潮汕農村中較為普遍。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餘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門路出入不同,順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大門而只開兩邊門的稱為「龍虎門」,也有既開正門又開兩邊門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後高,因此得名。
三、四馬拖車:「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落』是潮汕方言,即進的意思。第一進有凹形門廳,俗稱『門樓肚』。一進與二進間,有天井及左右兩道通廊。過了天井便是二進,二進有面闊二間的大廳,兩邊各有一間房子稱為『大房』。二進和三進中間也有天井,三進的結構與二進相同,只是三進的大廳後面隔開一塊狹長的暗間,稱作『後庫』。後包指三進後面的一列房子。整個建築格局就像一駕由四匹馬拉著的車子,故名『四馬拖車』」。「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粉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四馬拖車」規模龐大,為大官宦、大富豪人家所建。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如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
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極其注重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說。
⑵ 家庭住宅大門多少尺寸符合風水
門框內的高抄度和寬度,不宜用襲公文尺測量,應為數字是黑色,不符合風水之道。可加高門檻到符合紅字之尺來化解;寬度如果為黑子,不能該門的情況下,可以在門檻上安置一組五帝錢來化解。大門的色彩也是非常有講求的。大門代表家的門面,就宛然人的臉面一樣。替換新的大門或色彩都代表一個陽宅在蓄氣,有些命理師將此舉稱之為「搶地氣」。
農村平房,高2800MM寬2600MM。商品房進戶門,可以考慮用字母門,高2050MM寬1260MM。單門1.2-1.5M寬,雙門1.8、2M左右寬,1米到1.5的子母門1.5以上的都是雙開門。供人通行的門高度一般不低於2m再高也以不宜超過2.4m
⑶ 潮州民居的潮汕民居有何樣式
在潮州,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有多種多樣,粵東區出現了許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在農村裡,仍然保存著一些傳統的老式民居,而且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動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 「四點金」是潮汕風俗的獨特建築,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而得名。在舊時只有富達的家庭才能建造。「四點金」的建築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點像。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大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去就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間房,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柴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面就是後廳,也稱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各有一個大房,是長輩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輩住進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方言說「細仔弟住厝耳」。
「四點金」一般對外不開窗,窗只開向內庭。這是因為「凡屋以天井為財祿,以面前屋為案山。天井闊狹得中,聚財」(《陽宅撮要》)。「財氣」從大門或從上天降臨積聚於天井後,再通過各房門窗「吸」進屋裡,若對外開窗就是葫蘆漏氣,「財氣」外泄。
「四點金」的構式建築還有許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廳會」;前後房都帶「厝手房」和「八尺房」的,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在「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點金加厝包」。 「下山虎」的建築在粵東地區農村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白族「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
過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戶住的。隨著社會人口的發展和增加,一家一戶住的形式漸漸被人們打破。一個民居往往住著三、四戶人家。這樣的住宅,雖然住起來有些擁擠、雜亂,但是非常適合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鋪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門之上亦繪有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不同於「門樓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戲劇故事、神話傳說,如「穆桂英掛帥」、「仙姬送子」、「郭子儀得寶」等等,正廳牆上則有一幅長壁畫,多為「十仙賀壽圖」,皆取吉祥之意。還有紅色的檀木,藍色的櫞子(合稱為「紅桁藍桷」),這些豐富多彩的繪畫使得「下山虎」成為一座真正的畫苑,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有無處不在的藝術可欣賞。
單獨畫並不能彰顯華麗,還有更具潮汕文化藝術代表的瑰寶:巧奪天工的雕刻,金光閃閃的潮汕刺綉和栩栩如生的剪紙,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麗堂皇,美輪美奐。 「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
「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通廊是主人和來訪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廳是平時接待客人用的,而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辦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主體建築的大房由長輩居住,最高長輩一般住在三進的房子,其它房間由小輩居住。磨房、廚房、浴室、廁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邊的火巷。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總的來說,主體建築前低後高,每進遞增三級石階,這樣便於突出主要廳堂,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前進遮住後進,保證後進的採光。後包是為了保護主體建築和防盜而設。當然,像這樣大規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無緣問津的。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可在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及普寧市洪陽鎮的清提督府「德安里」看到。
⑷ 農村蓋房,大門樓的圖片
需要設計的話,我可以幫你,或者網上一大堆,自己找
⑸ 潮汕人房子大門兩邊都有對詩(壁字),大家幫忙收集一下
身輕擔重輕挑重
腳短路長短行長
竹槌挑筍父擔子
稻草縛秧母抱兒
手搖簽筒妻逐妾
口吹簫管婦扶夫
馬過木橋蹄打鼓
雞啄銅盆嘴敲鑼
閑看門中木
思耕心上田
人過大佛寺
寺佛大過人
對聯貼牆喜洋洋
來來往往遇貴人
⑹ 潮汕地區住宅的大門寫有"穎川之家"「安居」之類的文字。請講解一下來歷以及更多的例子。
穎川之家是「陳」姓的門第上面特有的,指的是該宅子族人祖先的來源。
春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為避難出奔齊國,改稱田氏,其後裔在戰國時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公元前221年,齊國被秦國所滅。齊王建的第三子田軫,在齊國尚未滅亡時便投奔楚國,後當上宰相,被封在潁川,並改回陳姓,成為潁川陳氏始祖。陳氏族人因為戰亂遷徙,為使其後人不忘祖不忘本,在門第上大書「穎川之家」以銘記。
其實,這是中原的一種古風俗,不單單陳姓,其他姓氏也有。比如林姓之「西河舊家」,洪姓之「敦煌世家」……這種風俗在對中原古文化保留較多的潮汕地區,仍處處可見。
另外,「安居」貌似不是正宅上吧?我了解的不多,可能只是一種出入平安的寓意。。望採納回答,不懂請追問。
⑺ 兩個大門的房子圖片
⑻ 潮汕民居的主要樣式
在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有多種多樣,雖然潮汕地區出現了許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在農村裡,仍然保存著一些傳統的老式民居,而且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動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 「四點金」是潮汕風俗的獨特建築,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而得名。在舊時只有富達的家庭才能建造。「四點金」的建築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點像。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大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去就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間房,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柴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面就是後廳,也稱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各有一個大房,是長輩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輩住進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話說「細仔弟住厝耳」。
「四點金」一般對外不開窗,窗只開向內庭。這是因為「凡屋以天井為財祿,以面前屋為案山。天井闊狹得中,聚財」(《陽宅撮要》)。「財氣」從大門或從上天降臨積聚於天井後,再通過各房門窗「吸」進屋裡,若對外開窗就是葫蘆漏氣,「財氣」外泄。
「四點金」的構式建築還有許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廳會」;前後房都帶「厝手房」和「八尺房」的,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在「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點金加厝包」。 「下山虎」的建築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白族「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
過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戶住的。隨著社會人口的發展和增加,一家一戶住的形式漸漸被人們打破。一個民居往往住著三、四戶人家。這樣的住宅,雖然住起來有些擁擠、雜亂,但是非常適合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鋪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門之上亦繪有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不同於「門樓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戲劇故事、神話傳說,如「穆桂英掛帥」、「仙姬送子」、「郭子儀得寶」等等,正廳牆上則有一幅長壁畫,多為「十仙賀壽圖」,皆取吉祥之意。還有紅色的檀木,藍色的櫞子(合稱為「紅桁藍桷」),這些豐富多彩的繪畫使得「下山虎」成為一座真正的畫苑,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有無處不在的藝術可欣賞。
單獨畫並不能彰顯華麗,還有更具潮汕文化藝術代表的瑰寶:巧奪天工的雕刻,金光閃閃的潮綉和栩栩如生的剪紙,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麗堂皇,美輪美奐。 「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
「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通廊是主人和來訪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廳是平時接待客人用的,而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辦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主體建築的大房由長輩居住,最高長輩一般住在三進的房子,其它房間由小輩居住。磨房、廚房、浴室、廁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邊的火巷。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總的來說,主體建築前低後高,每進遞增三級石階,這樣便於突出主要廳堂,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前進遮住後進,保證後進的採光。後包是為了保護主體建築和防盜而設。當然,像這樣大規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無緣問津的。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可在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即陳慈黌故居及普寧市洪陽鎮的清提督府「德安里」看到。
⑼ 潮汕民居有哪些主要樣式
在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有多種多樣,雖然現在的潮汕地區出現了許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在農村裡,仍然保存著一些傳統的老式民居,而且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動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
四點金
「 四點金」是潮汕風俗的獨特建築,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而得名。在舊時只有富達的家庭才能建造。「四點金」的建築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點像。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大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去就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間房,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柴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面就是後廳,也稱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各有一個大房,是長輩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輩住進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話說「細仔弟住厝耳」。
「四點金」一般對外不開窗,窗只開向內庭。這是因為「凡屋以天井為財祿,以面前屋為案山。天井闊狹得中,聚財」(《陽宅撮要》)。「財氣」從大門或從上天降臨積聚於天井後,再通過各房門窗「吸」進屋裡,若對外開窗就是葫蘆漏氣,「財氣」外泄。
「四點金」的構式建築還有許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廳會」;前後房都帶「厝手房」和「八尺房」的,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在「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點金加厝包」。
下山虎
「下山虎」的建築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白族「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
過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戶住的。隨著社會人口的發展和增加,一家一戶住的形式漸漸被人們打破。現在,一個民居往往住著三、四戶人家。這樣的住宅,雖然住起來有些擁擠、雜亂,但是非常適合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鋪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門之上亦繪有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不同於「門樓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戲劇故事、神話傳說,如「穆桂英掛帥」、「仙姬送子」、「郭子儀得寶」等等,正廳牆上則有一幅長壁畫,多為「十仙賀壽圖」,皆取吉祥之意。還有紅色的檀木,藍色的櫞子(合稱為「紅桁藍桷」),這些豐富多彩的繪畫使得「 下山虎」成為一座真正的畫苑,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有無處不在的藝術可欣賞。
單獨畫並不能彰顯華麗,還有更具潮汕文化藝術代表的瑰寶:巧奪天工的雕刻,金光閃閃的潮綉和栩栩如生的剪紙,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麗堂皇,美輪美奐。
四馬拖車
「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
[四馬拖車]
四馬拖車
「 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通廊是主人和來訪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廳是平時接待客人用的,而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龕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龕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辦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主體建築的大房由長輩居住,最高長輩一般住在三進的房子,其它房間由小輩居住。磨房、廚房、浴室、廁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邊的火巷。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禪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禪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總的來說,主體建築前低後高,每進遞增三級石階,這樣便於突出主要廳堂,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前進遮住後進,保證後進的採光。後包是為了保護主體建築和防盜而設。當然,像這樣大規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無緣問津的。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可在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 看到。
⑽ 潮汕地區住宅的大門為什麼都寫有"穎川之家"
祖上是由穎川遷過去的。
穎川在現在河南南陽一代,三國時的徐庶就是那裡的人,歷史上多出人才。
更專業地說,這叫郡望,就是說你的祖先在這個郡中是顯族。就象「常山趙子龍」、「南陽諸葛亮」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