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蒙古的游牧人會住在蒙古包里
遊客在內蒙古草原上總能看到潔白的蒙古包,它們與草原一起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有人說蒙古包是草原上最沒有違和感的建築,放到哪裡都有渾然天成的感覺,其實牧民在蒙古包選址的問題上還有非常嚴格的講究,除了春夏秋冬位置不同、高矮也會根據季節做出調整,當然還有一些其它的標准,一般的遊客聽後會非常奇怪,表示不理解。
草原上真正的蒙古包非常少見了
牧民的聰明之處就在於,等到他們搬到下一個駐地去的時候,這里只需一場雨,生態就能恢復到原狀,他們能把對生態的破壞降到了最低,這一點是否值得我們學習呢?歡迎留言討論,謝謝閱讀。
『貳』 賴特的草原式住宅,有哪些賴特北美草原風格的房子
:
你好,上海目前採用這個風格的高端別墅如:青浦觀庭別墅(聯排別墅180-230平米,2.7-3.5萬),寶華櫟庭(千萬元以上),嘉寶紫提灣別墅。還有就是嘉定的天居玲瓏灣別墅了,你自己去看看吧。
『叄』 請問萊特的有機建築、流水別墅是什麼
賴特簡介:
(Frank Lioyd Wrignt,1869-1959)賴特是本世紀美國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築師,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設計的許多建築受到普通的贊揚,是現代建築中有價值的瑰寶。賴特對現代建築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他的建築思想和歐洲新建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明顯的差別,他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
賴特於1869年出生在美國威斯新州,他在大學中原來學習土木工程,後來轉達而從事建築。他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就開始芝加哥從事建築活動,曾經在當時芝加哥學派建築師沙利文等眾的建築事務所中工作過。賴特開始工作的時候,正是美國工業蓬勃發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時期。十九世紀末的芝加哥是現代摩天樓誕生的地點。但是賴特對現代大城市持批判態度,他很少設計大城市裡的摩天樓。賴特對於建築工業化不感興趣,他一生中設計的最多的建築類型是別墅和小住宅。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最初的十年中,他在美國中西部的威斯康新州、伊利諾州和密執安州等地設計了許多小住宅和別墅。這些住宅大都屬於中等階級。坐落在郊外,用地寬闊,環境優美。材料是傳統的磚、木和石頭,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頂。在這類建築中賴特逐漸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築處理手法。
剌賴特這個時期設計的住宅即將有美國民間建築的傳統,又突破了封閉性。它適合於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賴特這一時期設計的住宅建築被稱為「草原住宅」,雖然他們並不一定建造在大草原上。
賴特的青年時代在十九世紀渡過,那是惠特曼(W.Whitman,1819-1892)美國詩人)和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美國作家)的時代。賴特的祖父和父輩在威斯康星州的山谷中耕地土地,他在農莊上長大,對農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塔里埃森」就造在祖傳的土地上,他在八十歲的時候談到這一點還興奮地說:「在塔里埃森,我這第三代人又回到了土地上,在那塊土地上發展和創造美好的事物」,對祖輩和土地的眷戀溢於言表。
但在建築藝術范圍內,賴特確有其獨特的方面,他比別人更早地解決了盒子式的建築。他的建築空間靈活多樣,既有內外空間的交融流通,同時又具備有安靜隱蔽的特色。他既運用新材料和新結構,又始終重視和發揮傳統建築材料的優點,並善於把兩者結合起來。同自然環境的緊密配合則是他的建築作品的最大特色。賴特的建築使人覺著親切而有深度,不象勒.柯布西耶那樣嚴峻而乘張。
在賴特的手中,小住宅和別墅這些歷史悠久的建築類型變得愈加豐富多彩,他把這些建築類型提到了一個新水平。
賴特是二十世紀建築界的一個浪漫主義者和田詩人。他的成就不能到處被採用,但卻是建築史上的一筆珍貴財富。
1959年,賴得以89歲的高齡離開人世。
賴特的主要作品有:東京帝國飯店、流水別墅、約翰遜蠟燭公司總部、西塔里埃森、古根海姆美術館、普賴斯大廈、唯一教堂、佛羅里達南方學院教堂等。
賴特的流水別墅
流水別墅是賴特為卡夫曼家族設計的別墅.在瀑布之上,賴特實現了「方山之宅」(house on the mesa)的夢想,懸的樓板錨固在後面的和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層幾乎是一個完整的大房間,通過空間處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種從屬空間,並且有小梯與下面的水池聯系.正面在窗檯與天棚之間,是一金屬窗框的大玻璃,虛實對比十分強烈。整個構思是大膽的,成為無與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現代建築。
從流水別墅的外觀。我們可以讀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橋,便道,車道,陽台及棚架,沿著各自的伸展軸向,越過谷而向周圍凸伸,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種詭異的空間秩序緊緊地集結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轉迴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迴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無從預料整個建築看起來象是從地里生長出來的,但是它更象是盤旋在大地之上。這是一幢包含最高層次的建築,也就是說,建築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們意識之中以其具象創造出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新體驗。
流水別墅這個建築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時間的質地,為了越過建築史的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飛躍而起,座落花流水於賓夕法尼亞的岩崖之中,指揮著整個山谷,超凡脫俗,建築內的壁爐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偉的外部空間使落水山莊更為完美,在這兒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現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流水別墅的建築造型和內部空間達到了偉大藝術品的沉穩,堅定的效果。這種從容鎮靜的氣氛。連辣潛其間,力與反力相互集結之氣勢,在整個建築內外及其布局與陳設之間。不同凡響的室內使人猶如進入一個夢境,通往巨大的起居室空間之過程,正如經常出現在賴特作品的特色一樣,必然先通一段狹小而昏暗的有頂蓋的門廊,然後進入反方向上的主樓梯透過那些粗獷而透孔的石壁,右手邊是直交通的空間,而左手便可進入起居的二層踏步,賴特對自然光線的巧妙掌握,使內部空間彷彿充滿了盎然生機,光線流動於起居的東,南,西三側,最明亮的部分光線從天窗瀉下,一直通往建築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樓梯,東西,北側幾呈圍合狀的室,則相形之下較為暗,岩石陳的地板上。隱約出現它們的倒影,流布在起居室空間之中。從北側及山崖是反射進來的光線和反射在樓梯的光線顯得朦朧柔美。在心理上,這個起居室空間的氣氛,隨著光線的明度變化,而顯現多樣的風采。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別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徵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與支柱的直性,產生一種明的對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構件,看來有如貫穿空間,飛騰躍起賦予了建築最高的動感與張力,例外的是地坪使用使用的岩石,似乎出奇的沉重,尤以懸挑的陽台為最。然而當你站在人工石面陽台上,而為自然石面的壁支柱所包圍時對於內部空間或許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因為室內空間透過巨大的水平陽台而延伸,銜接了巨大的室外空間——崖隘。賴特對於國際形式主義空談機能主義的態度,濃縮地表現在由起居室通到下方溪流的樓梯。這個著名的樓梯,關聯著建築與大地,是內、外部空間不可缺少的媒介,且總會使人們禁不住地一再流連其間。
賴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館
古根海姆博物館是由弗蘭克.勞埃得.賴特—美國最有創意的建築師之一設計的。他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這一行已很長時間,包括設計了美國的兩座建築—羅比住宅和流水別墅。他一直工作到1959年去世。
美國紐約市的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坐落在一條街道的拐角處,看上去就像一條巨大的白色彈簧。
這座極其漂亮、無與倫比的建築建成於1959年。建築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內部的曲線和斜坡則通到6層。螺旋的中部形成一個敞開的空間,從玻璃圓層頂採光。左圖:古根海姆內一條長長的螺旋通道伸向不同部位或長廊的地板。
該博物館保存了所羅門.R.古根海姆有現代藝術收藏品,因此該館以個的名字來命名。許多展品由金屬桿懸掛著,看起來似浮在空中。按照傳統,博物館在沿大廳四周的牆 上展覽藝術作品。但古根海姆打破了傳統的慣例。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外部非常朴實無華,只是將博物館的名字裝飾了一下。平滑的白色混凝土覆蓋在牆上,使它們彷彿更像一座巨大的雕塑而不是建築物。右圖:古根海姆博物館坐落在紐約市的一個拐角處。它與其他任何建築物都迥然不同。
『肆』 非洲草原的建築是干欄式房屋還是四合院還是牛糞屋
非洲草原建築是干欄式房屋,還是四合院,還是牛糞的惡?非洲農村,他們的房屋都是牛糞污
『伍』 各色的民居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二)、內蒙民居
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住宅,以氈包最多見。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由於游牧生活的需要,故鄉以易於拆卸遷徙的氈包為住所。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窪、夏崗、秋平、冬陽」之說,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三)、寧夏民居
寧夏地處西北遠離海洋,降水少、溫差大,氣候嚴寒,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冬春乾旱多風沙,盛行偏北風,故住宅一般不開北窗。為保溫防寒,採取廂房圍院形式,且房屋緊湊,屋頂形式為一面坡和兩面坡並存。
(四)、陝北民居(西北窯洞)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窯洞有崖窯、地窯和箍窯三種:
崖窯:即沿直立土崖橫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寬約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約2米余至3米余,窯頂掘成半圓或長圓的筒拱。並列各窯可由窯間隧洞相通。也可窯上加窯,上下窯之間內部可掘出階道相連。
地窯: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橫向掘窯,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
箍窯:不是真正的窯洞,是以磚或土坯在平地仿窯洞形狀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窯可為單層,也可建成為樓。若上層也是箍窯即稱「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房屋則稱「窯上房」。
(五)、山西與山東民居
山西太行山區與山東膠東丘陵一帶兩地民居形式類似,單門獨院,有門樓,兩面坡屋頂。由於山高石料普遍,依照傳統上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原則。故磚石住宅較多。山西民居還多見磚雕等裝飾。兩地緯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異,故屋頂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勢較高,東南面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擋海洋氣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後者廣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較多(>700毫米/年),為便於排水屋頂坡度較陡。
(六)、陝南居民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編輯本段]二、中國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一)、江蘇民居
江蘇民居以蘇州為代表。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門、台階、過道道均設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於水、路、橋之中,多樓房,磚瓦結構為主。青磚藍瓦、玲瓏剔透的建築風格,形成了江南地區纖巧、細膩、溫情的水鄉民居文化。由於氣候濕熱,為便於通風隔熱潮防雨,院落中多設天井,牆壁和屋頂較薄,有的有較寬的門廊或寬敞的廳閣。
(二)、上海民居
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優越,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經濟發達,住宅質量較好,多為磚瓦結構樓房,式樣新穎美觀大方,建築風格充分顯示出人文因素的影響,頗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
閩西南地區的客空人土樓是一種特殊農村住宅。土樓外形有方、圓之別,酷似寵大碉堡,其外牆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實,厚1米,可達5層高;由外向內,屋頂層層下跌,共三環,主體建築居中心;房間總數可達300餘間,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人共居一樓。福建是東南沿海的「山國」,境內山地丘陵佔80%以上,地形復雜,歷史上匪盜現象較為嚴重,中原漢族遷居此地後,為御匪盜防械鬥,同族數百人築土樓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樓,防禦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熱,可謂一舉數得。
福建土樓,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區,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龍岩地區為眾,其中位處西部的永定縣和南部的南靖、平和、華安等縣最為集中,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它源於古代中原生土版築建築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於鼎盛,延續至今。一般單體建築規模宏大,形態各異,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建築風格獨特,工程技術高超,文化內涵豐富。結構上以厚實的夯土牆承重,內部為木構架,以穿斗式結構為主。常見的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樓等,樓內生產、生活、防衛設施齊全,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獨特類型,為建築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華安的二宜樓,永定的承啟樓、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南靖的和貴樓與田螺坑土樓群,平和的繩武樓,是福建土樓的典型代表。
二宜樓、承啟樓、振成樓、繩武樓以及田螺坑土樓群五座中的四座,皆是聞名於世的圓形土樓,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閩南的福佬語系和閩西的客家語系土樓建築的異同,又體現了不同時代土樓建築的特色。
從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竣工落成的永定承啟樓,位於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整座樓由四個同心圓的環形建築組成,石基土牆磚木結構,通廊式。環與環間以天井相隔,石砌廊道相通。樓牆周長1915.6米,總面積5376.17平方米。其中,外環4層,高12.4米,設4部樓梯上下,每層用穿斗式木構架和漿砌泥磚分隔成72開間;底層為廚房,2層為谷倉,3、4層是卧室,並在外牆開窗;二環高兩層半,每層44開間;三環為單層,作為書房,計36開間;四環是廳堂與迴廊組成的單層「四架三間」兩堂式院落,是樓內族親議事、婚喪喜慶等活動場所。公共設施除了鑿有2口飲用水井外,還有一個大門、3個中門、8個側門、8個檐廊拱門、8個防衛巷門和百餘米的上下樓梯、千餘米的通廊,安排之巧妙,令人折服。鼎盛時期這里居住著江氏族親達80多戶、600餘人,現尚住有50多戶、300餘人。這種通廊式土圓樓,是福建閩西客家土樓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最早被作為圓形土樓的傑出代表載入《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名勝詞典》、《中國住宅概說》等書,製作成模型參加國際聯展,印成面值1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向國內外發行,被日本組織的世界郵票年度評審定為當年最佳郵票。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始建、歷時十二年竣工的華安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是蔣氏家族36戶200多人聚居之宅。此樓背靠杯石山,面臨交匯於樓前的小溪,取宜山宜水宜室宜家之意作為樓名。樓的平面呈圓形,石基土牆木結構,內外環,單元式內通廊,對外開一大門和左右兩側小邊門。外環四層,高18米,每層52開間,除三個樓門和祀堂佔4開間外,其餘48個開間分隔成12個單元,各備樓梯上下,相對獨立。底層為客廳或卧房,2、3層作卧室,頂層是祖廳。內環單層,高4米,分12單元,作為廚房、餐廳和谷倉等,並有過廊與外環樓連接,圍合成每個單元內的小天井。樓中央是公用的庭院,鑿水井2口。外牆底層以花崗岩塊石壘砌,二層以上用生土夯築,1-3層不設窗,僅在外環的四層樓設通廊將各開間聯成一體,向外鑿牆開56扇窗戶,廣布槍眼以備防衛匪患。樓內裝飾繁簡有度,重點突出:正對大門的祖堂、各單元頂層的祖廳和底層小天井的檐廊,雕鑿彩繪,精巧絢麗;每家每戶的壁畫,更多出當地名家之手,惟妙惟肖。這種單元式土圓樓,整體空間布局獨具特色,防衛系統構思獨創,建築裝飾精巧華麗,是福建閩南土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明顯有別於閩西的客家土圓樓。
由1座方樓(步雲樓)和4座圓樓(和昌樓、文昌樓、振昌樓、瑞雲樓)組成的田螺坑土樓群,位於南靖縣書洋鄉上坂村。它以方樓居中,4座圓樓立於左右上下,疏密有間,錯落有致。樓與樓之間,鵝卵石階曲折相連。每座樓皆為三層的石基土牆木結構,通廊式,底層是廚房,中層為谷倉,頂層是卧室,中為共享的庭院,皆有一口清澈的水井。除方樓設四個樓梯上下外,4座圓樓皆設2個樓梯上下,一個大門出入。從第一座始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至最後一座竣工於1966年,繁衍生息在這里的黃姓子孫前後歷經了近二百年,方才造就了人間此般奇景。從山頂往下看,以平面呈「器」字形,近似奧林匹克的五環,酷似山間綻開的梅花,外國人說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中國人講更像「地上長出的蘑菇」,倍受贊賞;從山腳往上看,座座土樓順山勢而建,壯麗得宛若江南「布達拉宮」,令人傾倒。充分展現了土樓建築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的特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文斯·安德烈考察後贊美道:「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建築模式」。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研究員見狀,贊不絕口,賦詩曰:「田螺坑畔土樓家,霧散雲開映彩霞。俯視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達拉。或雲宇外飛來碟,亦說魯班墨斗花。似此樓形世罕有,環球建苑出奇葩。」
此外,振成樓,中西合璧,用料考究,就建築質量而言是近代土樓建築的上乘之作。繩武樓,結構精巧,雕飾精美,是單元式與通廊式土樓相結合的典範。和貴樓,為方形土樓,興建於淤泥地上,以木樁墊基,高達五層。福裕樓,為五鳳樓,又稱府第式土樓,是客家土樓與閩西南傳統民居建築手法的有機結合。奎聚樓,為宮殿式土樓,顯示了主人的地位和財力。皆各有千秋。
2001年6月25日,福建土樓被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將承啟樓、振成樓、和貴樓、奎聚樓、福裕樓、繩武樓和田螺坑土樓群與1996年11月20日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二宜樓合並,名稱福建土樓。
保護范圍:華安的二宜樓,永定的承啟樓、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南靖的和貴樓,平和的繩武樓,圍牆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南靖的田螺坑土樓群,前至田,後至公路,左至山,右至田。
(四)、雲南民居
干欄式竹樓是滇南傣、佤、苗、景頗、哈尼、布朗等少數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竹樓下部架空,以利通風隔潮,多用作碾米場、貯藏室及雜屋;上層前部有寬廊和曬台後部為堂和卧室;屋頂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遠,可遮陽擋雨。
多彩多姿的中國傳統民居折射出我國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講課時不妨引用「郵票上的各地居民」,讓學生認識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於進一步使學生加深理解地理環境的區域分異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為主)
「天井」其實也是院落,只是較小。中國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視防曬通風,布局密集而多樓房。天井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開敞,狹高的天井起著拔風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圍聳起馬頭山牆,可防火勢蔓延。牆頭高出屋頂,作階梯狀,磚牆抹灰,覆以青瓦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築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國東南部皖南贛北即徽州地區最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
1、村落選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整個村落給人幽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布局及空間處理。民居布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平面沿軸向對稱布置。民成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天井可少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的達36個。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住宅亦有五開間。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建築形象突出的特徵是:白牆、青瓦、馬頭山牆、磚雕門樓、門罩、木構架、木門窗 。內部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做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顆印」為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果木花卉,甚至疊山 造泉,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磚雕精緻,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徵。
『陸』 如何理解弗蘭克賴特的草原式風格與有機建築理論
這兩個概念都與美國建築大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有關。
在賴特進行建築實踐回的不同時期,風格幾經變化答。
第一階段鼎盛於約1900年,草原式住宅表現了它的特徵。狹長低矮的建築,有著寬闊大出檐的緩坡屋頂和連排的窗孔,強調了與場地的水平聯系。其代表作有「塔里埃森(Taliesin)」即他的住宅和學校。
第二階段試驗使用某種新的建築語言,以幾何形為基礎,諸如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和弧形。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螺旋形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作品。
第三階段始於有創新意義的住宅設計,如流水別墅。追求建築的形式、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力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築」。
『柒』 羅賓別墅的建築特色
羅賓別墅的建築特色主要是草原式建築風格 還有就是立面的形式、內部空間及與外部環境關系的處理都有獨到之處。
『捌』 蒙古建築都有哪些特色啊
1、遷徙與草場恢復。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讓牛羊生長的草地及時得到恢復,牧民通過春夏秋冬不斷遷徙,使各處草場得到休養,下一年再繼續使用。
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對大草原的選擇,也不是哪草場好就去哪,而是根據季節、氣候、草場、牲畜和人的情況,有規律的遷徙的生產、生活方式。
2、關於蒙古包的穩定性的知識。人們逐漸認識這種菱形的結構卻比以往的正方形結構更為穩定,且可以伸縮。這種發現使建築的動態性,即房屋的結構需要滿足可移動、輕便和便於拆卸的要求有了實現的可能。
3、保證蒙古包的冬暖夏涼的知識。蒙古包搭建在向陽背坡處,以避風雪;夏季則搭建在視野開闊、涼爽通風處,以防暑熱。蒙古包外圍春冬用氈子,而夏秋就因地而異多用草覆蓋。
4、材料有效利用的知識。不同地區的游牧民族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體現了地域性。這是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發生變化的認識的直接體現。
5、圓型對風的承受力和抵禦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狀都優越;牆圍成圓形,包頂是半圓形。風雪來臨時,包頂不積雪,大雨沖刷包頂不存水。
(8)草原式住宅擴展閱讀:
蒙古包建築技術:
從民俗學、建築學還是其它角度,對蒙古包建築的研究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但都涉及到其結構、材料、形狀。其結構是有門、哈納(牆)、奧尼(椽子)、圓形天窗四部分組成。
材料:門是木門,哈納是由細木桿編製成菱形網片,外圍是由氈子作的圓形圍壁,柳木椽子,還有皮繩和鬃繩。
『玖』 草原式住宅的建築特點
建築從實際生活需要出發,在布局、形體、以至取材上,特別注意同周圍自然環境的專配合,形成了屬一種具有浪漫主義閑情逸致及田園詩意般的典雅風格。平面常做成十字型,以壁爐為中心,把起居室、書房、餐室都圍繞壁爐布置,卧室常放在樓上。室內空間盡量做到既分割又聯成一片,並根據不同需要有不同凈高。體積的構圖形式室層高較低,出檐比較大,室內光線比較黯淡。體積構圖是高低不同的牆垣,坡度平緩的屋面,深遠的挑檐和層層疊疊三水平陽台與花台組成的水平線條,以垂直的煙囪統一起來,打破單調的水平線條。外部材料上質地以及深色的木框架和白色粉牆形成強烈對比。形成以橫線條為主的構圖,舒展安定,既具有美國建築的傳統風格,又突破了傳統建築的封閉性,很適合於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
『拾』 草原式住宅的草原式住宅代表
美國著名建築師萊特(FrankLloydWright,1869~1959)於1900年前後設計的一系列住宅,這類住宅大多座落在回郊外,用地寬闊,環答境優美。草原式風格追求表裡一致性,建築外形盡量反映出內部空間關系,注意建築自身比例與材料的運用,力圖擺脫折衷主義的常套,造型效果猶如植物覆蓋於地面一樣。建築往往利用垂直方向的煙囪將高高低低的水平牆垣、坡度平緩的屋面、層層疊疊的水平方向陽台與花台及舒展而又深深的挑檐統一起來。它既具有美國建築的傳統風格,又突破了傳統建築的封閉性,很適合於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盡量表現材料的自然本色,重點裝飾部分的花紋大多圖案化的植物圖形或由直線組成的幾何圖形。伊利諾州的威立茨住宅(WillittsHouse1902)是草原式住宅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