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住宅層數越高,住宅建築凈密度越低感覺層數越高,容積率越大,住宅建築凈密度應該越大呀
在同樣條件下,一般住宅層數愈高,住宅建築凈密度愈低
建築版密度,指的是建築物底層佔地權面積/宗地面積
比如說,一塊1000平方米的土地,建造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
如果是建5層樓的話,那麼每層建築面積就是100平方米,那麼底層面積也是100平方米,所以建築密度=100/1000=10%
如果是建10層樓的話,每層建築面積是50平方米,那麼底層也是50平方米,因此建築面積=50/1000=5%。
Ⅱ 容積率達到多少才算是低密度住宅
容積率達到1.5以下才算是低密度住宅。獨立別墅為0.2~0.5,聯排別墅為0.4~0.7。
在面積為100平方米的地塊上建房,每層建築面積100平方米,建2層,總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容積率就是2.0;如果建3層,每層建築面積5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50平方米,容積率就是1.5,依次類推。
總用地面積1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容積率為0.8;總用地面積1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容積率為1;總用地面積1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容積率為1.5;在建築層數相同的情況下,容積率越小,居住密度越小,相對舒服。容積率越大則相反。
(2)住宅密度擴展閱讀
別墅多建在城郊或風景區,中國古代稱別業、別館,3世紀,義大利山坡地帶出現台階式別墅。中國西晉出現別墅,如洛陽石崇的金谷別墅。此外,歷代著名的別墅有唐代藍田王維的輞川別業、明代蘇州的拙政園、清代杭州的金鰼別業和北京的勺園。
別墅分為以下5種:獨棟別墅、聯排別墅、雙拼別墅、疊加式別墅、空中別墅。(嚴格意義上講:聯排、雙拼以及排屋(Town House)等低密度住宅不屬於別墅范圍,而被劃入高檔住宅范圍。)
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程度愈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報酬遞增遞減規律」。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土地純收益會隨著土地投資的增加而出現由遞增到遞減的特點。作為城市建設用地,容積率對地價影響的報酬遞增遞減規律表現在:在建築密度一定時,容積率的增加,主要引起房屋層數的增多,隨房屋層數的增多,開始時由於基礎工程費及地基處理費的分攤,單方造價降低;
當層數達到一定值時,就需要加固基礎、增加電梯、加強抗震等,單方造價由下降轉為上升,而單方售價則由於建築容量的增大造成的建築環境質量下降而呈遞減趨勢。
當單方售價等於單方造價時,土地收益達到最大,土地價格也達到最高,此時的容積率為最經濟容積率。若繼續增大容積率會因單方售價低於單方造價而使土地投資收益開始下降,地價也隨之開始下降。
2、容積率對地價的作用程度與城市規模成正相關關系。首先,城市規模大,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高,地價總體水平高,樓面地價占房屋單方開發成本比例高,通過降低樓面地價來降低房屋單方開發成本效果明顯,而小城市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低,地價總體水平低,房屋開發單方成本主要受房屋單方造價影響,
通過降低樓面地價降低房屋開發單方成本效果不明顯,而且房屋層數達到一定數值後若繼續增加層數會增加單方工程造價;另外,大城市有比較系統的城市規劃資料,土地開發受規劃控制比較嚴,而小城市規劃控制一般不嚴格,容積率的確定往往具有隨意性,許多地方沒有容積率這個指標限制,
或有,但控制不嚴,而且有的地方政府為樹城市形象,往往鼓勵建築物向空中發展,愈高愈好,容積率在這些小城鎮缺乏實際操作意義。所以,城市規模愈大,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愈明顯,地價隨容積率的變化幅度愈大。
3、容積率對同一城市不同區位地價的作用程度不同。城市中心區位條件優越,土地利用集約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需求量、土地稀缺程度、規劃控製程度均高於其它區域,特別是城市邊緣區,投資者的激烈競爭使地價隨容積率變化的幅度保持或接近土地收益機製作用下的地價隨容積率的變化規律;
而在其他地區則隨著土地利用收益、土地需求量及其稀缺程度降低,容積率對地價的作用程度隨之下降。因此,容積率對地價的影響程度在同一城市表現為從中心向外圍逐漸減弱。
4、容積率對不同類型用地地價的作用程度不同。商業用地對區位條件反應最敏感,只能布局在少量區位條件優越的沿路區域,土地稀缺程度、供求矛盾比住宅、工業用地突出,容易形成賣方市場,眾多用地者的競爭促使容積率增加產生的經濟剩餘主要以地價形式表現出來,歸土地所有者所有;
住宅用地對區位條件反應的敏感程度比商業用途弱,但比工業用地強;工業用地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圍,不但受區位條件影響最不敏感,而且受工藝流程的制約,在很多情況下沒有容積率的限制。因此,在同一城市中,容積率對不同類型地價的影響程度由強到弱依次為商業、住宅、工業用地。
Ⅲ 住宅居住面積密度
郭敦顒回答:
居住面積密度好比用地的容積率,此理解是對的。
居住面積密度是指住宅面內積毛密度,也稱容容積率,
容積率=住宅建築面積(萬平方米)/居住區用地(萬平方米)。(公式左邊可乘以100%)
住宅面積密度是指住宅面積凈密度,
住宅面積凈密度=住宅建築總面積(萬平方米)/住宅用地(萬平方米)。(公式左邊可乘以100%)
居住用地分為住宅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道路與停車用地,公共綠地等。
住宅居住面積定額,以(m²/人)為計算單位,則是又一種衡量居民居住狀況的重要指標。
Ⅳ 住宅建築凈密度是什麼
住宅建築凈密度是指住宅建築基底總面積與住宅用地的比率(%),其計算公式如下:回
住宅建築凈密答度=住宅建築基底總面積(㎡)/住宅用地總面積(㎡)
在一定的住宅用地內,若住宅建築凈密度越高,表示住宅建築基底佔地面積越高,空地率則越低,宅旁綠地面積也相應降低,日照、通風等也受到影響,而居住人口增加。
因而住宅建築凈密度是影響居住區居住密度和居住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必須合理確定。
(4)住宅密度擴展閱讀:
住宅建築凈密度主要取決於房屋布置對氣候、防火、防震、地形條件和院落使用等要求。
與房屋間距、建築層數、層高、房屋排列方式等有關。在同樣條件下,一般住宅層數越高,住宅建築凈密度越低。
影響住宅建築凈密度的主要因素是住宅建築的層數和日照間距。當用地面積不變時,住宅層數越高(日照間距越大),住宅覆蓋率越低,空地率越高;反之,住宅層數越低(日照間距越小),住宅覆蓋率越高,空地率越低。
網路-住宅建築凈密度
Ⅳ 低密度住宅是什麼意思
低密度住宅,即限高18米,容積率在1.5以下的Townhouse、獨立別墅。其中包括Townhouse、獨立別墅、多層住宅及其派生產品。
近年來房地產市場上的熱門話題,尤其是經過SARS風波的沖擊後,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這一類以高綠化率、低容積率為主要特徵的住宅。其中包括Townhouse、獨立別墅、多層住宅及其派生產品。
低密度住宅中的密度從專業上來講應指容積率,是相對於城區容積率較高的高層建築而言的。城區住宅的容積率在3—6都是很正常的。在北京CBD如財富中心,容積率甚至達到了12。對於容積率多低才能稱為低密度住宅這個問題,業內也有許多爭論,並無統一定論。
(5)住宅密度擴展閱讀:
居住建築密度指標
取決於包括院落的組織,綠地所佔的比率,氣候、防火、防震、地形條件等對住宅建築布置的要求,以及建築層數、層高、房屋間距和排列方式等各項因素。在一般情況下,平均建築層數愈高,建築密度愈低。
根據1980年中國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頒發的《城市規劃定額指標暫行規定》,新建居住區的居住建築密度是:4層樓區一般可按26%左右,5層樓區一般可按23%左右,6層樓區不高於20%。
Ⅵ 什麼叫做低密度住宅
低密度住宅,即限高18米,容積率在1.5以下的Townhouse、獨立別墅。其中包括Townhouse、獨立別墅、多層住宅及其派生產品。
Ⅶ 模擬城市4低密度住宅與中密度住宅
第一,低密度可以直接升中/高密度,方法是直接在已有房子的地上畫就可以了。不需要拆房。
第二,你有嚴重嚴重嚴重的誤區。RCI需求是指人口/商業/工業三項。其中人口不是指人口密度。而是人口收入啊。即低收入人口(那些沒文化,從事污染行業低級服務業的居民)、中收入人口(EQ在80-120之間,從事製造業中服務業中商業的居民)以及高收入人口(從事高科技高商業的人口等)。所以可以說,你的住宅區密度不決定你的RCI需求。
需求的相互關系其實理解起來也不難。一開始你的城市住了批沒文化的,沒文化的幹不了高級工作,所以這樣的居民會向你要求高污染工業以及部分低級服務業的「就業崗位」;RCI需求就可以看到了。同時,如果你建立了一堆高污染工業,那也自然也會使你的城市產生很多「文盲工作人口的需求」。以此類推,當你的城市居民教育上去了以後,相應的崗位需求也會上去。
所有的這些需求,與密度是無關的。密度只是決定一塊區域里能住多少人。無關這些人的教育與就業。一開始採用低密度只是為了好控制,以免發生人口突然增長而教育跟不上的問題。文盲過多,城市的整體教育水平自然不高,也就間接地影響商業和工業的發展。
事實上在模擬4里是沒有數據顯示密度需求的。
Ⅷ 容積率達到多少才算是低密度住宅
容積率是地面建築面積除用地面積.
房屋密度是房屋佔地面積除用地面積.
如一內塊地面積10000平米容,建了12000平米房子,房屋底層佔地面積(也就是房屋底層建築面積)2500平米.
那麼容積率=12000/10000=1.2
建築密度=2500/10000=25%
根據這兩個指標,我們可以推出房屋至少要建多少層.因為如房屋每層面積一樣的話,在給定的容積率下,房屋樓層是最少的,所以,12000/2500=4.8層=5層.這就是說在建築密度25%,容積率1.2時,這塊地上的建築至少要建5層.
由於住宅標准層高為3米,我們就知道所建樓房至少有15米高.
綜上所述,容積率和建築密度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規劃指標,規劃局只要把這兩個指標定了,房子的大概輪廓也就出來
Ⅸ 在我國,稱為"低層高密度"的住宅,其建築容積率最低要達到多少
1、容積率一般是由政府規定的。現行城市規劃法規體系下編制的各類居住用地的控制專性詳細規劃,一般而屬言,容積率分為:
獨立別墅為0.2~0.5;
聯排別墅為0.4~0.7;
6層以下多層住宅為0.8~1.2;
11層小高層住宅為1.5~2.0;
18層高層住宅為1.8~2.5;
19層以上住宅為2.4~4.5;
住宅小區容積率小於1.0的,為非普通住宅。
並根據不同城市的特點有所差別。
2、建築容積率是指項目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全部建築面積與規劃建設用地面積之比。附屬建築物也計算在內,但應註明不計算面積的附屬建築物除外。 建築容積率(簡稱容積率),系指建築總樓板面積與建築基地面積的比值。容積率=地上總建築面積÷可建設用地面積。
3、容積率越高,居民的舒適度越低,反之則舒適度越高。
Ⅹ 住宅建築面積凈密度與住宅建築面積毛密度分別是什麼
住宅建築面積凈密度=住宅總建築面積和住宅用地面積的比值
住宅建築面積毛密度=住宅總建築面積和居住用地面積的比值
居住用地分為住宅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道路與停車用地,公共綠地所以是不同的。
住宅建築面積凈密度:每公頃住宅用地上擁有的住宅建築面積(平方米/HA)。住宅建築面積凈密度實際是是把容積率里的分母擴大到一公頃,分子也同比例擴大,單位是平方米/公頃。
住宅建築面積毛密度:每公頃居住區用地上擁有的住宅建築面積(萬m2/hm2)。
建築面積毛密度:建築面積毛密度是建築基地總面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率
建築密度凈密度是某類建築的基底總面積與此用途總用地的比率。。
建築面積毛密度也稱容積率。是以每公頃居住區用地上擁有的各類建築的建築面積(平方米/公頃)或以總建築面積(m2)與居住區用地(m2)的比值表示。
(10)住宅密度擴展閱讀:
住宅建築凈密度=住宅建築基底總面積/住宅用地(%)。凈密度越大,即住宅基底佔地面積的比例越高,空地率就越低,其綠化環境質量也相應降低。控制住最大允許值是保證居住區居住密度和居住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
住宅面積凈密度,是決定社區土地使用強度的重要指標。規定這項指標的最大允許值,是為制止不顧居住環境質量而大幅提高使用強度,增加用地環境容量(建築量和人口量)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