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住宅開發 > 清朝時期房價

清朝時期房價

發布時間:2021-01-22 21:21:16

㈠ 為什麼明朝,清朝時期北京的房價這么便宜

據記載,明朝中後期的物價,除了李自成起義那些年外,一直相對穩定回,像大米,從嘉靖初年到崇答禎初年,零售價一直穩定每石0.5兩上下。那時候,一石大米重80公斤,按現在大米每公斤4元--10元,取平均價7元計,共計560元左右,由此估算,當時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人民幣1100餘元,幾十兩銀子也就是幾萬塊錢。
在整個明朝,勞動力都不值錢,清官海瑞在江南做官時,僱傭民工興修水利,努力往高里發工資,每人每天也不過0.02兩銀子,月薪只有0.6兩;萬曆時北京地區工價高一些,「每日每人工食銀五分」,即日薪0.05兩,月薪是1.5兩。我們可以簡單地概算為,明朝體力勞動者月薪在1兩左右。那麼幾十兩銀子也就是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幾年薪水。
從上述兩個方面分析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明朝買一套普通戶型房產,只需要幾萬塊錢存款,或者一個普通工人幾年的收入即可。
讀過海瑞年譜,可知他41歲當縣教育局副局長(南平教諭),46歲當縣長(淳安知縣),52歲進財政部當副處長(戶部雲南司主事),57歲當監察部副部長(右僉都御史)兼江蘇省省長(應天巡撫),到58歲那年提前退休,才去海南老家買了一套房子。

㈡ 明朝社會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明亡清興是中國歷史的倒退,是華夏文明的倒退,這是無數鐵的事實所證明的。就清朝和明朝的區別做一個比較的意義就在於能使我們對這種倒退看得更清楚,從而吸取歷史教訓。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1689—1755)在其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對清朝時期的中國這樣評價說:「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那裡籠罩著不安全與恐怖。它的統治只能靠大棒才能維持……」而明朝呢?在其中後期,似乎已經「人在曹營心在漢」一般,在與專制漸漸拉開了若干距離。

有的網友曾在我的博客上留下評論,大意是說:現實問題這么多,為什麼要談歷史而不談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呢?歷史談得再那個,不也是在逃避嗎?這樣的質疑當然不無道理,那我就在這里做個回應,叨咕幾句現實問題吧。

我以為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還是應該盡早與西方民主國家接軌才對,畢竟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官員都是圍繞著老百姓(選民)在轉悠,而中國的情形卻是所有的老百姓都圍繞著當官的轉。這顯然是很多社會問題不能從根本上給予解決的原因所在。如果當官的都要看多數老百姓的眼色行事,都要時刻追蹤民意並以此作為自己行政的驅動力,那許多問題就很自然地迎刃而解了。 又比如大多數人對房價被操控得過高很有意見,我以為這也正是民意的真實體現,過高的房價只能使社會財富不合理地向少數人過度集中,只能嚴重損傷廣大居民的綜合消費能力,甚至會加劇貧富差距的兩極化趨勢,總之是弊端較多,所以我以為房價應該通過較大幅度的下降回到合理的價位,這樣,對全社會來說應該都是福音。 好,有關現實問題的叨咕我姑且打住,現在言歸正傳還是來談歷史問題吧。有些人比如閻崇年、袁騰飛等先生認為明朝很糟糕而清朝很不錯,我個人以為這樣的判斷恐怕與歷史的真實是相悖逆的,所以就鼓足勇氣和干勁,姑且試著在這里談談明朝比清朝究竟強在哪些方面吧。應該說,做關於明朝與清朝的比較,肯定與所謂的民族問題不相干(我個人對現實生活中的滿族毫無成見,甚至印象很好,在此我只是純粹地談談歷史而已,而這兩個朝代都與歷史上的滿族有關),但肯定與文明和制度的話題密切相關。

首先,我們應該肯定滿族人建立的清朝也並非一無是處,比如滿人入關以後並沒有毀掉前朝留下的的許多建築,比如今天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故宮、十三陵等等;比如滿人沒有徹底毀滅中華文化,而是以皇帝為首的滿洲貴族(也包括滿族老百姓在內)為提高執政能力與個人素養,無不認真學習和運用中華傳統文化;比如康熙皇帝能尊重歷史,先後五次祭拜明孝陵並以「治隆唐宋」的題詞高度肯定朱元璋及其創建的大明王朝;又比如滿清吸取明朝的教訓對皇帝繼位制度稍稍做了一些改進,不再堅持實行嫡長子繼位制,而是從皇子中擇優傳位;又比如清朝皇帝在將要倒台時不再像特別注重氣節的明朝那樣堅決抵抗到底,而是順勢而行選擇了主動退位。

但以上所例舉的這些,卻遠遠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明亡清興是中國文明大倒退的這一事實。明朝究竟比清朝強在哪些方面?為什麼滿清入主中原後,其統治竟然使中國文明進步與發展的進程戛然而止乃至大步退後使得中國在19世紀才發現自己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這一切,根子當然主要是出在制度問題上。而通過對明朝與清朝作具體的對比分析的努力,顯然能使我們更全面、更透徹地看清楚這一切。下面我就從三個大的方面來叨咕叨咕。
生活幸福指數相當高。清朝老百姓則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明代經濟繁榮,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相關的各個行業如農業、漁業、商業、餐飲、貿易、交通、航運、紡織、陶瓷、出版、娛樂、演藝、傢具、建築等等無不都具有強勁的生產能力。在明代的非戰亂時期,農村社會怡然自得,市民階層日益壯大,老百姓的生活可謂富足安康、愉悅幸福,對社會和生活的滿意度和認可度都比較高。這從當時一些西方傳教士撰寫的書籍中就可以得到印證,
比如明朝時居留中國達22年之久的耶穌會士曾德昭,當他於1636年返回歐洲時,就滿懷深情地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一書,他在書中寫道:
「這個國家的財富值得稱羨,從上述可以看出,除盛產各種穀物以及一切生活所需東西以外,他們還把所有東方最好最貴重的商品售賣給外國人。」
「所有的省都不乏長壽和愉快的人,可以看見許多精力旺盛和健壯的老人」。
「中國人爽快的贊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贊嘆。……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又如西班牙人門多薩所著的在西方影響很大的出版於1585年的《中華大帝國史》一書中也曾這樣寫道:
「這個國家的男女都有很好的體質,勻稱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們大都臉寬,小眼睛,扁鼻子,鬍子稀少,但也有人有大眼睛和大鬍子的,臉孔很均勻。」
「他們第一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
「在這個大國……,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著,家裡陳設華麗,尤其是,他們努力工作勞動,是大商人和買賣人,所有這些人,連同上述國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當地被稱做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

「那裡生產的絨、綢、緞及別的織品,價錢那樣賤,說來令人驚異。特別跟已知的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價錢相比。他們在那裡不是按照尺碼出售絲綢以及其他任何織品,哪怕是麻布,而是按照重量,因此沒有欺詐。」

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嗎

自古以來,每個王朝的覆滅,主要原因是王朝的中後期,最高執政者的無能。各種自然災害暴發,農作物大量減產和絕收,民以食為天,如果食不果腹,必然會引起社會暴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每個國家繁榮昌盛,國泰民安,執政者首先要做的事情,調控天地之間陰陽變化,調節天地之間陰陽循環系統,調節天地之間陰陽平衡,風調雨順,減少各種瘟疫流行疾病等自然災害的發生。

㈣ 清朝帝都房價到底有多高

清朝房價是多少,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有幾個例子或許能說明問題:

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津丁予范在劉家胡同二道街買了一塊地,蓋了一處四合院,這四合院佔地近一畝,蓋了10間房,連買地帶蓋房,花了180兩銀子,平均每間18兩。

例二:道光十八年(1838年),天津任秀坡花200兩銀子,把丁予范在劉家胡同二道街開發的這套四合院接了下來,加蓋一間客房、一間門樓、三間書房、三間板房,總共投資了350兩,最後賣了600兩,平均每間33兩左右。

例三:乾隆十二年,北京內城西北角太平湖東(新街口),七間半85兩,平均每間11兩左右。

例四:乾隆十三年,北京內城新簾子胡同(長安街南,新華門與和平門之間),四間瓦房70兩,平均每間17.5兩。

例五:康熙五十七年(1718),北京大興縣北城日南坊(坊名「日南」,相當於某某街道)有一所樓房出售,該房臨街,下面兩間開店,上面兩間住人,樓後加蓋廂房一間,合計5間房,賣了210兩(參見張傳璽《中國歷代契約匯編考釋》),平均每間42兩。

從以上幾個例子來看,清朝房價也分高中低三檔:高檔房的價格每間在35兩左右,中檔房每間在18兩左右,低檔房每間在11兩左右。一個房間20平米計算,在清朝,高、中、低三檔的房價每平米大約分別是:1.75兩、0.9兩、0.55兩。

按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約合人民幣185元(有資料說是150-220元之間,我們去中間值)左右算,清朝高、中、低三檔房價每平米大約相當於人民幣:323.75元、166.5元、101.75元。按每套房子一百平米算,分別是:32375元、16650元、10175元。

《大清會典》卷二一「文職官之俸」條:「一品歲支銀180兩,二品150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有奇,從九品、未入流31兩有奇」。此為基本工資,稱「正俸」;而「京員(中央機關和京城地方官員)例支雙俸」,即在基本工資之外加發同樣數目的津貼,稱「恩俸」;此外「每正俸銀一兩兼支米一斛,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加倍支給」,稱「俸米」;三者相加,就是清朝公務員的工資了。

一個七品知縣工資45兩加45斛米,年收入約合56兩銀,相當56×185=10360元。(1斛相當100升)

清五品郎中何剛德《春明夢錄》雲:「余初到京,皆雇車而坐,數年後始以24金買一騾,雇一仆月需六金;後因公事較忙,添買一跟騾,月亦只費十金而已。」一個僕人月工資6兩×185=1110元,年收入是13320元左右,這個工資比現今的標准略低,但即使是普通人用一兩年工資買一套房子卻是不成問題的。

㈤ 清朝房價與現在房價相比貴嗎

清朝房價是多少,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有幾個例子或許能說明問題: 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津丁予范在劉家胡同二道街買了一塊地,蓋了一處四合院,這四合院佔地近一畝,蓋了10間房,連買地帶蓋房,花了180兩銀子,平均每間18兩

閱讀全文

與清朝時期房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產培訓機構有哪些 瀏覽:243
十年期房貨利率 瀏覽:239
天津小戶型中單怎麼裝修 瀏覽:506
怎麼賣個人二手房 瀏覽:888
房地產投資長期看什麼短期看什麼 瀏覽:168
柬埔寨期房 瀏覽:603
大型開發商維權 瀏覽:224
南通開發區新開苑房價多少 瀏覽:801
房產達人怎麼買錘子手機版 瀏覽:70
沙烏地阿拉伯需要什麼樣地產地證 瀏覽:442
商品住宅房產證 瀏覽:733
農村房產證沒有怎麼辦理 瀏覽:587
外灘的房價多少錢一平 瀏覽:639
青島最貴房價是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519
二手房比喻什麼 瀏覽:135
樓盤派籌是什麼意思 瀏覽:319
鎮江楓苑二手房怎麼買 瀏覽:230
衡陽市有哪些好樓盤 瀏覽:459
房地產模型設計費入什麼科目 瀏覽:619
晶福園最新房價是多少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