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建築的城市規劃特徵
上海市景觀學會自成立以來,在學會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在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林業局、上海科協、上海科委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堅持科學發展觀,旗幟鮮明地反對學霸作風,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指導思想,以科學的態度和嚴謹求實的研究理念,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明確了「景觀」的學術定義和內涵,在行業內端正了科學發展的學科思想、增強了學科發展信心,堅定了景觀行業科技人員的從業信心,為景觀學科的研究確定了方向,為景觀行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貳』 中國古代有建築規范嗎!~
當然有了!
最早最重要的一本就是《周禮·考工記》(西周齊國官書)
宋代李誡《營造法式》
明代 《魯班營造正式》(總結江浙一帶經驗)
《園冶》 (園林建築群)
清代 《工部工程做法》 (雍正年間宮廷官書)
『叄』 古代的規是什麼樣子
規,象形,「外足走動即呈現圓周」。畫圓的器具。如圖,伏羲拿的就是規,女媧拿的是矩。
『肆』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概念或定義
1.中國復古代城市規劃制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巧妙結合;以理性規劃為最高原則;城市形象爭取天時、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設趨於對稱、序列,追求整體與完美,秩序與規律,和諧與統一的特點,這種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
2.強調嚴格有序的城市等級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層院落式住宅對城市布局的影響巨大。為分清主次尊卑,產生了中軸線對稱的布局手法。這種手法由住宅組合擴展到公共建築再擴展到城市。儒家思想(社會等級秩序)深刻影響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嚴謹、中心軸線對稱規劃布局。
3.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之規劃理念,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之觀念;充分考慮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強調整體觀念和長遠發展。
我是學這個專業的,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伍』 古代都城的布局規制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中軸線布局是一大特色。隨著歷代都城建制的不斷完善,中軸線的布局特點亦愈加明顯,乃至成為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一個重要標准。
天圓地方,「地方」也就是都城的設計「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匠人營建都城,九里見方,[都城的四邊]每邊三門。都城中有九條南北大道、九條東西大道,每條大道可容九輛車並行。[王宮的路門外]左邊是宗廟,右邊是社稷壇;[王宮的路寢]前面是朝,[北宮的後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見方。
古人很早就能運用平衡、和諧、對稱、明暗軸線等設計手法,達到美觀的效果。古代建築重藝術裝飾,但不復雜,只在主要部位作重點裝飾,如窗檐、門楣、屋脊等,布局多為衡平方向發展,不重高層建築,至佛教傳入後,出現了樓閣佛塔,共建築才得以盛行。建築地一切藝術加工也都是對結構體系和構件的加工,如色彩、裝飾與構件結合,構成了豐富絢麗的藝術成就,雕梁畫棟,形體優美而色彩斑斕;楹聯匾額,激發意趣而遐想無窮。
宮殿建築又稱宮廷建築,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這些建築大都金玉交輝、巍峨壯觀。
從秦朝開始,「宮」成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宮殿則成為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中國宮殿建築的規模在以後的歲月里不斷加大,其典型特徵是斗拱碩大,以金黃色的琉璃瓦鋪頂,有絢麗的彩畫、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台基、欄板、樑柱,以及周圍的建築小品。北京故宮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宮殿建築。
為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表現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中國古代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相對低小簡單。由於中國的禮制思想里包含著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穀、祭土地神的內容,中國宮殿的左前方通常設祖廟(也稱太廟)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則設社稷壇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社為土地,稷為糧食),這種格局被稱為「左祖右社」。古代宮殿建築物自身也被分為兩部分,即「前朝後寢」:「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後寢」是皇帝與後妃們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國宮殿建築以北京的故宮為代表。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廷,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過。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間,故宮周圍是數米高的紅色圍牆,周長3400多米,牆外是護城河。故宮規模之大、風格之獨特、陳設之華麗、建築之輝煌,在世界宮殿建築中極為罕見。
故宮分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發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築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些建築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建築形象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三個大殿的內部均裝飾得金碧輝煌。故宮的後一部分——「內廷」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乾清宮、坤寧宮、御花園等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建築多包括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它們均自成院落。
由於朝代更迭及戰亂,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留存下來的並不多,現存除北京故宮外,還有沈陽故宮,此外,西安尚存幾處漢唐兩代宮殿遺址。
『陸』 古代的規和矩是什麼東西
「規」就是畫圓的圓規;「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尺上有刻度。古人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就是這個意思。「規」和「矩」發明於中國,是古人用來測量、畫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
作為測量與制圖的工具,「規」和「矩」在中國很早就得到了應用。規矩發明的確切年代已無法查清,但在公元前十五世紀的甲骨文中,已有規、矩二字了。漢朝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的《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夏禹治水的時候,是「左准繩,右規矩」,這意思是說,夏禹是左手拿著水準繩,右手拿規和矩進行測量,規劃出治水方案的。
說明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約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規和矩這兩種幾何工具了。山東嘉祥縣漢武梁祠的石室造像里就有「伏羲氏手執矩,女媧氏手執規」的石刻。規,就是圓規;矩,是由長短兩尺垂直組成的方尺,依然是現代木工常用的工具。女媧氏是伏羲氏的妹妹。
規矩的使用,對於我國古代幾何學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周代數學家商高曾對「用矩之道」作過理論總結:「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卧矩以知遠。」這一段話,精煉地概括了矩的廣泛而靈活的用途。「平矩以正繩」,是指把矩的一邊放置水平,另一邊靠在一條豎立的線上,可以判定繩子是否垂直。
「偃矩以望高」是指把矩的一邊仰著另一邊放平,可以測量高度。「覆矩以測深」是把上述測高的矩顛倒過來,就能測量深度「卧矩以知遠」是指上述深高的矩平躺在地面上,就可以測出遠處兩地間的距離。
(6)古代住宅規擴展閱讀:
規矩的應用
《周髀算經》中敘述了周公與商高的一段對話,周公問商高:「大哉言數,請問用矩之道?」商高說:「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卧矩以知遠.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
翻譯為現在的語言就是周公說:「數學真是了不起呵!請問怎樣使用『矩』呢?」商高答道:「把矩放平了,可以測定水平和鉛直方向;把矩立起來,可以測量高度;把矩反過來倒置,可以測量深度;把矩卧於地面,可以測定水平距離;將矩環轉一周,可以得到圓形;將兩矩合起來,可以得到長方形.……」
「平矩以正繩」,是指把矩的一邊放置水平,另一邊靠在一條鉛垂線上,可以定繩子的鉛直。「偃矩以望高」,是指把矩的一邊仰著放平,可以測量高度。「覆矩以測深」,是把上述測高的矩顛倒過來,就能測量深度。「卧矩以知遠」,是指上述測高的矩平躺在地面上,就可以測出遠處兩地間的距離。
「合矩以為方」 意思是:把兩個「矩」對起來就是正方形;「環矩以為圓」 意思是:在平面上先釘上兩個釘子把直角三角形的「矩」倒扣在上面,直角三角形頂點的軌跡就是圓。
『柒』 為什麼古代蓋房子也要講究規矩
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如果人們不小心逾矩了,那是要受到朝廷處罰的,輕則杖責罰款,重則腦袋搬家。
其實,在古代不僅人與人之間有等級,就連建築也要按照其所有者的身份和地位建造。一般來說,我們把這種制度稱為“中國古代建築等級制度”。它最晚出現在周朝,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末期,共存在了兩千多年,是古代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其實,中國的古建築就像一幅長卷畫,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開,不可能全部看到。當你走進一座中國古建築時,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而北京的故宮,就是其中最傑出的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使得故宮的建築風格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之中。
『捌』 古代房屋是怎麼分等級的
宮: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廟,前者如:故宮,後者如:雍和宮。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寶殿,後者如:太和殿。
室:房屋或內室。前者仲長統《昌言·理亂》有句:豪人之室,連棟數百。後者《禮記·問喪》有句:入室又弗見也。
府:舊指大官、貴族的住宅,今指國家元首辦公或居住的地方。前者如:賈府,後者如:總統府。
邸:高級官員的住所,如:官邸。
宅:居住地方。《韓非子·詭使》有句:無宅容身。
廂:正房兩側房屋,如:西廂房。
宇:屋檐,後泛指房屋。《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句:各安其宇。
院:院子,如:四合院兒。
牌坊:上刻題字宣揚忠孝節義,標榜功德的門洞式建築。如:貞節牌坊。
闕:宮廟、墓門前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的雙柱樓觀,如:宮闕。
塔:用來藏舍利和經卷的建築,以方形、八角形為多,如:大雁塔。
剎:佛塔和佛寺的統稱,即佛教的寺廟,如:古剎。
寺:僧眾供佛的處所,如:少林寺。
廟: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處所,如家廟、土地廟、孔廟。
祠:比廟規模小一些的建築,如:宗祠。
觀:道教的廟宇,如:白雲觀。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城:都邑四周防禦的城垣,如長城。
堡:圍有土牆的城鎮或鄉村,如吳堡,讀「補」音。
亭:有頂無牆的小型建築,如:醉翁亭。
壇:古代舉行祭祀、誓師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壇。
樓:二層以上的房屋,如:岳陽樓。
榭:建築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閣:四周設欄桿迴廊的樓,如:滕王閣。
廊:屋檐之下的過道,如:九曲迴廊。
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室,如:惜抱軒
『玖』 古代的宮規
1.多向別人介紹.宣傳此國,可晉升
2.若多來可晉升,不常來,或多或少會減一點.
3.不準發動內亂.
4.多發帖可晉升.
基本禮儀:
1.每日早晨若能上,應到皇後和皇太後那請安.
2.每日中午和黃昏若能上,可以到皇後居所去用膳.
其它晉升方法:
1.若大家開了兩個店可晉升一級
2.若大家一天發了5個帖子,晉升一級
3.若大家一天就使得頁面多了一頁.晉升三級.
4.若大家發的3個帖都被 皇上或皇後封為精品者可升級.
冊封:
每位新秀女來報名,都只能封為嬪.隨後,若她對各妃嬪都不錯,則可晉升.
但每位妃嬪不可封完了,就不管了.一定要記住若待人好.就晉升.若按以上的做可晉級. 二:恭帝國人員文件
名 奉祿/黃金/月/兩 丫環數/個 居所/宮
皇太後(1) 兩千萬兩黃金 2000 中宮坤寧宮
皇太妃(2) 一千五百萬兩黃金 2000 中宮坤寧宮
正皇後(1) 一千萬兩黃金 2000 中宮坤寧宮
貴妃(無限) 三百萬兩黃金 1500 南宮馥香宮
妃(無限) 一百五十萬兩黃金 1400 南宮馥香宮
貴人(18) 四十萬兩黃金 1200 北宮永祥宮
格格(20) 一千萬兩黃金 2000 (自定)
公主(20)一千萬兩黃金 2000 (自定)
阿哥(25)一千萬兩黃金 2000 (自定)
御妹(2) 一千萬兩黃金 2000 (自定)
三:冊封須知
每位秀女來,都是封為淑媛.若得到了大家或朕的滿意,可晉升.
皇太後,太妃,都可以冊封和晉升或降級尊皇貴妃以下妃嬪。(包括尊皇貴妃)
正皇後可以冊封,晉升,降級一切人.
側尊皇後可以冊封,晉升,降級尊皇貴妃以下妃嬪
側皇後可以冊封,晉升,降級尊皇貴妃以下妃嬪。
貴妃可以冊封,晉升,降級尊妃以下妃嬪。(包括尊妃)
妃可以冊封,晉升,降級嬪以下(包括嬪)
若是妃以下(包括妃)中有人介紹來了兩位,則她也可以冊封別人,但是嬪以下的(包括嬪)
注:每位新秀女來報名,都只能封為淑儀或淑媛.隨後,若她對各妃嬪都不錯,則可晉升.
但每位妃嬪不可封完了,就不管了.一定要記住若待人好.就晉升.
四:妃嬪等級
皇後(1)
——尊貴等級 → ★★★★★★★★★★
貴妃(無定數)
——尊貴等級 →★★★★★★
妃18
——尊貴等級 →★★★★
嬪4
——尊貴等級 →★★★
阿哥:
一品阿哥(皇後,尊側皇後,側皇後所生)
二品阿哥(尊皇貴妃,皇貴妃所生)
三品阿哥(尊貴妃,貴妃所生)
四品阿哥(尊妃,妃,嬪所生)
五品阿哥(昭儀,淑儀,淑媛,貴人所生)
以上為阿哥晉級封號.
公主:
固倫公主(皇後,尊側皇後,側皇後所生)
和碩公主(尊皇貴妃,皇貴妃所生)
格格:
固倫格格(皇太後所生)
和碩格格(皇太妃所生)
寧和格格(福晉所生)
昭和格格(皇上義妹)
以上為晉級格格封號.
六.我國國法.
1.文明禮貌,不得口出污言穢語
2.不得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
3.凡從冊封日起4天不來者被廢除封號(特殊情況除外)
4.要申請吧主要徵得大家的同意,不得擅自做主
5.在我國有職位者,在別國也可擔任職位
6.要盡忠愛國,不可賣主求榮
7. 在後宮要和平相處,不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8. 要人人尊敬,親如一家.
9. 在此吧的妃子要多為本國效力,多為本國著想.
10. 在本吧的妃子沒經過刪除,也可去其他吧當妃子.
11. 要安分首己,不能總出離本吧。
12. 每周起碼上兩次,每次上起碼留兩次言,如果真有事,要在請假館里請假,不請假是會受懲罰或降級.
13. 只要為本國立下功勞或經常上就能晉級.
七.法典.
1.文明禮貌,不得口出污言穢語
2.不得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
3.在我國有職位者,在別國也可擔任職位
4.要盡忠愛國,不可賣主求榮
5.冊封之後,要到典籍處登名,到戶部記錄在冊
6.暫時離開到告假處告假
7.永久離開須到典籍處削名,到戶部刪除記錄
『拾』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古代城市規劃
考古發掘證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已經有城市。這些城市的規劃情況正在探索。對春秋戰國時代的古城遺址研究證明,當時中國城市的規模已經很大,城市功能已很復雜。從三國開始,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有明確的意圖,有整體綜合的觀念,有處理大尺度空間的豐富藝術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術水平,在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城市的類型從秦始皇起,中國就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城市的職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轄許可權相關。如有全國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興城(見長安城)、北宋開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區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元明以後,行政區劃逐漸形成「省」的建制,省會就是地區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如太原、濟南、南昌等。還有省以下地區性的政治、經濟中心城市,或稱府,或稱州,如南陽、大同(圖1)、潮州、泉州等。再下面,是數量很多的縣城。各級政治中心城市的規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門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並建有寺廟和文化機構如孔廟、學宮等。都城規模較大,一般每邊設三個城門,幹道正對城門,有內城、宮城等幾重城牆。府城州城,一般每邊兩個城門,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稱子城)。縣城規模較小,通常是每邊一門,道路成十字形。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圖冊
中國古代還有一些邊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長城內側,按一定的距離和防禦建制,建立不同等級和規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雲、右玉等;在沿海要沖也建造了一些防衛性的城鎮,如威海衛、金山衛、鎮海衛等。這些防禦城堡如無經濟上的作用,當政治形勢變化而失去防禦作用時,就衰落下去。中國古代在一些交通要津(如江河交匯處),出現一些商業城市,如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揚州,嘉陵江匯入長江處的重慶,漢水與長江交匯處的漢口等。這些城市,人口稠密,商業繁榮,城市布局有自發發展的傾向。城市生活中心靠近河道碼頭。中國古代還有少數以手工業為主要職能的城鎮,如陶瓷業中心景德鎮,鹽業中心自貢等,這些城市布局形態也不規整。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簡況中國古代城市有一部分是按照規劃意圖,平地建造起來的,如一些新建的王朝都城──隋大興、元大都城等。它們功能分區明確,平面嚴整規則。另一部分城市是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優越,有雄厚的經濟基礎,逐漸發展或經重建、擴建而成的,如南京、成都、蘇州等。有些城市由於受地形條件的限制,整個城市平面不甚規整,但內城(子城或宮城)部分則是按規劃建造的,比較方正規則(圖2)。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圖冊
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從遺址看,有王城和外郭的區分,曲阜魯國故城城和郭呈「回」字形;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鄭韓故城是城和郭並列;臨淄齊國故城則王城位於外郭內西南角。漢長安城是先建長樂宮、未央宮,然後修建城牆的,所以城市平面不甚規整。三國時期曹魏的都城鄴城,雖然規模不大,但根據文獻繪制的城市平面復原想像圖,表明它是一個有整體規劃,分區明確,以主要幹道和宮殿建築群形成中軸線布局的城市,對以後中國城市的布局影響較大。南北朝時的北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對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在原來東漢洛陽城的東、南、西三面擴建居住里坊和市,形成王城居中偏北的布局。隋唐長安城的規劃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城市規劃成就之一,公元582年由城市規劃家宇文愷制定,並按照規劃進行建設。城市平面為矩形,宮城居中偏北,採取嚴格的中軸線對稱布局,影響深遠。位於松花江一帶的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日本的平安京和平城京都仿效隋唐長安城布局。開封城原為汴河連接黃河的漕運重鎮。五代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初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形成宮城居中的三套城牆的布局。這種布局方式影響了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規制。元大都也是完全按照規劃建設起來的都城,由城市規劃家劉秉忠主持規劃,採用漢民族傳統的都城規劃原則,布局嚴整對稱,南北軸線與東西軸線相交於城市的幾何中心。明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成的,清代繼續作為都城。它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成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傑出典範,受到舉世稱贊。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中國古代的城市,特別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制度進行規劃和建設的。《考工記》中對周代的城市建設制度有明確的記載。城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級而異,城內道路的寬度、城牆的高度和建築物的顏色都有等級區分。《考工記》關於王城的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圖3)這些關於城市規劃的原則,一般認為有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據,雖然在南北朝以前的都城規劃中尚未充分體現,但對於隋唐以後都城的規劃布局發生很大影響。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規劃布局,可以說是嚴格遵循上述原則的。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圖冊
中國古代城市一般都重視城市的選址。《管子》一書中就反對商周以來用占卜確定營邑的方法,提出「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的原則,主張建設城市要選擇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澇之害,節省開渠引水和築堤防澇的費用。中國一些著名的城市如西安、洛陽、開封、蘇州、杭州、北京、南京等的選址,都經過周密的考慮。千百年來它們雖遭受不少天災戰禍,但經過重建、改建或擴建,仍保存至今。中國古代城市的道路網多為方格形,這種街道便於交通,街坊內便於布置建築。漢長安城中即有集中的市,設官吏管理。唐長安城集中設置的東市、西市規模很大,按行業設肆。北宋開封城則將道路和商業結合起來,沿街設店,形成繁華的商業街。漢長安城中就有作為居住區單位的里;唐長安的里坊有坊牆坊門,嚴格管制。宋以後的城市雖有里坊名稱,但已無坊牆坊門。中國古代按規劃建造的城市所體現的中軸線對稱的平面布局,既統一又富於變化的空間處理手法等,是中國古代城市布局的傳統特徵。這種布局的淵源有二:一為中國傳統的內向庭院式低層建築群所具有的主次分明,以中軸線突出主要建築物的布局手法;二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反映封建統治階級意圖的不正不威的等級觀念和秩序感。中國古代城市規劃重視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綠化。北方城市如唐長安、宋開封和元大都,都因地制宜地把水流引入城內,在總體布局上把城市建築和水面、綠地巧妙地結合起來,既滿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也美化和改善了環境。不少南方城市的規劃更注意利用河流的舟楫之便,有的還在城中因勢開辟一套與街道相輔的河道網,供交通和排水之用,形成獨特的城市布局結構。古代城市的建設與園林綠化往往是同時進行的。帝王苑圃和私家園林雖為宮廷和私人所獨占,但對美化城市面貌和改善城市小氣候都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