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的蒙古國朋友在烏蘭巴托市區里新建旅遊和住宅建築兩個批號,現委託我找有勢力的
這是個好項目,蒙古國基礎建設如今需求也很大,只要外資或者版投資商輕輕一撬商權機將是無限。如果去外蒙古國實行土木工程,後期你還得帶中國的技術與工人去干,畢竟蒙古國的工人就像俄國人和荷蘭人一樣,干一天休息一天,哪怕是白天幹了幾個小時,晚上還得洗完澡穿著好衣服去享受他們的夜生活。如果你暫時找不到一個所謂的蒙古通,那麼最好找一個蒙古國資產大亨,或者當地烏蘭巴托市區的某政府機構,如果談妥了無論是資產大亨還是政府部門,應該會合作愉快。
尤其是世博剛剛建的時候,蒙古國政府的好多官員親臨浦東,當他們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鋪天蓋地的變化,頓時吃驚極了,回來的路上蒙古國總統也是特別強調改變以往的經濟決策,准備分階段的開發蒙古國東戈壁省的煤礦,金屬礦,包括現在和日美談的稀土開發,而且蒙古政府也開始逐步投建有關基礎設施建設,以住宅、旅遊、方便的交通路線為主導,進行更多的引資、投資。
最後強調一下,要麼一位有些能力的地方企業或者資產大亨,所謂的蒙古通。要麼直接和蒙古政府部分合作,實在不行讓政府機構給你安排有能力的合夥人。
㈡ 歷史和地質建築高手幫忙啊!古代東南西北的房屋有什麼特徵(如蒙古包,竹屋)
白天看太陽,東升西落~!晚上看北斗星~!北斗星是圍繞北極星轉的,北極星方向就是正北。植物也是多數朝陽面,陽面一般是南面~!
一、 利用指北針辨別。
把指北針放平,看磁針N極)所指的方向,來直接斷定北方是哪裡。
(注意事項:在磁鐵礦區、高壓電線下、雷雨時候可能會受到影響,產生錯誤顯示)
二、立竿見影識方向。
有太陽的時候,將一木棍垂直立於地上,在木棍影子的頂點放一個石子,等五分鍾後,再在影子頂點處放一個石子。把兩個石子連成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上作一垂直平分線,這條平分線就是南北方向,背向太陽的是北方。
三、夜晚利用星星識別方向。
1、利用北極星識別。
通常根據北斗七星或3字星尋找,它們位於北極星兩邊,不斷繞北極星旋轉。北斗七星是比較亮的星,形狀象一把勺子,將勺頭甲乙兩星連一直線並向勺口外方向延長約5倍處,有一個稍微暗一些的星,這就是北極星,既是北方所在。
當北斗七星轉到地平線下時,則可利用3字星尋找,3字星由五顆較亮的星組成,形狀象個3字,在3字缺口方向約為缺口寬度的兩倍處,就是北極星。
2、根據南十字星判定。
在我國北回歸線以南地區,夜間看到南十字星時,也可判定方位。南十字星由四顆較亮的星組成,形狀像個「十」字。在甲乙兩星連線向下延長約為兩星間的四倍半處,就是正南方。
四、 用手錶進行識別方向。
1、白天有太陽時候可用。
口訣:「時數折半對太陽,12所指是北方」。
首先,時間必須是24小時制。把當時的實際時間換算成24小時制的然後折半,將折半後的時數對向太陽,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如:下午4點即為4+12=16/2就是8點鍾,用8點鍾對向太陽12所指的是北方。
2、夜晚有月亮時也可以用。
口訣同上。也是使用24小時制。只是根據當晚月相的盈虧來判別,把當晚的月相(亮的部分)分成12等份。具體要領為:一看月相的盈虧,二把月盤等分12份,三看光亮部分佔幾份;四把時數減(盈)加(虧)等份數,五將得數折半對向月亮,12所指就是北方。
(注意:上半月是趨盈月要減去,下半月是趨虧月要加上。)
五、根據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進行辨別方向。
我國北方較大一些的廟宇、寶塔的正門,農村的房屋的門窗多是向南開的。
螞蟻洞口的蟻山的南面平緩,北面陡。
從樹樁上看年輪,北面的間隔小而密,南面間隔大而疏。
獨立樹通常南面枝葉茂密,果實結的也多,樹皮光滑,北面枝葉少,果實少且樹皮粗糙。(蘋果、柿子、山楂、棗樹、桔子等較明顯)
松柏、杉樹的枝幹上,朝南的一面凝結的樹脂數量多,結塊大。
冬季田埂、堤壩和建築物等,南面積雪融化快,北面慢。或看河岸溝邊,北岸坡緩,南岸陡。
山坡南面乾燥,青草茂密;北面則潮濕,易生青苔。
(注意:凹陷物體和林中空地的特徵與上述情況相反)
在我國北方草原、沙漠地區,由於刮西北風較多,在草棵附近常會形成雪壠、沙壠,形態表現為頭部大尾部小,故此,頭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方向。
草原上蒙古包的門多是朝東南方向開的。
也可以利用指北草來識別方向,主要有蒙古菊和野萵苣兩種。
在沙漠中可利用一些沙生植物向東南方向傾斜的特點來判斷方向。另外,沙丘的迎風面(西北方向)坡度較緩,而背風面(東南方向)坡度較陡。
在丘陵地區,在北坡大部分都生長高大的喬木林,而陽坡則多生長低矮的灌木叢林。(原因是由於北坡即陰坡土壤的水份蒸發慢,水土保持的好,植被恢復比陽坡快,所以容易形成森林。)
就算沒有地圖和指南針,也可能找到通往安全地方的路線。
首先考慮能否返回剛才走過的大路。
不可能往回走時,就觀察環境。如看見道路或必會有路相接的東西,例如房屋,電線桿等,應朝它走去。
如果能從四周的地理特徵約略推斷自己身在何處,就走向最接近的道路,小路,鐵路,河流等。邊前進邊留意路旁景物,估計出自己走了多遠。
與前進路線垂直的道路,河流等目標是最佳選擇,因為就算前進時微偏離了原定路線也能找到。
公路、輸電線和電話線的正路有人定期巡查,你不用等很久就會遇到人,他們會幫你找到該走的路。
如找不著可靠的地理特徵,可利用太陽分辨方向,以決定朝哪個方向走。
正午時,北半球太陽在天頂靠南,南半球則在天頂靠北。
如太陽被雲層擋住拿小刀刃或指甲銼緣豎放在塑料信用卡或拇指指甲之類有光澤的平面上,從平面上找出淡淡的陰影。太陽就在與陰影相反的方向。
如有指針的腕錶並已校準當地時間可用下述方法辨別方向:
把腕錶平放,時針指向太陽,並想像有一條線把時針與12點的夾角一分為二。比方說,如果是下午4點,分角線就會通過2點。這條分角線在北半球會指向正南,在南半球則指向正北。
如雲層厚密見不到太陽,可觀察樹干或岩石上的苔鮮。苔鮮通常長在背光處,在北半球,朝北或東北那面苔蘚較多,在南半球,則朝南或東南那面苔蘚較多。不過,利用苔蘚推測方向並不準確,因此,如有陽光穿過雲層時,就應該利用太陽來確定方向。
如須在原地逗留一些時候,可豎立一根棍子在平地上測方向。每隔一小時左右,在棍子頂端陰影處做一個記號,把記號連成一線,就會指向東西兩方。
以上說法僅是北半球啊,南半球似乎看不到北極星了
㈢ 蒙古族的住所
城市裡的蒙古族住樓房
牧區的蒙古族住蒙古包
㈣ 北京站站西街到東單,即蒙古大廈後身蘇州胡同一帶有拆遷騰退計劃嗎
蘇州胡同一帶暫時沒有拆遷騰退計劃。
現在這些年來,城市正在加速發展,許多農村地區面臨著房屋拆遷的問題。對農民來說,我們最關心的是拆遷補償問題,因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家每戶在宅基地上建造起房屋二層、三層的小樓房,相比較祖宅,小樓房的補償更為繁瑣,其補償的數額也會產生巨大的差別,這也關繫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全國房屋拆遷熱度的提升,農民朋友們也是越來越重視農村拆遷補償的政策。
七,嚴禁的三種拆遷行為
國家明令禁止以下三種拆遷行為:1、強拆暴拆等行為被禁止;2、農村拆遷政府必須發布相應的拆遷文件,文件中涵蓋拆遷的費用補償,拆遷事件,以及農民的遷移事件等等;3、禁止先拆遷後補償的行為。做好取證工作。房子被暴力強拆時,盡量拍照取證,主要拍領導以及強拆的過程等,對後續啟動法律程序,確認強拆主體、確認強拆行為以致申請國家賠償都很有幫助,一旦強拆已經發生,就不能挽回,此時只有通過法律手段維權才能盡可能地彌補損失,獲得補償。此時當事人應該立即聯系征地拆遷方面的專業律師,通過律師專業的法律知識和熟練的訴訟、談判技巧,利用前期收集的證據和資料,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
㈤ 以蒙古包竹樓窯洞為例說明南北方城市住宅樓的差異
這是地理環境和文化的不同造成的差異
蒙古包位於內蒙古高原,屬於內蒙古草原內文化.溫帶大陸性氣候,日夜容溫差大,風也很大~這里的居民以游牧為主要生產方式,所以便於移動又可以御風保溫的蒙古包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竹樓主要位於雲貴高原,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屬於雲貴高原文化.竹樓既可以防那些草叢樹林里的蛇蟲,又可以稍稍降低屋內的濕度
窯洞位於溫帶半乾旱農牧業交錯地帶的黃土高原.直接在黃土裡挖出的窯洞冬暖夏涼,適宜人們居住~
PS:這個好像是地理題啊?
㈥ 少數民族住房特點(有圖最好,爭做最好)
三、移動的住房--蒙古包
蒙古人愛唱歌,衣食住行都有歌。東蒙草原上流傳著這樣一首描繪蒙古族傳統房屋——蒙古包的民歌:
因為仿造藍天的樣子,
才是圓圓的包頂;
因為仿造白雲的顏色,
才用羊毛氈製成。
這就是穹廬——
我們蒙古人的家庭。
因為模擬蒼天的形體,
天窗才是太陽的象徵;
因為模擬天體的星座,
吊燈才是月亮的圓形。
這就是穹廬——
我們蒙古人的家庭。
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蒙古包是游牧生活的產物。這首歌形象、生動地描繪了蒙古包形狀、顏色的由來。直到今天,牧區的夏營地上仍然傳唱著這首悠揚的古歌。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始於清代。"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包"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由網狀編壁"哈那"、條木楞子"烏尼"、圓形天窗和門等構成,外面蒙上氈子,再用鬃毛繩子勒緊即可。蒙古包規格的大小,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編壁的。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先選好地形,鋪好地盤,然後豎立包門、支架編壁、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編壁氈、蒙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掛天窗簾、圍編壁底部圍氈,最後用毛繩勒緊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向東南方向。包內中央為炊飲和取暖用的爐灶,煙筒從天窗伸出。爐灶的周圍鋪牛皮、毛氈或地毯。正面和西側為長輩的起居處,東面為晚輩的起居處。周圍擺設的傢具主要有木質的碗櫃、板櫃、板箱、方桌等,其特點是小、低,佔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損壞。蒙古包看起來外形很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除天窗外,編壁牆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可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保暖),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搭建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折卸時將哈那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非常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近年來,蒙古包的結構、材料等又有新的發展。有些地區出現了鋼架結構的蒙古包,包的前後加開了窗戶,使採光和通風性能更好。室內還增加了床、電視機、收音機等各種現代生活用品。蒙古族古老的建築藝術又煥發出了新的青春。
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磚瓦、木石結構的四合院建築。房屋一般分為兩層,人居住在正屋,屋內設有神龕、燭台、長桌和火塘,樓下圈養牲畜,廂房和樓上堆放糧食及其他生活資料。 阿昌族的村寨錯落有致,與村寨四周的山光水色互相映襯,渾然一體,好似一幅恬靜悠然的山水畫。 保安族主要生活在積石山麓和黃河兩岸,他們一般都選擇山腰或沿川一帶平坦而向陽的地方 安家落戶,多與回族、東鄉族、撒拉族雜居。保安族一般住平房泥屋,四周圍以土牆,一家一院,稱為「庄廓」。庄廓一般都由堂屋、灶房、客廳、圈舍四部分組成,整個院落結構緊湊,設施齊備,整潔而寬敞,表現出他們對居室住宅極為講究的文化特點。 保安族民居善於因地制宜,有「半邊樓」、「全樓」和「四合院」之分。 「半邊樓」一般為五柱三間,兩頭附建偏廈,或一頭偏廈,或一頭偏廈前伸建廂房。大門多在屋頭上層屋場偏廈間。此種建築多為紅瑤所建。 「全樓」相對「半邊樓」而稱;一般建於沿河一帶或半山較平坦的一層地基上。規模及附屬建築與「半邊樓」同。花瑤、盤瑤多居「全樓」。「四合院」在較平坦的地面上連接修建四幢「全樓」合成的房屋,中間有一小塊方形空地庭院,故稱「四合院」。這種建築僅為沿河一帶紅瑤富裕人家所居。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欄竹樓為竹木結構,與傣族大致相同。房屋樣式多是上下兩層,人住樓上,牲畜關在樓下。樓下地板用龍竹剖開壓成寬竹板鋪墊而成;卧室與待客之處鋪以篾席,進屋必須脫鞋。樓上客廳有一方形大火塘,一家人生活在火塘旁邊。屋內所有傢具幾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樓可住20年,每隔兩年就要用茅草翻蓋屋頂。 布朗族的居住形式因地制宜,主要分地居式和竹樓兩種。大多居住在亞熱帶山區,雨量充沛,濕度較大,加之受傣族影響較深,所以,住房多為干欄式建築即高腳屋。房屋為木結構,屋頂覆以草排。 布依族民居多為干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看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方)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5至6米高;以石板蓋頂,風雨不透。總之,除檁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缽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朴實無華,固若金湯。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放火,只是採光較差。 朝鮮族民居外觀都很美,屋頂坡度緩和,中間平行如舟,兩頭翹立如飛鶴。組成屋頂所有的線和面,均為緩和的曲線和曲面。屋身平矮,沒有高起陡峻的感覺,特別是門窗比例窄長,使得平矮的屋身又有高起之勢,而整座建築又穩穩地坐落於低矮平實的石台基上。潔白的牆面,再以灰色瓦片或稻草、鐵皮相襯,很雅緻。無論什麼材料的屋頂,出檐都很長,屋檐下產生了很深的陰影,加上廊子的凹進,使整幢建築產生了鮮明的立體感。 根據屋頂形態的不同,朝鮮族民居大致有三種類型,即懸山式、廡殿式和歇山式。 傳統朝鮮族民居的屋頂別具特色。表現在超大的尺度,屋頂高度占整幢房屋高度的1/2。牆面是除屋頂之外,最主要的構圖要素。朝鮮族民居的牆面顏色一般前面(南面)與右面(東面)均刷白灰,而後面(北面)與左面(西面)只抹上黃泥;牆面由上、下橫梁及柱、門窗框這些外露的構件劃分成一個個小的區域。門窗與外露構件一起使立面產生了韻律美。 達斡爾族人的村落大多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他們的村落、房屋都修建得十分整齊。他們的風俗是不管誰家建房都全屯動員、大家動手。建房時一般都在屋外圍上用紅柳條編織的各種花樣的籬笆,顯得大方而又美觀。 在居室中建有三面相連的大炕,稱之為「蔓子炕」,這種炕保溫性能好,是達斡爾族人民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傣族的竹樓具有兩大優點。一是竹樓能防蚊蟲、防潮濕、防野獸。二是建蓋竹樓的材料來源方便,就地取材,比較經濟。傣族建造竹樓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和少量木料。大青竹是傣族地區的特產,而竹樓屋面覆蓋的草排是以當地所生長的茅草編制而成,這種制草排的茅草來源廣,又很經濟。 德昂族喜歡干欄式竹樓。德昂族居住的地方多產竹子,其中一種大龍竹直徑達8-9寸,干粗梢長,史書上稱之為「濮竹」。長期以來,竹樓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鎮康地區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間有寬敞的走道,兩邊為各家庭的住室,間壁而居,各有火塘。這樣的竹樓較大,有的佔地400多平方米,現在,這種大竹樓已為各家各戶的小竹樓所代替。 東鄉族居住的院落被稱為「庄廓」,屋外是3米多高的土牆,內有空地。院子里多為兩面房,也有三面、四面的。房屋除了門窗及梁檁。檁:建造房屋時用的橫木。椽外,都由泥土製成,其中最好的「上房」給老人住。廚房是分開的,除做飯外,還要作為洗「大凈」的浴室。 鼓樓是侗鄉的主要標志之一,建在寨中心或寨門附近,一般每寨一座鼓樓,大寨有好幾座。鼓樓為純木結構,底部呈方形或六面形,上部為飛閣重檐,屋頂有廡殿式和攢尖頂兩種。從外形來看,鼓樓又可分為樓閣型和寶塔型兩種。鼓樓的用處主要有兩種,一是作為聚眾商議事關全寨大事的場合,二是人們平時休息娛樂的地方。 獨龍族的房舍多建在兩岸的山坡上,依山傍水構築成大大小小的村寨。一座座竹樓輕巧地建在陡峻的山坡上,稱之為「長竹樓」。竹樓一般分為兩層:下層圈養牲畜,上層住人,有獨木梯上下。一個火塘象徵一個家庭,子女成婚後並不分家,只在房內新設火塘。「長竹樓」有兩種形式:一種稱作「皆杷」,意為父親的房屋;另一種稱作「皆木瑪」,意為母親的房屋。 鄂溫克族人雖無固定住所,卻有固定建築,那就是他們的倉庫。他們的倉庫極為奇特:先將 相鄰的兩棵大樹砍去樹梢,做為柱子,然後用木頭壘成一間懸空的倉庫,地上斜豎一根砍有 階梯的木柱為梯。倉庫中存放食品、獵物、衣服、用具等,他們從不上鎖,其他獵人可任意 取用,事後如數歸還即可。 哈尼族村寨大多建在半山腰,一般都是有血緣關系的幾個家庭聚居而成。哈尼族的傳統住房是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形成的樓房,樓房分三層,下層圈牲畜,中層住人囤糧,上層堆放瓜菜雜物。 哈尼族的「擁熬」、「擁戈」。哈尼族的住房「擁熬」是一種地棚式的建築,它是一種原始古老的民居建築。這種住房大多建在斜坡上。蓋房時要在斜坡上挖出一個呈方形的地坪,然後在地坪外邊的斜坡上栽上樹叉,在樹丫叉形地坪土台間架上木料,用竹笆鋪成距地面約有二、三尺高的樓台,接著再在地坪土台和竹笆鋪成的「樓台」之上搭房架,蓋草頂。這就形成一半是地坪面,一半是鋪竹笆樓的內室。這種地棚式的竹樓適合山區的氣候、環境條件,即冬暖夏涼。既方便在地坪上起灶炊煮,全家人又可以在竹笆鋪就的樓台上席地而卧,冬天能保暖禦寒,夏天涼爽又防潮。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傣族的是竹樓分為2層,上層是住人,下面是養勝口的 看到了順便點進來得點分
㈦ 蒙古包的房屋特點與資料
蒙古包呈抄圓形,有大有小,大者,襲可納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 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 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 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 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 「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 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 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 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 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 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 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 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㈧ 各具特色的民居資料
編輯詞條 客家民居 據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間諜衛星對中國進行拍照偵察,驚訝地發現在我國福建省的山區里分布著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築,或圓或方,經過分析認為是「導彈發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直到中美建交後,美國人才知道那些所謂的「導彈發射基地」實際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樓。笑話聽過後一笑了之的事,卻萌發了我想去土樓一探究竟的最初想法。為逃避上海蝕骨的濕冷,選擇冬天去福建旅行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永定土樓當然是此行的目地。
客家人造土樓隱藏青山綠水間
火車先到的漳平,轉車到龍岩,再在龍岩汽車站跳上開往湖坑民俗文化村的中巴。這個過程聽上去復雜,但由於轉車的時間和地點都能方便的銜接,所以去土樓的路一點也不難。
汽車開出龍岩城,到了鄉下風景慢慢開始好起來,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帶,陽光下青山綠水分外妖嬈,而掩藏在其中的土樓也不斷地出現在我的眼前。
說起土樓,不能不提及土樓的建造者——客家人。他們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歷經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很團結,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像土樓似的「抵禦性」城堡式建築住宅。在福建,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而圓樓相對少見。
最富麗的土樓鑄花欄桿
在我參觀完民俗文化村裡最有名的土樓振成樓後,我直觀的感受到「土樓是一座縮小的城池,放大的碉堡」這句話形容得非常形象。土洋結合的振成樓雖然歷史不長,但卻是永定最富麗堂皇的圓樓。它有內外兩個環,直徑四十八米,外環堅固高大共有四層,一二樓對外不開窗,便於防禦外敵,要是儲備充足,樓里的人可以大半年不用出門;而內環是仿西洋式裝修的中堂大廳,寬敞明亮,據說二樓上的鑄花欄桿還是當時從上海運來的呢。領我參觀的林家大爺不無驕傲地伸出手指作八字狀說:「當年,我的爺爺可是花了8萬光洋才建起了這座房子。」客家民居是用糯米飯和雞蛋清粘和的。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三角樓、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凈化池。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為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為「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製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於採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於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圍龍屋隱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承傳。據考古資料表明,處於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復甦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為,他們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游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於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內住戶按輩份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靈。
㈨ 各色各樣民居的特點
1、蒙古包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
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2、土家族吊腳樓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依山的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
3、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
4、西北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因為沒有房子,就利用那裡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
住宅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一般三進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間多用矮牆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側或後面還建有花園。
5、傣族竹樓
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因此傣族竹樓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