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房屋是怎麼分等級的
宮: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廟,前者如:故宮,後者如:雍和宮。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寶殿,後者如:太和殿。
室:房屋或內室。前者仲長統《昌言·理亂》有句:豪人之室,連棟數百。後者《禮記·問喪》有句:入室又弗見也。
府:舊指大官、貴族的住宅,今指國家元首辦公或居住的地方。前者如:賈府,後者如:總統府。
邸:高級官員的住所,如:官邸。
宅:居住地方。《韓非子·詭使》有句:無宅容身。
廂:正房兩側房屋,如:西廂房。
宇:屋檐,後泛指房屋。《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句:各安其宇。
院:院子,如:四合院兒。
牌坊:上刻題字宣揚忠孝節義,標榜功德的門洞式建築。如:貞節牌坊。
闕:宮廟、墓門前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的雙柱樓觀,如:宮闕。
塔:用來藏舍利和經卷的建築,以方形、八角形為多,如:大雁塔。
剎:佛塔和佛寺的統稱,即佛教的寺廟,如:古剎。
寺:僧眾供佛的處所,如:少林寺。
廟: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處所,如家廟、土地廟、孔廟。
祠:比廟規模小一些的建築,如:宗祠。
觀:道教的廟宇,如:白雲觀。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城:都邑四周防禦的城垣,如長城。
堡:圍有土牆的城鎮或鄉村,如吳堡,讀「補」音。
亭:有頂無牆的小型建築,如:醉翁亭。
壇:古代舉行祭祀、誓師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壇。
樓:二層以上的房屋,如:岳陽樓。
榭:建築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閣:四周設欄桿迴廊的樓,如:滕王閣。
廊:屋檐之下的過道,如:九曲迴廊。
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室,如:惜抱軒
B. 中國古代住宅最主要的形式是什麼
中國古代住宅最主要的形式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古代民居住宅中流傳下來的一種最常見的院落住宅形式,它是古代建築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結晶。
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軸線為主體建築,周圍為迴廊鏈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
晚唐出現具有廊廡的四合院,逐漸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後,廊院逐漸減少,到明清逐漸絕跡。
元明清時期四合院逐漸成熟完善,漸漸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築風格。
(2)古代住宅規定擴展閱讀
古代房屋劃分等級的方式
在古代,房屋形式可以粗略的歸為三種:殿式、大式、小式
1、宮殿式
是古代等級最高的房屋,通常帝王妃子等的起居處。佛教的大殿也有這種形式,比如:大雄寶殿這類房屋有些顯著特點:宏偉華麗,屋頂瓦飾,建築色彩和繪畫都有專門的意義。比如: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式,朱漆大門,彩繪龍鳳等。
2、大木大式
大木大式通常是各級官員和地方富商縉紳的起居處。 特點是:不用琉璃瓦,斗拱彩飾有嚴格的規定。
3、小式
這種房屋是古代尋常百姓的住所。特點是:色彩單調,以黑色、白色為主。
古代屋頂的等級由高到低排序為:
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重檐攢尖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單檐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四角攢尖頂。
台階:一般來說級數多的大於級數少的,漢白玉做的台基高於其他材料,設有圍欄的大於無圍欄的。
最高級台基:皇宮中的最高級建築和一些寺廟最高級殿堂,級數較高,用料較好,多用各類玉石,以漢白玉為主。
較高級台基:用於宮殿建築兩廡的次要建築,有圍擋結構,用料漢白玉。
一般台基:《大清會典》中記載:公侯以下,三品以上,准高二尺;四品以下到士民,准高一尺。而一般皇家建築的台基可有5尺之高。
C. 中國古代對於住宅的稱謂有哪些
宮: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廟,前者如:故宮,後者如:雍和宮。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寶殿,後者如:太和殿。
室:房屋或內室。前者仲長統《昌言·理亂》有句:豪人之室,連棟數百。後者《禮記·問喪》有句:入室又弗見也。
府:舊指大官、貴族的住宅,今指國家元首辦公或居住的地方。前者如:賈府,後者如:總統府。
邸:高級官員的住所,如:官邸。
宅:居住地方。《韓非子·詭使》有句:無宅容身。
廂:正房兩側房屋,如:西廂房。
宇:屋檐,後泛指房屋。《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句:各安其宇。
院:院子,如:四合院兒。
牌坊:上刻題字宣揚忠孝節義,標榜功德的門洞式建築。如:貞節牌坊。
闕:宮廟、墓門前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的雙柱樓觀,如:宮闕。
塔:用來藏舍利和經卷的建築,以方形、八角形為多,如:大雁塔。
剎:佛塔和佛寺的統稱,即佛教的寺廟,如:古剎。
寺:僧眾供佛的處所,如:少林寺。
廟: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處所,如家廟、土地廟、孔廟。
祠:比廟規模小一些的建築,如:宗祠。
觀:道教的廟宇,如:白雲觀。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城:都邑四周防禦的城垣,如長城。
堡:圍有土牆的城鎮或鄉村,如吳堡,讀「補」音。
亭:有頂無牆的小型建築,如:醉翁亭。
壇:古代舉行祭祀、誓師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壇。
樓:二層以上的房屋,如:岳陽樓。
榭:建築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閣:四周設欄桿迴廊的樓,如:滕王閣。
廊:屋檐之下的過道,如:九曲迴廊。
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室,如:惜抱軒。
D. 古代住宅建築的基本形式是什麼
一座平面為曲尺形的住宅建築,和院子在一起,是一個近乎正方形的平面。從內其他一些出土的明器來看,有的容也有樓房。在牆上刻出柱、枋、地袱、叉手等,可以窺知當時木構架的形狀大體和宋代相同。窗的形狀除了方形和橫長方形以外,還有成排的條狀窗洞,很像六朝和唐宋間的直欞窗。屋頂多用懸山式。圍牆上也有成排的條狀窗洞或其他形狀的窗,似乎明清二代最發達的漏窗,在漢代早已種下根苗。
E. 關於古代住宅的資料
北京四合院的歷史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宅,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即由此開始。
明清以來,北京四合院雖歷經滄桑,但這種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經形成,並不斷完善,更適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國住宅建築大部分是內院式住宅,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這種住宅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通風採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走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緊湊,院落佔地面積較小,以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佔農田的特點。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緊湊,院落佔地面積較小,以適應當地人口密度較高,要求少佔農田的特點。
形成原因:
1、 南方氣候的炎熱潮濕特點對建築的影響。如:居室牆壁高,開間大;前後門貫通,便於通風換氣;為便於防潮,建二層樓房多,底層是磚結構,上層是木結構。
2、南方地形復雜,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
江南水鄉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傳承著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這里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民居聚落。從漢代起,這里開始居住官吏,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戰亂局面使大批人向南遷徙,這一趨勢使南方的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經濟重心從此南移。唐代,這里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官宅,在宋代繪畫《千里江山圖》、《平江圖》中,對江南民居的建築布局已有具體生動的描繪。隨著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發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為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達官顯貴、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紛紛選擇此地建宅,山莊別墅,亭台樓閣,處處皆是,各具特色。由於人口眾多,土地珍貴,江南的建築極節省空間,而在層高上下功夫,其建築藝術也因此顯得精巧有餘,氣派不足。但經過能工巧匠的雙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傾倒。
F. 中國古代住宅
民宅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建築類型。民宅建築景觀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北方的大院建築氣勢威嚴、高大華貴、粗獷中不失細膩,平面而又立體的表現形式,彰顯出四平八穩的姿態,處處是以禮為本的建築特色。如:
北京四合院 山西喬家大院 山西平遙古城 山西平遙王家大院 山西平遙曹家大院 山西平遙渠家大院 山西臨汾丁村民宅 山西榆次常家大院 陝西黨家村 天津石家大院鮮族古居 蒙古包 陝北窯洞 丁村民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說,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牆圈成的。裡面的建築布局,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按著南北中軸線對稱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個統稱,由於建築面積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從空間組合來講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中除大門與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對外開窗戶,即使開窗戶也只有南房為了採光,在南牆上離地很高的地方開小窗。因此,只要關上大門,四合院內便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小環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與周圍的鄰居來往。在小院里,一家人過著日子,與世無爭。可以說,四合院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在動盪的社會風雲里,北京人所尋覓到的一個安詳恬靜的安樂窩。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這數也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利用那裡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和磚窯是先用石塊或磚砌成拱形洞,然後在上面蓋上厚厚的黃土,又堅固又美觀。由於建造窯洞不需要鋼材、水泥,所以造價比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窯洞的建造不斷改進,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了。
G. 古代的人也要有自己的住所,他們的房子產權期限是多少年
古代的房子是沒有產權期這個說法的,也就是說只要有了房子的地契,如果沒有發生變故,這個房子就一直都是你的,可以一代代的傳下去。除非是在傳到某一個人的時候,因為某些原因把房子賣了,不然的話就可以一直住著。
過去的土地不像我們現在這么緊俏,所以對於土地的管理也沒有我們現在這般嚴格。我們現在對於購買的房子只有居住權和使用權,但是卻沒有所有權。而國外很多房子其實是擁有所有權的。
許多人為了蓋一個房子,許多祖孫幾輩共同努力。尤其是普通人家,沒有什麼特別的背景,在一些文章當中就記載了祖孫三輩才共同努力蓋完了一套房子而已。可見過去的房子也不便宜。
H. 古代的住宅有哪些
中國古代建築
在世界建築體系中,中國古代建築是源遠流長的獨立發展的體系。該體系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風格優雅,結構靈巧。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7個時期。直至20世紀,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布局原則,而且傳播、影響到其他國家。
特點
從構造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7項:①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②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築物上部荷載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牆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③創造斗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④實行單體建築標准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托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製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緻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採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而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築,則可以採取扇形、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卷棚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視建築組群平面布局。其原則是內向含蓄,多層次,力求均衡對稱。除特定的建築物如城樓、鍾鼓樓等外,單體建築很少露出全部輪廓。每一個建築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體建築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唯有園林的平面布局,採用自由變化的原則。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間隔採用槅扇、門、罩、屏等便於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為用的統一體,又為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准備條件,可栽培樹木花卉,可疊山辟池,可搭涼棚花架,有的還建有走廊,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樑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彩畫。常用青、綠、朱等礦物顏料繪成色彩絢麗的圖案,增加建築物的美感。以木材構成的裝修構件,加上著色的浮雕裝飾的平棊貼花和用木條拼鑲成各種菱花格子,是實用兼裝飾的傑作。北魏以後出現的五彩繽紛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建築燦爛多彩、晶瑩輝煌。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5個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築學理論。建築學作為一個學科出現是近代的事情。指導建築發展的是抽象的哲學理論、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具體的政治制度。②儒家傳統的禮制思想是指導建築創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學、風水堪輿之說作為補充。③充滿了中國人現實主義的處世態度。具體表現為不求建築物長久存在,而以滿足現實的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建築形式的標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種結構類型的建築物可以適應多種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標准化的建築個體要通過建築空間的組合來表達個性,建築群體的布置是傳統建築藝術的精髓,處處反映著時間和空間結合的理性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⑤以象徵主義手法表現特定的主題。在園林中表現意境,在宗教建築中表現世界觀,在宮殿建築中表現政治制度。一些裝飾構件與小品,甚至單體建築,都成為一種包含了固定意義的象徵符號。
類型
中國古代建築按功能分為以下7個大類:①居住建築。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建築,主要有穴居和干欄兩種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如甘肅秦安縣大地灣中的建築均為半地穴式,即從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豎穴,平面作圓形、橢圓形或方形,面積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來,原始社會的穴居,正逐步朝著宮室式住宅形式演化。宮室式住宅的代表類型是合院。陝西岐山縣鳳雛村早周建築遺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在北京老城區中軸線東西兩側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這里。干欄式建築的最早遺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距今約7000~5300年前。樓面離地約和人等高,其下圈養牲畜,樓面上周圍有欄桿,圍著平台和房屋。現存干欄建築比古代大為減小,集中分布在雲南、海南的少數民族地區。②城市公共建築。主要包括城牆、城樓與城門,還有鍾樓和鼓樓。城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材料以夯土為主。三國至南北朝出現在夯土城外包砌磚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磚石包砌。城門是重點防禦部位。門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達80米。唐代邊城中出現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創建箭樓,北京內城正陽門城樓及箭樓、城東南角樓是明代優秀作品。鍾、鼓樓是古代城市中專司報時的公共建築。宋代有專建高樓安置鍾、鼓的記載。明代在北京城中軸線北端建鼓樓和鍾樓,其下部是磚砌的墩台,上為木構或磚石的層樓。③宮殿建築。宮殿專指帝王舉行儀式、辦理政務與居住之所。宮殿建築集中當時國內的財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宮殿遺址,發現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村,它建於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宮是中國宮殿建築最後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為矩形,東西寬753米,南北深961米,牆開四門,建門樓,四隅建角樓。它將各種建築藝術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調動一切建築語言來表達主題思想,取得了難以超越的成就。④禮制與祠祀建築。人們舉行祭祀、紀念活動的建築,凡是由「禮制」要求產生、並被納入官方祀典的,稱為禮制建築;凡是民間的、主要以人為祭祀對象的,稱為祠祀建築。禮制和祠祀建築大略分為4類: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壇、廟;從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廟、祠;舉辦行禮樂、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儀式的明堂、辟雍;為統治階級所推崇、為人民所紀念的名人專廟、專祠。北京天壇是古代壇廟建築中最重要的遺存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⑤陵墓建築。是專供安葬並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築。由地下和地上兩大部分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遺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專供生人舉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說,漢代以後,帝王墓葬稱陵,臣庶稱墓。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個規劃完整、氣魄宏大的陵墓群。⑥佛教建築。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進行佛事佛學活動並居住的處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類型。中國民間建佛寺,始自東漢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並建。佛塔按結構材料可分為石塔、磚塔、木塔、鐵塔、陶塔等,按結構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開鑿的佛寺,淵源於印度,約在公元3世紀左右傳布到中國,其形制大致有塔廟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類。中國石窟的重要遺存,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⑦園林和園林建築。中國傳統園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形體環境,其構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築。它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反映著傳統哲學、美學、文學、繪畫、建築、園藝等多門類科學藝術和工程技術的成就。按隸屬關系,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和風景名勝四大類。其中現存最著代表性的園林有蘇州網師園、拙政園、留園,揚州個園,無錫寄暢園,北京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
中國傳統建築的功能類型,除上述7類外,還有軍事建築、商業建築,以及橋梁等公共交通設施,坊表等建築小品。其中長城經歷了2000餘年歷史 ,延袤萬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河北趙縣安濟橋(趙州橋)建於7世紀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單拱石橋,比西方出現同類結構要早700年左右。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卓越成就。
I. 古代房屋建築布局
房屋主人可以根據土地面積的大小、家中人數的多少來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進,大可以到三進或四進,還可以建成兩個四合院寬的帶跨院的。小者,房間為13間;一院或二院者,房間為25間到40間。廂房的後牆為院牆,拐角處再砌磚牆。大四合院從外邊用牆包圍,牆壁高大,不開窗戶,以顯示其隱秘性。從制式上來說,許多王府和寺廟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進行設計和建造的。
最小的一進院,進了街門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軸線貫穿,房屋都是單層,由倒座房、正房、廂房圍成院落,其中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個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故稱為「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
兩進四合院分為前院和後院,後院又叫做內宅。前院由門樓、倒座房組成,連接前後院的一般為垂花門,一些相對樸素的住宅則用月亮門,後院由東西廂房、正房、游廊組成。也有的兩進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並沒有垂花門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後加後院,建專供女眷居住的後罩房。
完整的四合院為三進院落,第一進院是垂花門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進院是廂房、正房、游廊組成,正房和廂房旁還可加耳房,第三進院為正房後的後罩房,在正房東側耳房開一道門,連通第二和第三進院。在整個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座房,女兒住後院,互不影響。這其中也有反映「男外女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影響。
J. 古代封建禮教在住宅建築有什麼要求
正房之來後有小院,這里源是第三進,一排房子坐北朝南,叫「罩房」,一般是女傭的住房、庫房、雜屋等。整座宅子外圍一般都不開窗,空間作內封閉,比較幽靜。
古代封建禮教在住宅建築上也有嚴格要求,如婦女不能隨便到外院,客人不能隨便到內院,內外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