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居住小區瀝青道路做法
小區的道路一般用水泥砼的多,很少用瀝青的。因為小區中重車少,用水泥砼的使用壽命要專長許多,屬一般可用30到40年,瀝青的,一般也就12年左右。
結構一般都是18CM(墊層)+20CM水泥穩定基層+5CM瀝青面層。
㈡ 小區內硬化路面離住宅樓應該是多少米
一般的消防通道規范距離,離高層建築須有5米。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
㈢ 環保法允許居住小區路面輔瀝青路面嗎
這個是可以的,不要什麼都往環保上扯。小區內硬化路面可以選混凝土或者瀝青路面。如果有害大家都不要走公路或者上高速了。
㈣ 住宅小區內的瀝青路面比水泥路面好嗎
不正確。
瀝青路面彈性好在高速行駛的時候噪音和振動比較小,但是低速就沒有這個優點了。
小區內不能快速行車,水泥路面壽命長並且夏天溫度不是很高。
㈤ 居住區道路分級及其寬度
居住區道路一般可以分為三級或四級:第一級:居住區級道路,第二級:居住小區級道路,第三級:住宅組團級道路,第四級:宅前小路。
1、居住區級道路
道路紅線寬度一般為20-30米,車行道一般為9米,如果考慮通行公交時應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寬度一般在2-4米左右。居住區級道路一般多採用——塊板的形式,居住區道路用以劃分並解決居住區的內外聯系,在大城市中通常與城市支路同級。
2、居住小區級道路
道路紅線寬度一般為10-14米(根據敷設管線的要求,採暖地區建築控制線不宜小於14m,非採暖地區建築控制線不宜小於10m),車行道一般為7-9米,人行道寬度在1.5-2.5米左右。居住區的次要道路是居住區內外聯系的主要道路。
3、居住組團級道路
起著聯系居住小區范圍內各個住宅群落的作用,道路紅線寬度一般為5-7米,大部分情況下居住組團級道路不需要設置專門的人行道。
4、宅間小路
是指直通到住宅單元入口或住戶的道路,它起著連接住宅單元與單元、連接住宅單元與居住組團級道路或其它等級道路的作用。平時主要是自行車和人行交通,但要滿足垃圾清運、救護、消防、搬運等需求。路面寬度大於等於2.5m。(一般2.5-3m)。
(5)住宅區路面擴展閱讀:
設計原則
1、道路——通而不暢的原則。
2、根據實際情況,實現人車分流,車行道與步行道各成系統。
3、分清主要道路與次要道路及宅旁小道的等級關系。
4、在道路形式上有:內環式、環通式、半環式、盡端式、混合式幾種。
㈥ 小區內道路寬度一般取多大
(1)居住區來級道路自道路紅線寬度一般為20-30米,車行道一般為9米,如果考慮通行公交時應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寬度一般在2-4米左右.居住區級道路一般多採用一塊板的形式.
(2)居住小區級道路道路紅線寬度一般為10-14米(根據敷設管線的要求,採暖地區建築控制線不宜小於14m,非採暖地區建築控制線不宜小於10m),車行道一般為7-9米,人行道寬度在1.5-2.5米左右.
(3)居住組團級道路起著聯系居住小區范圍內各個住宅群落的作用,道路紅線寬度一般為5-7米,大部分情況下居住組團級道路不需要設置專門的人行道.
(4)宅間小路是指直通到住宅單元入口或住戶的道路,它起著連接住宅單元與單元、連接住宅單元與居住組團級道路或其它等級道路的作用.平時主要是自行車和人行交通,但要滿足垃圾清運、救護、消防、搬運等需求.路面寬度大於等於2.5m.(一般2.5-3m).
(6)住宅區路面擴展閱讀:
設計原則
1、道路——通而不暢的原則
2、分清主要道路與次要道路及宅旁小道的等級關系
3、根據實際情況,實現人車分流,車行道與步行道各成系統
4、在道路形式上有:內環式、環通式、半環式、盡端式、混合式幾種.
網路-居住區道路
㈦ 住宅區內有可能通小車的步行道採用c25混凝土路面的最小厚度是多少
一般C25的材料消耗量各地都有統計 僅供參考,, 建築消耗定額的混凝內土消耗量的表格!你容可以參考一下! 現澆混凝土配合比表 定額編號 建築工程消耗量定額(現澆混凝土配合比表) 水泥砂漿 12 13 14 15 16 項目 C15 C20 C25 C30 C35 名稱 單位 數量 材。
㈧ 住宅小區瀝青路面要做多厚一平方造價多少
住宅小區瀝青路大概400多一平米吧,具體厚度不算塘渣大概30-50cm左右 浙江地區
㈨ 一般住宅小區內用哪種瀝青路面,人行道用哪種瀝青路面,如果人行道採用二級路面,有什麼標准
70#瀝青一般用這個,去金歐特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