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下圖是「某城市規劃簡圖」,該市常年盛行東北風,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小題1: 該城市主要功能區包括住宅
小題1:B 小題2:D 小題3:D 『貳』 國家規定供暖溫度標準是多少 18℃±℃。根據《新鄉市城市集中供熱管理辦法》規定 第二十三條:用戶室內採暖溫度為18℃±2℃,不低於 16℃。供熱經營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定居民熱用戶室內溫度檢測點,定期測查室內溫度。 第二十四條:供熱經營企業應建立、完善供熱搶修制度和事故處理應急預案。加強管理、規范服務,將規范服務的標准、內容、時間向社會公開,接受用戶監督。設置報修、投訴電話,及時處理用戶反映的問題。供熱主管部門應當對服務質量和供熱質量進行監督、檢查。 因經營企業責任停止向用戶供熱,供熱經營企業應當按照停止供熱的時間和當年標准,向用戶退還或減收相應的熱費。 (2)東北城市住宅擴展閱讀: 國家規定供暖溫度標准為18℃±2℃的原因: 室內溫度過高時,會影響人的體溫調節功能,由於散熱不良而引起體溫升高、血管舒張、脈搏加快、心率加速。由於室內外溫差懸殊,人體難以適應,就容易患傷風感冒。 研究證明,冬季室內適宜溫度為17℃至22℃。如果室內溫度經常在22℃以上,人就會神疲力乏、頭昏腦脹。 「暖氣病」主要是指冬季供暖,因環境和人體乾燥缺水而引起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導致人們出現不同程度的內熱外寒症狀,並能進一步導致感冒發生。供暖期常出現的口乾、頭暈、嗓子疼、咳嗽、煩躁、皮膚發緊等都屬於「暖氣病」,希望廣大用戶能對其重視起來。 『叄』 故宮有多少個房間 故宮一共有房間八千七百零七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3)東北城市住宅擴展閱讀 故宮保護措施 故宮與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合作編制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面世並征詢意見。《規劃》的保護對象為故宮及其產權歸屬單位,包括紫禁城、端門、大高玄殿、皇史宬和稽查內務府御史衙門,共5處明清皇家建築群,總佔地面積為106公頃。規劃范圍與故宮的世界文化遺產緩沖區,即故宮周邊區域等同,預計於2025年實現目標。 2016年8月22日,故宮在京宣布養心殿研究性修復項目科研課題全面啟動。養心殿研究性修復項目是中國首個可移動文物與不可移動文物的綜合研究性修復項目,故宮博物院將以此項目為契機,通過機制創新,建立文化遺產修復的科學規范,在國內創立文物修復與保護的典範。 『肆』 標准供暖溫度是多少度 標准復供暖溫度: 1,室溫:制集中式採暖居室中央1.5米處氣溫的適宜范圍為16~20℃,分散式採暖居室中央1.5米處氣溫的適宜范圍為13~17℃,任何地區的冬季室內溫度均不得低於13℃。
拓展資料供暖是人類最早發展起來的建築環境控制技術。人類自從懂得用火以來,為抵禦寒冷對生存的威脅,發明了火炕、火爐、火牆、火地等供暖方式,這是最早的供暖設備與系統,有的至今還在被應用。發展到今天,供暖設備與系統,在對人的舒適感和衛生、設備的美觀和靈巧、系統和設備的自動控制、系統形式的多樣化、能量的有效利用等方面都有著長足的進步。 『伍』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是哪五大 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 1、客家圍龍屋 客家圍屋,又稱圍龍屋、圍屋、客家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 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圍屋結合了客家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包括中國大陸南部的廣東、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灣的屏東、雲林、台中東勢等。 2、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這里所謂「街通」即我們今日所稱胡同、弄堂,胡同與胡同之間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製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 3、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4、干欄式建築 干欄式建築,即干欄巢居,是遠古時代的人群,特別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築風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 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干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干欄、干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古越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文獻上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干欄式建築。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中國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國家也有干欄式建築。 5、雲南一顆印 在雲南中部地區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間四耳是最常見的宅制,既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廂房)。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 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牆,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所以俗稱為「一顆印」。 位於滇中高原地區,與當地四季如春,無嚴寒酷暑,風大的氣候環境特點相適應。多採用厚土牆及筒瓦鋪屋頂。通常為樓房,房間分為兩層,牲畜及雜物在樓下,人住樓上。樓下正房是堂屋,作為起居待客之處,堂屋左右做卧室,樓上的中明堂做佛堂。 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採用了小天井。外牆一般無窗、高牆,主要是為了擋風沙和安全,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地稱"一顆印"。 『陸』 (14分)下圖是「某城市文化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分布簡圖」,該市常年盛行東北風,讀圖回答下列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