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長安城的布局
漢長安城選取了龍首原北地勢最平坦的一塊,建立起了一代帝都。隋文帝准備放棄漢都,另擇新址,龍首原南區就成了首選之地。龍首原南這塊平原就是今天西安城及其郊區所在地,它相對於北區來說,地勢相對起伏較大,愈向東南,地勢愈高。但是原面開闊,面積更廣。選作都城更有迴旋的餘地。而且更便於從東西兩面引水入城,解決城市用水的問題。同時原南依靠山原,將都城與渭河遠遠隔開,再無洪水沒都的危險。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以隋朝幅員之大,地域之廣,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確是經過了縝密考慮的。隋大興城較漢長安城面積大一倍以上,這和龍首原南開闊的地形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今天的西安城址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延續發展而來,由此也可證明隋唐長安城在城址選擇上的正確性。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頒詔,任命左僕射高熲為營建新都大監,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為副監,太府少卿張煲為監丞,開始營建新都。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宮室。同月,隋文帝遷入新都。自決策建都到遷都,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當時除外郭城垣還來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宮城、皇城、宮殿、官署、坊里、住宅、兩市、寺觀及龍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當快捷。這一方面由於新都規劃完善,組織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新都不少宮殿、官署是從漢長安故城遷建的。如唐玄宗開元初年,長安太廟坍毀,大臣報告說:因為它原是前秦苻堅的太廟,隋文帝遷建於此,故年久朽毀。不管怎樣,如此龐大的鴻篇巨制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完成,仍然體現出設計者與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唐長安城-修繕與擴建 大明宮模型圖唐朝建立後,對城做了多方面的修葺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唐王朝漸趨鼎盛。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不斷提高,當初隋朝這種過於理想化的都城平面布局也逐漸被打破而改變。大的變更是伴隨著兩大宮殿的增修而產生的。
首先,太宗貞觀八年(634年),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極宮東側郭城的北牆外修建大明宮。大明宮位於龍首原上,高爽清涼,可以彌補太極宮地勢比較低下的缺憾。高宗龍朔年間(661—663)再加擴充,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而氣魄之宏偉則超過之。高宗以後,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宮為主要宮寢,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禮時,才到太極宮按照禮制行事。大明宮由於建在長安郭城以外,它的宮城正門丹鳳門就開在郭城北牆之上,南面恰對翊善坊,坊牆阻礙宮門。因此,為了開通丹風門街,於是分翊善和永昌兩坊,增置了光宅和來庭兩坊。四坊中間打通了一條直通皇城延喜門與郭城通化門之間的東西街道上的南北向大道,朱雀街東比原來多出了兩坊。
第二個重大改變仍然在唐長安的街東。那就是隨著興慶宮的修建而帶來的街東里坊的變遷。興慶宮的位置本為隆慶坊所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與兄弟同居此坊。開元二年(714年),為避玄宗李隆基諱,改隆慶坊為興慶坊,並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將興慶宮的規模又加以擴大,於是侵佔永水嘉坊半坊之地,西面的勝業坊的東牆也因興慶門外街道加寬而l司西退縮,使原來「畦分棋布」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變。同時也因這些改動均集中於街東而使朱雀街兩側東西對稱的形制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
總之,從大興城到長安城經歷了隋初創建與唐代增修的兩個發展過程。經過這一歷程,長安城建築更加宏偉壯麗,城市規劃日臻完善,成為中國古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
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
唐長安是一個東西略長,南北略窄的長方形。根據考古實測,從東牆的春明門到西牆的金光門之間,東西寬為9721米(包括兩城牆厚度)。從南牆的明德門到北牆的玄武門偏東處之間,南北長為8651米(包括兩城牆厚度)。兩相比較則東西長出1070米,周長約35.5千米,面積84平方千米。全城建築分三大部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宮城位於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宮城之南,外郭城則以宮城、皇城為中心,向東西南三面展開。
唐朝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它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米,全城周長36.7 公里,面積約84平方公里,比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大1.4倍,是古代羅馬城的7倍。長安城內共有三個建築群:位於北部正中的是宮城,為皇帝和皇族所居;宮城南面是皇城,面積比宮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為居民區和商業區。整座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幹道。而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軸線,它銜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城的明德門,把長安城分成了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東部是萬年縣,西部是長安縣,東、西兩部各有一個商業區,稱為東市和西市。城內南北11條大街,東西14條大街,把居民住宅區劃分成了整整齊齊的110坊,其形狀近似一個圍棋盤。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毀。
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從城市的平面布局來看,規劃者嚴格講求左右對稱。全城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郭城的明德門之間的連線,也即承天門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為南北向中軸線,以此為中心向左右展開。為突出北部中央宮城的地位,以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門等一組組高大雄偉的建築物壓在中軸線的北端,以其雄偉的氣勢來展現皇權的威嚴。之後,隨著不斷增添新殿,才使這種格局有所變化。
天人合一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稱為宇宙的象徵。「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長安城這一人間傑作亦不例外。
宇文愷將龍首原六坡與《周易》的乾卦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地形制定規劃,終於成就了一座規模宏大、設計周詳、制度謹嚴、布局井然的大都市。
㈡ 唐代長安城區域布局是如何規劃的
唐代規模巨大的長安城可以說是歷代以來最宏偉的古城了,後人傳頌至今。充分體現了唐王朝「一統天下、長治久安」的美好願景。那麼氣勢如此宏偉的長安城城區區域布局是如何規劃的呢?這一點還是挺讓人好奇的。
長安的商業區又分為東市和西市兩個部分,是當時唐朝非常繁華的地方,各種商鋪和商品琳琅滿目,經濟十分繁榮。長安的宮殿也是繁多精緻,不同宮殿住著不同的人,行使著不同的作用。當時的宮殿主要包括了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等,而太極宮就是主要的政治中心,皇帝和大臣們通常都是在此商議國家大事。
總之,唐朝的長安城的氣勢和精緻的建築以及安居樂業的百姓充分顯示了當時的大唐盛世。可想而知當時生活在那裡的人們應該是相對幸福的。
㈢ 唐代長安城區域布局是如何規劃的有什麼特點
1.用於貨物交易的「市」設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2.唐朝的宮殿建在城市北方,處於首位,象徵著王室的權威;
3.盛唐時期的長安街道規劃分明,市、坊、櫃分工明確;坊為住宅,市為商業區
拓展資料: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 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 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范圍。 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 ,在詩、書、畫各方面涌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 唐朝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朝法律分為律、令、格、式四種。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國家對各項制度所做出具體規定(如《戶令》);格是對律令式做出補充修改與對禁令的匯編;式則是各項行政法規(如《水部式》)。《唐律》是根據隋朝《開皇律》經過《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三朝修正而來。
唐朝沿用隋朝官職制訂三省六部制,主要機構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三省即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鏡湖等。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之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
㈣ 介紹唐代都城布局特色
漢唐長安城的興建與變遷
西漢和隋、唐三個統一王朝,建都長安,在漢唐之間,還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五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以及西漢末的新莽、兩漢之際的更始帝劉玄、東漢獻帝、西晉惠帝和愍帝、赤眉軍、黃巢、李自成等短暫立都於此。隋唐長安城座落在今西安市區,西漢至北周時期的長安城,位於其西北側,位置相距很近。這兩處城址實際依託著同樣的區域地理條件,即它的區域位置,處於關中腹心,農業條件優越,物產豐富,能夠保證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時四面有險可依,易守難攻,便於居高臨下,控制東部中原地區;城址正處在函谷關東西交通大幹道的渭河渡口與關中東南通往長江中游地區的武關道的交叉點上,這兩條道路嚴格受制於自然地形,因而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為制約城址選擇的關鍵因素。
在西漢長安城和隋唐長安城這兩處城址中間,間隔有一塊微微隆起的高坡,名為龍首原,西起今西安三橋一帶,東至滻河岸邊。西漢以前,秦朝都城咸陽,位於渭河北岸,由於渭河的阻隔,不便向東、向南發展,所以秦朝將城區向渭河南岸擴展,陸續在渭河南岸修建一批宮殿,其中包括有著名的阿房宮,還有一座興樂宮,即座落在龍首原上。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滅楚後,最初計劃建都洛陽,後來聽從婁敬、張良等人建議,認識到關中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決定定都關中。當時秦朝宮室已經多遭項羽焚毀,只能暫時居住在秦朝舊都櫟陽。
同年後九月,劉邦決定首先修復興樂宮,並改名為長樂宮,以此為基礎,興建都城,取用當地一個鄉聚的名稱,名為長安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長樂宮建成,朝廷百官由櫟陽徙入長安。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又在長樂宮西側興建未央宮。未央宮和長樂宮東西並立在龍首原上,是漢長安城中的兩座主要宮室,漢朝帝後的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動,主要在這里進行。以後城中修築的其他宮室都在這兩座宮室北面的平地上,建造這兩座宮室,顯然是有意利用龍首原的地勢以顯現帝王的威儀;同時也控制了全城的制高點,有利於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
長樂宮由一系列建築構成,整座宮室規模很大,宮內的主要建築是長樂宮前殿,東西近50丈,進深約12丈;另一所重要建築為長信宮。西漢諸帝僅劉邦常居長樂宮,從惠帝開始直到平帝,以後歷朝皇帝均常居未央宮,而將長樂宮作為太後的寢宮。長信宮即皇太後在長樂宮中的常住殿宇。未央宮的主體建築也是前殿,其規模與長樂宮前殿大體相當,東西50丈,進深15丈,高35丈,是皇帝朝會諸侯群臣的場所。漢武帝時重新整修未央宮,增建有柏梁台等建築,並改造原有宮殿,將未央宮前殿改造成以木蘭為棟,文杏為梁,金鋪玉戶,重軒鏤檻。
長安城城垣,從漢惠帝元年(前194年)正月開始興建,前後進行幾次,到惠帝五年(前190年)九月,基本完工。城垣周回60里左右(漢里),城高3丈5尺,四周各開三座城門,四面都有渠水或河水環繞。南面由東向西依次為:覆盎門(杜門)、安門、西安門;西面由南向北依次為章門、直門、雍門;北面由西向東依次為:橫門、洛門、利門;東面由北向南依次為:宣平門(東都門)、清明門、霸門。由於是先建宮殿居宅後圍城垣,裡面有建築物的限制,外面西側又有泬水限制,當時的渭河河道也比現在要偏南許多,緊逼著漢長安城城區,在北側也限制著城牆的修築,所以漢長安城的城牆除東面平直以外,其他三面均凸凹曲折。當時城中宮殿所佔的面積還不到一半,有相當大一部分民居。漢武帝時大興土木,在未央宮北面增修高祖時草創的北宮,並新建有桂宮、明光宮等宮殿群,佔去城中大部分空間,普通居民的居住區域只剩下很小一部分。
漢長安城內的街道布局,古人有「八街九陌」的說法,詳細情況,目前還無法復原,但可知街道布局與宮殿的平面布局一樣,都不夠規整。文獻記載漢長安城的一般居民區共劃分為160個里,但流傳下來的里名總共只有十幾個,現已無法一一復原。在長安城北面的橫門東西兩側,設有九個市進行交易;另外在覆盎門外也設有市,城南還有專門交易書籍的「槐市」。
漢武帝時期長安城在城垣外面有三個大的發展。即在城西和城南分別修築建章宮和明堂,在城西南開鑿昆明池,以及拓展上林苑。建章宮建在未央宮西側,周回30里,規模比長樂、未央兩宮都大,高可俯視未央宮,有凌空閣道,跨越城牆,連通未央宮。明堂是禮制建築。昆明池開鑿於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是一個大型人工湖泊,周回40里左右,佔地300多頃。開鑿昆明池本是為訓練水軍,客觀上卻成為漢長安城的一座大型水庫。上林苑本是秦朝設在渭河南岸的苑囿,漢武帝三年(前138年)大幅度擴展上林苑後,其范圍周袤300餘里,苑內建有大量亭台樓閣,布滿珍禽奇獸,名木異草,漢朝皇帝秋冬季節都要在苑中射獵。
漢武帝以後,長安城中再沒有大規模的興建,一直維持著原來的規模。經過西漢末年、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期間的無數次戰爭動亂,長安城日益凋敝殘破。雖然在北周時期,還沿用漢長安城作為都城,但由於歷時過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不易修復,同時龍首原北側,逼近渭河,范圍狹促,難以擴大城區規模,而龍首原南側,地形開闊高爽,從南山引水方便,於是隋文帝在統一全國後,便決定在龍首原南側,另建新都。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下詔興建新都,左庶子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並組織施工,同年年底,基本完工。隋文帝在北周時曾受封為大興郡公,故命名新都為大興城,宮城為大興宮,宮城正殿為大興殿,大興殿正門為大興門,新設禁苑為大興苑。開皇三年(583年)三月,遷入大興城。
大興城完全按照宇文愷的總體規劃施工建造,平面布局規整,整個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構成。
外郭城形狀近方形,東西寬度略大於南北長度,東西寬9000多米,南北長8000多米,城周長35·5公里。由於城牆過長,修建時間倉促,大興城初完工時城牆較低矮,以後陸續增築過多次,見於記載者即有隋大業九年(613年)一次、大業末年一次、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兩次、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一次,前後共5次。大興城外郭城南、東、西三面各開三門,至唐相承未改。南面中間為明德門,東為啟夏門,西為安化門;東面由北至南依次為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西面由北向南依次為開遠門、金光門、延平門。北面兩門,都在宮城西側,西為光化門,東為華林門,唐避武後祖諱改為芳林門。城內靠北牆中央為宮城,其南為皇城,其餘部分共有14條東西向街道,11條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排列規整的坊市。以全城南北中軸線朱雀大街(正對皇城正門朱雀門)為界,兩側相互對稱。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為55坊,朱雀街東為因城東南角曲江池佔去一坊地,比街西少一坊,為54坊。此外,在朱雀街東西兩側,各用兩坊地面積,修築有都會市和利人市。都會市在朱雀街東側,唐代稱為東市;西市在朱雀街西,唐代稱為西市。坊四面有圍牆,通過固定的坊門出入,是相對封閉的居住區。坊又稱里,坊制是由秦漢在城鄉普遍施行的閭里制沿承而來。東、西兩市是商肆集中的商業區。
宮城即大興宮,是皇帝寢居和處理朝政的場所。宮城內部分為三大部分,中間部分供皇帝寢居臨朝,狹義的大興宮或宮城,即指這一部分。東面為東宮,是皇太子的寢居之地。西面為掖庭宮,是普通宮女的住所。宮城南面有門連同皇城,北面有門出城入大興苑。
皇城在宮城的南面,是朝廷各個部門的辦公區。除個別一些部門有特殊情況外,幾乎全部政府機構,都集中在這里。此外,祖廟和社稷壇也按照《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說法,分別排列在皇城城垣內的東西兩側。
為解決宮廷和城內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園林綠化用水,宇文愷在大興城中還設計了永安渠、清明渠、龍首渠、和曲江池水幾條水渠,流貫外郭城、皇城、宮城和大興苑。曲江池本是一處天然水泊,秦漢時即曾修鑿,辟為游賞勝地。宇文愷進一步疏鑿整治,使其佔去整個城內地勢最高的東南隅處一坊之地,一方面作為水庫,調劑城內供水,一方面也為城市開辟一處風景區,並在這里修建離宮別館,供帝王權貴游賞。隋文帝忌諱「曲江池」的「曲」字,便根據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為芙蓉池,同時將曲江池邊的園林館捨命名為芙蓉園。
大興苑在城北,西起漢長安城故城(漢長安城被圈圍在苑內),東止灞水、滻水岸邊,北至渭水,南抵大興城下。大興苑的設置,主要是供帝王遊玩,但它對保障大興城特別是宮城的安全,也起到重大作用。大興城的宮城北牆,同時也是外郭城的北垣,牆外沒有其他依託,而北面的龍首原為制高點,容易對宮城造成威脅。將城垣北面化作苑囿,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東面的灞水、滻水,以及四面的苑牆,拱衛皇宮。
大興城所在的位置,地勢起伏不平,有許多岡坡。宇文愷規劃大興城,總體設計思想是將整個城區作為均一的平面來安排布局,大興城布局規劃的最大特點,是平面幾何形式上的整齊對稱。刻意追求平面布局形式的完美,必然會妨害合理利用地形。大興宮中有一半地方,海拔高程在410米以下,而全城109個坊中,卻有80個左右的坊,海拔高程在410米以上,這與帝王之居很不相稱;而宮城南面的皇城,地勢更為低窪,同樣不適於布置朝廷百司。
唐代定都大興城後,更名大興為長安,同時將大興宮、大興殿和大興門,分別更名為太極宮、太極殿和太極門,大興苑更名為禁苑。從唐太宗時起,長安城陸續發生一些變化。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在宮城東側北郭牆外的龍首原上,興建永安宮,作為太上皇李淵避暑的離宮。翌年(635年)改名為大明宮。至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唐高宗因患風痹病,嫌太極宮低窪湫濕,屋宇雍蔽,大規模擴建大明宮,並改名為蓬萊宮。咸亨元年(670年),又改名為含元宮,但不久即復改回為大明宮。唐高宗擴建後的大明宮,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建築之弘壯則往往過之。唐代除高宗以外的歷朝皇帝(玄宗除外),都是以大明宮為主要宮寢,只是在舉行一些特殊的重大典禮時,才依循禮制到太極宮中舉行。隨著君主住所的遷徙,太極宮中的一切附屬設置也隨之轉移到大明宮中,如大明宮中的少陽院,即是相當於太極宮東宮的太子寢宮。由於大明宮在原來的宮城太極宮的東面,這兩處宮殿又分別被稱作東內和西內。
唐玄宗李隆基原來居住在長安城東垣下的隆慶坊,登基後避諱改為興慶坊,開元二年(714年),改建此坊為興慶宮。至開元十四年(726年),又拓展興慶宮,占據了北面永嘉坊的一半和西面勝業坊的一部分。天寶十二年(753年),又大規模修築興慶宮的牆垣。開元十六年(728年)以後,唐玄宗基本居住於興慶宮內,故興慶宮又被稱作南內。興慶宮僅興盛於玄宗一朝,以後即冷落衰敗。興慶宮內有引龍首渠水匯注而成的龍池,是長安城內僅次於曲江池的水泊。
隨著大明宮和興慶宮的興建以及其他實際情況,宇文愷過於理想化的城市街道坊市形態,陸續發生一些變化。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開在外郭城北垣上,門南面正對翊善坊,坊牆如同影壁遮擋著宮門。為此只好將翊善坊和它南面的永昌坊從中一分為二,辟出通道,連結到皇城東面延喜門與外郭城東側通化門之間的東西幹道上。興慶宮擴建後,佔去永嘉、勝業兩坊的一部分,開元二十年(732年)時在興慶宮西南角修建花萼相輝樓和勤政務本樓,為拓展樓下地面開辟廣場,又拆毀其西南面東市的東北角和它南面道政坊的西北角。城東北角的永福坊,在玄宗先天年間,築入苑地,作為專供皇子王孫居住的宅院,名為十六王宅。這便阻斷了沿東城牆和北城牆下伸向城東北角的順城街。至唐宣宗時,為方便從曲江池去往新昌坊的青龍寺,又將曲江池與新昌坊之間的升道、廣德、立政、敦化四坊一分為二,從中開出一條新路。至此,隋大興城「畦分棋布」的街坊布局形態,已經大為改觀。此外,唐代在外郭城北面的芳林、廣化二門中間,又新開一座景耀門,這是外郭城垣較大的變化。
隋唐長安城內各區域人口居住疏密很不均衡。沿外郭城南垣的四排坊,除城東南角曲江池附近因辟為游覽風景勝地而比較繁華以外,其他諸坊都很少有人居住,往往是「煙火不接」而「耕墾種植,阡陌相望」。這也是宇文愷在規劃時刻意追求平面布局形式的氣魄和完美所造成的缺陷。長安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區的北側,尤以東、西兩市周圍地區最為繁華。
長安城外郭北垣諸門都通向禁苑,日常出入使用的是東、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門。這九座城門除南面正中的明德門為五個門道以外,其他各門都是三個門道,中間的一個門道很少使用,可能只供皇帝出行。一般出入分別走兩邊的門道,「左入右出」。街道的寬度,根據交通需要,分作幾個等級。第一級是連同幾座主要城門的街道。除了東西兩側靠南頭的延興、延平兩門,由於城南部人口稀少,這兩座城門離城外東西方向的大道也較遠,行人比較稀少,因此街道寬度一般外,與東、西、南三面其他幾座城門相對的街道,寬度都在100米以上。皇城朱雀門到外郭明德門之間的大道最寬,達150米左右。這條大街向北,一直貫穿到宮城朝廷正殿,設計這樣的寬度,不但凸現出朱雀大街的全城中軸線作用,還顯示出強化皇權核心地位的用意;另一方面,隋唐兩代都在明德門外設有天壇,皇帝登壇祭天德的儀仗規模浩大,普通寬度的街道很難容受,也需要這樣一條寬闊的道路。第二級是城中大多數道路,寬度在40至70米不等。第三級是順四面城牆下的道路,寬度在2·5米以內。長安城內街道兩旁大多挖有水溝,以排除路面積水,但因地面系顆粒細小的黃土,稍遇雨水,即泥濘不堪,排水溝也無濟於事,晴天則車馬一過,便塵土飛揚。為保持路面的乾燥清潔,唐天寶三年(744年)以後,在一些主要街道的路面上,鋪設從滻河岸邊運來的河沙,起到了「風吹無塵雨無泥」的作用。為防止路沙散逸,在道路兩旁築有低矮的土垣,當時人稱之為「沙堤」。
隋唐兩代是佛、道兩教的興盛時期,長安城中建有100多所寺院道觀。這些寺觀大多散布在城內各坊當中。此外在宮禁中也有專設的佛堂、道壇;東、西兩市專設有供信徒放生的水池,名為「放生池」,池邊建有供奉佛像的佛堂;還有一些著名寺院,座落在城垣外邊。一些大的寺觀,有時獨占整個一坊的范圍。長安城中雖然寺觀林立,卻對城市建築景觀影響不大。當時寺觀的建築形式與平面布局,與富貴人家的住宅沒有太大差別,長安城中有許多寺觀就是由官宦舍宅改作。體現寺院特色的建築物主要是塔。長安城中最有名的佛塔應是城西南角和平、永陽二坊內的大庄嚴寺塔和大總持寺塔。這兩座塔,形制完全相同,塔身木構,高330尺,周回120步,都是由宇文愷規劃建造。宇文愷意圖用這兩座高塔,來彌補城西南角地勢較低的缺憾。保存至今的慈恩寺塔(俗稱大雁塔)和薦福寺塔(俗稱小雁塔),也都是當時著名的佛塔。
長安城中的坊大小不等,隋初設計時即分為5級。其中面積較小的兩級坊,都在皇城正南,東、西各開有一個坊門。其餘的坊是在東、南、西、北各開一個坊門。每個坊內兩個相對的坊門之間,連接有道路,是坊內的主要街道。其中兩個坊門的小坊是一條東西向橫街,四個坊門的大坊是兩條相互交叉的十字街。坊內除了這條橫街或十字街以外的街道,稱為「巷」或「曲」。唐朝對居民生活實行嚴格宵禁制度,每晚各坊市門隨著城門同時關閉,禁止行人上街,拂曉開門,才能上街活動。
隋初設計大興城時只有都會市和利人市,亦即東、西兩市。兩市四面各開二門,市內街道呈「井」字形。東、西兩市內邸店林立,貨物山積,商品種類繁多。例如東市內的商業門類就分為220行,而西市的繁盛更勝於東市。由於東市周圍的坊里大多為公卿勛貴占據,普通商人特別是西域胡商大多集中在西市周圍居住。唐朝政府在東、西兩市分別設有市署和平準署,負責市場和物價管理。除了東、西兩市之外,唐朝還在城內其他一些地方設過集中交易場所。如城南的安善坊,唐高宗用此一坊地和它南面大業坊半坊地設置了「口馬牛驢之肆」,相對於東市和西市,稱為「中市」。但這一帶人煙稀少,交易不便,未能行用多久即改在東市交易,武則天末年正式廢除此市,場地改用作威遠軍教弩場。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又在安善坊立市,稱為「南市」,但也很快廢棄。
唐代地官僚勛戚除在城內佔有豪華的住宅,許多人還在城外近郊風景秀麗的地方建有別墅。別墅最集中的地方是城南沿樊川一線,其次在城東灞、滻兩河附近以及藍田附近的輞川也比較集中,王維的「輞川別居」就是其中之一。
隋大興城亦即唐長安城的規劃和建築,不僅對後世有深遠影響,在當時就已為隋唐王朝周邊的一些地方政權和域外鄰國所仿效。例如渤海國上京城和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受到長安城的深刻影響。
㈤ 求助:唐朝民居布局
住宅樣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一是在宅內兩座主要房屋之間,用帶有直欞窗的迴廊版連接成的四合院權;
二是宅內房屋不完全對稱,但仍然是用迴廊組成的庭院;
三是不用迴廊而以房屋圍繞,構成平面狹長的四合院;
四是布局緊湊,用木籬茅屋圍成的簡易三合院。
很明顯,四種房屋代表四個不同的階級,一般市民多用後兩種樣式。
圖片嘛,你可以找找敦煌壁畫中的居民生活類的壁畫。
㈥ 西安唐城牆的格局布局
唐長安城牆遺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遺址公園的修建中,重點表現了隋唐長安城的規劃框架, 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再現了城牆、城壕、城門、里坊、坊牆、城市街道等要素。公園以城牆遺址為界,充分利用現有樹種,通過不同的綠化、鋪砌等技術手法將公園劃分為『城內』和『城外』不同區域,從外至內,層次明地表現了護城河、城牆、順城路和里坊等空間要素。同時藉助雕塑,圖文並茂地展示出唐朝在科技、文化、貿易、國際交流、城市建設等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唐長安城牆遺址公園的建成,優化了區域生態環境,形成一座大型的天然氧吧,凈化了區域空氣,園林綠化與周邊建築物交相輝映,成了高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西安曲江池遺址公園、唐城牆遺址公園、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於2008年7月1日建成開放後,「龍鳳呈祥,喜氣洋洋」高興快樂的老夫妻倆,選擇了一個晴空萬里,艷陽高照的好日子,信馬由韁,優哉游哉地攜手游覽了這號稱「人文曲江、歡樂天堂」的新景觀。 是在古唐城牆外郭遺址之上,以書法雕塑、園林景觀為表現手段,以唐詩人物和唐詩意境展示為主題,為市民、遊客提供一處集藝術享受、文化鑒賞、活動休憩的高品位場所。 唐城牆遺址公園總投資約5億元。它融會古今,宛如一條綠色長廊延伸在曲江的東南方。唐城牆遺址以「市民、自然、休閑、健康、藝術、享受」為主,充分體現服務市民和藝術享受的理念。以唐詩為主線,以書法、雕塑、繪畫、工藝美術、園林景觀為表現手段,是集詩歌、哲學、美學體驗、生態園林為一體的休閑文化長廊。唐城牆遺址公園八個分區以初唐到盛唐的唐詩為主線,並延伸融會到造園意境和景觀設計等方面。
㈦ 簡述唐長安城布局規劃的特點及其體現的文化意義
城市的形成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飛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強調戰略思想和整體觀念,強調城市與自然結合,強調嚴格的等級觀念,這些城市規劃思想和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城市規劃的成就,集中體現在作為「四方之極」「首善之區」的都城建設上。中國戰國時期的都城採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漢長安城將宮室與里坊結為一體,三國時曹魏鄴城採用城市功能區分的規劃形式。南北朝時代的洛陽城加強了全面規劃,為中國古代前期城市建設的高峰--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起到了先導作用。隋唐長安城將宮室、壇廟和官署位於南北縱軸線的兩側,道路網劃分為若干棋盤格,每一棋盤格稱為坊,繞以坊城,自成一區。長安城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築技術和文化發展水平。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城建設都是仿長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規劃吸取了春秋戰國時理想都城的規劃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處理,由大都城演變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國古代都城城市規劃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遠近郊區大力經營園林和離宮別館,使北京城為中國封建時代規劃和建設的輝煌實例。
3里坊制與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區別
街坊以道路劃分,仍採取類似閭里的形式,稱「里坊制」。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實行「里坊制」城市的典範。當時,全城劃分為108個里坊(每個面積25~70公頃,大體相當於今天一個大型的居住小區)。這些里坊內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統,四周圍以高牆,坊牆不得隨意開門開店,夜晚實行宵禁。坊內居民實行「連保制度」,以便於統治和管理。北宋東京(今開封)完全採取一種新的規劃形制。商業、手工業和城鎮中各種行業的發展與自古沿襲下來的「里坊制」規劃形制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其焦點是:商業市場的活動空間須要擴大和開放,而舊形制下市場過份集中且用地緊錮。這是開放與封閉的矛盾。北宋東京的規劃重新把宮城(大內)布置在城市中心,構成「大內—里城—羅城」三套城牆的格局,這主要是防禦上的考慮。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過於徹底廢棄了「里坊制」,取消了坊牆,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設置商店,並沿著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業和各種行業的布置是開放型的。它們分布在城市各條主要街道上,並按一定專業相對集中布置,「瓦子」則是「娛樂區」。
里坊
胡同
宮殿
㈧ 唐朝房屋格局
住宅樣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四種。一是在宅內兩座主要房屋之間,用帶有直欞專窗的迴廊連接成的四合院屬;二是宅內房屋不完全對稱,但仍然是用迴廊組成的庭院;三是不用迴廊而以房屋圍繞,構成平面狹長的四合院;四是布局緊湊,用木籬茅屋圍成的簡易三合院。
很明顯,四種房屋代表四個不同的階級,一般市民多用後兩種樣式。
圖片嘛,你可以找找敦煌壁畫中的居民生活類的壁畫。
㈨ 唐朝長安城的布局特點
唐代來的長安城面積達83.1平方公自里,設計時參考了鄴城、洛陽的布局。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南北交通、東西縱橫。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參考《易》「乾卦六爻」的說法,根據龍首塬分為六條崗地的特點,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築。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曲江等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成為民眾的游覽場所。唐帝國的都城長安規模龐大、氣勢恢宏,是世界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