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住宅開發 > 福建三坊七巷開發商

福建三坊七巷開發商

發布時間:2021-01-08 21:03:26

『壹』 福州的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北宋宣和間,以里人陸蘊、陸藻兄弟同知福州而名棣錦坊;南宋淳熙間,王益祥官江東提刑,居其內,改名衣錦坊,沿用至今。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以在"閩山"之北故稱。後改為儒林坊。北宋時,因"海濱四先生"之一國子監祭酒鄭穆居此,改名文儒坊。明嘉靖間,兵部尚書張經居此,又署尚書里。

【光祿坊】舊名閩山坊,因坊內有閩山得名。北宋熙寧以後改為光祿坊,沿用至今。其說有二:南宋淳熙《三山志》載:"光祿卿程師孟游法祥寺,置光祿吟台,因以名之。"清乾隆《福建通志》稱:"方寘,侯官人……累進少保,金紫光祿大夫。嘉祐七年,賜所居坊名光祿坊。"

【楊橋巷】舊名右通衢。北宋宣和間,改名春風樓;南宋稱登俊坊,又作豐盈坊。俗名楊橋巷,因其西接"楊橋"。

【郎官巷】古稱延福里,北宋咸平五年,里人劉若虛中進士,改名榮親里。後又改為郎官巷,《三山志》載:"以劉濤子孫皆為郎官,故名。"

【塔 巷】舊名修文巷。北宋知縣陳肅以科舉不利,改名興文巷;南宋稱興文坊。明代又改名文興坊。俗稱塔巷,以五代閩時坊內建有育王塔和塔院得名,後塔雖廢圮,但塔巷之名卻留傳至今。

【黃 巷】唐及其以前,以"永嘉南渡,黃氏居此,舊名黃巷"。宋時,里人崔大夫及第,改名新美坊,又稱新美里。明萬曆以後復稱黃巷,沿用至今。

【安民巷】舊名安民坊。相傳唐末黃巢農民軍入閩,兵至巷口,出示安民,故名。北宋初,中奉大夫劉藻以孝聞,詔賜粟帛以旌之,因改鍚類坊。宋中葉太宰余深居此,改為原台育德坊。元福建省都事賈訥居此,其母貞節,又改為貞節坊。明萬曆間恢復名為安民巷,沿用至今。

【宮 巷】因巷內古有紫極宮道觀,故舊名仙居里。宋代坊內以崔、李二姓顯貴,改稱聚英坊;元代又改名英達坊。明成化間,又以巷內的紫極宮,直稱宮巷,沿用至今。

【吉庇巷】以宋丞相鄭性之故里,舊名耆德魁輔坊,又稱魁輔里。明弘治《八閩通志》稱:鄭性之嘗登進士第一人,時呼其巷為"及第",後因其音相近,轉為"急避"。明嘉靖間,里人惡其名,改為"吉庇",沿用至今。

『貳』 三坊七巷的開發歷史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舉辦的「老城保護與整治———三坊七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通過。
宣言就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如下共識和行動倡議: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一個城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城市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發展的進步。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應不僅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注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重視建立民眾與文化遺產間的情感聯系,應建立、積極、合理、有效的途徑,使文化遺產為民眾所關注與分享,使文化遺產真正為社會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
文化遺產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而深刻長遠的,是不可復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文化遺產的喪失是無法補償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每個城市都有她應保護的「紫禁城」。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福州將推動三坊七巷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在正於此間舉行的福州市人大十三屆六次會議上,福建省副省長、福州市市長蘇增添向與會人大代表作出上述表示。
被稱為「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福州三坊七巷地處福州鬧市,包括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三坊」和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七巷」;這里保存較好的明清古建築計159座,其中有冰心、林覺民等諸多歷史名人的故居。
三坊七巷是閩都文化的重要代表。蘇增添表示,「十二五」期間,福州將推進福州歷史文化資源、城市空間格局和文化遺產風貌的保護與傳承,彰顯以曇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和壽山石文化為代表的閩都文化魅力。

這算嗎?

『叄』 福州三坊七巷什麼時候建造的

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涌專現出大量對當時社會屬乃至中國近現代史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包括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廬隱等,成為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著因歷史上多種文化交融而形成的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以及獨具特色的名人文化

『肆』 三坊七巷的來歷

1,衣錦坊:「三坊」中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

『伍』 福州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版三權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這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陸』 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復: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制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11月1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旅遊工藝品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林敬金
成立時間:2008-11-14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10010020553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樓區營房裡10號

『柒』 福州三坊七巷介紹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文儒坊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光祿坊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寧時,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光祿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楊橋巷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蒼,因西能楊橋而改名。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你謝鑾恩。冰心小時候新加坡在這里住過,好居《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郎官巷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塔巷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黃巷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唐代崇文館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無毀,滅炬而過。」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明代侍郎薩琦亦居此巷。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捌』 福州三坊七巷的歷史故事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因原來光祿坊旁的房屋都比較老舊,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整體大修工作,預計2010年國慶節前全部完工。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

宮巷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採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於吉庇巷口。

南後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後街。
三坊七巷之南後街福州南後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後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後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後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起於楊橋路、止於吉庇路的南後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歷史上的南後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型大小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型大小,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現在,在南後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後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經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貌。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馬鞍牆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雕飾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普通居民樑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朴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其窗欞製作之精緻,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如文儒坊尤恆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復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築門
三坊七巷建築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牆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牆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牆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牆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楨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編輯本段]《三坊七巷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舉辦的「老城保護與整治———三坊七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通過。宣言就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如下共識和行動倡議: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一個城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城市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發展的進步。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應不僅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注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重視建立民眾與文化遺產間的情感聯系,應建立、積極、合理、有效的途徑,使文化遺產為民眾所關注與分享,使文化遺產真正為社會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
文化遺產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而深刻長遠的,是不可復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文化遺產的喪失是無法補償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每個城市都有她應保護的「紫禁城」。

『玖』 福建三坊七巷是咋回事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中軸線以西,西、南至安泰河,東至八一七路,北臨楊橋路。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總佔地面積38.35公頃(575.25畝)。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建省福州市重要的標志之一,1999年國務院批復的《福州城市總體規劃》即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5月,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築群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福州三坊七巷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時期古建築,涵蓋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建築計159座,其中包括全國重點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掛牌保護單位8處,歷史保護古建築131處,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國家文物局單霽翔局長稱「三坊七巷是全國留存至今最好的歷史文化街區,擁有眾多的唯一性」。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自從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於清至民國走向輝煌,見證了自中原人入閩以來福州城市發展,濃縮了福州城市文化變遷歷史,也涌現出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代史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如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盧隱、郁達夫、郭化若等。他們無論是對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還是對洋務運動、變法維新乃至辛亥革命以來中國近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科技和軍事的發展進程,均發揮了重要的乃至影響全局的作用。同時,眾多才學兼優的良吏、能工巧匠及富商、實業家等萃聚於三坊七巷,如唐代著名學者黃璞,宋代理學家陳襄、詩人陳烈、國子監祭酒鄭穆,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台灣掛印總兵甘國寶,以及民國海軍總長劉冠雄,海軍司令杜錫珪、藍建樞,海軍將領陳季良,近代文化名人陳衍、何振岱,革命烈士翁良毓等人。此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還是閩台歷史文化親緣的見證,福州城市精神的集中代表以及閩學的發源地之一。

與三坊七巷相鄰的南後街是三坊七巷歷史街區的中軸,是連接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主要通道。沿街分布多處文物保護單位與歷史保護建築及老字型大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古舊書籍、裱褙、花燈等傳統文化商業。明清時期,這里兩側曾聚集著書肆、刻坊、花燈、裱褙、銅器、筆庄、生漆、當鋪等大小商店數百家。我國第一部外文譯作《巴黎茶花女遺事》,正是從南後街刊刻出版的。清末舉人王國瑞有詩句描述南後街的繁華景象,「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將南後街比作北京的琉璃廠,足見當時街市的繁榮。

為此,三坊七巷歷史街區成為了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著因歷史上多種文化交融而形成的獨具地域特色的閩都文化以及多元聚合的地域文化,承載了福州城市發展豐富的歷史文化沉澱,充分體現著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是福州「四大文化」品牌之一,被評為「福州十大名片」之首。

保護修復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對城市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是對城市建築遺產的保護與恢復,有利於推動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進程,對於建設「文化強市」、提升福州城市競爭力和城市文化品位、擴大城市影響度、培育和開發文化旅遊市場等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也為福州在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中打基礎、挑大樑、樹形象、走前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由於歷史原因,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內古建築缺乏維修、保護,院落內搭建、破壞、老化嚴重,房屋質量持續下降;街區內人口密度過高,居住條件擁擠,環境惡劣;街區內現代市政基礎設施缺乏,居民生活條件十分惡劣,缺乏必備的消防設施,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到了非保不可、急需搶救保護的關鍵時刻。對此,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保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意義,將保護修復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並決定投資40.5億元保護修復三坊七巷。省委書記盧展工、省長黃小晶、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及國家建設部領導多次視察三坊七巷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並對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福州市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袁榮祥為組長的「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利用領導小組」,聘請全國著名文物保護專家羅哲文教授等8位專家為領導小組的專家顧問,對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作進行全程指導,聘請我國著名的歷史街區保護及古建築修復專家張傑教授和張之平高工擔任責任規劃師和責任建築師,對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規劃設計、建築設計、文物修復及工程質量等工作進行把關。並在2008年9月,成立正式機構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全面統籌開展各項工作。

為了確保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06年以來,福州市先後編制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批准頒布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辦法》、《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築搬遷修復保護辦法》、《三坊七巷保護修復資金管理使用辦法》、《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審核制度》、《三坊七巷文物保護管理細則》、《三坊七巷文物建築保護修復技術規范》、《文物建築修復工程定額》以及《工程造價審核制度》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

為整治街區環境,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優化人居環境,使其成為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區。福州市根據保護規劃的要求,按照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採取積極、持續、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合理疏散居住在三坊七巷不協調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中違章搭蓋建築內的居民,努力解決居民居住和發展需求,制定切實有效的原住民保護措施和政策,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讓傳統風貌的保護成為居民的自覺行動。在疏散過程中,只要條件允許,盡量讓提出留住申請的原住民留下來,讓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間商業,如老字型大小、手工藝作坊等留下來,在政府統一規劃的前提下,積極組織留住居民參與保護修復工程,並由政府補貼修復費用(文保單位政府補貼40%,歷史建築政府補貼10%)。

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方針為准則,按照「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實體運作,漸進改善」指導思路進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文物建築和歷史建築的保護修復。依法保護好街區現存的文物建築、歷史建築等,按「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國家、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古跡進行重點修復和展示。二是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充分挖掘三坊七巷歷史文化內涵,保護和傳承街區特有的戲劇、曲藝、習俗、人文精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是街區歷史風貌的修建保護。修復歷史街區原貌,拆除和改建街區內不協調建築。四是市政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對街區內給排水、供電、供氣、安防、通訊、道路、河道進行整治,將現代化的設施通過地下入戶。在具體實施中堅持最大可能保留舊有建築及歷史信息,體現真實的傳統構造的建築形式表達,對於更新建築的外立面(木構或青磚)均採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與構造做法,力求反映三坊七巷風貌的原真性,而內部空間則立足於建築的使用功能與滿足當代的生活需求。

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於2006年12月底正式啟動,目前正根據「鑲牙式、微循環、漸進式、小規模、不間斷」的原則進行保護修復,已完成國家級文保單位林覺民故居的維修及重新布展並對外開放;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水榭戲台修復工程經過一年多的修復,現已基本完成。水榭戲台的保護修復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盡可能的保持了原建築構件,保留文物的原真性。我們還認真總結本次修復工作的經驗,用於指導其他國家級文保單位的修復工作,其中林聰彝故居、二梅書屋、小黃樓的修復工作已全面啟動;歐陽花廳、陳承裘故居、沈葆楨故居正在進行修復工程前期准備工作。在做好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復工作的同時,其他各級文保單位及保留歷史建築,福州市也將繼續根據「鑲牙式」原則進行修復。此外,南後街沿線建築已根據國家文物局批復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保護區南後街地段建築保護與整治設計方案》修復完畢。三坊七巷的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周邊風貌協調區的建設工作正穩步推進。

保護修復後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將保留著明清到民國時期的福州特色傳統建築風格,挾裹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承延著濃烈的閩都文化,保持著流傳千古的神秘色彩,將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

閱讀全文

與福建三坊七巷開發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產培訓機構有哪些 瀏覽:243
十年期房貨利率 瀏覽:239
天津小戶型中單怎麼裝修 瀏覽:506
怎麼賣個人二手房 瀏覽:888
房地產投資長期看什麼短期看什麼 瀏覽:168
柬埔寨期房 瀏覽:603
大型開發商維權 瀏覽:224
南通開發區新開苑房價多少 瀏覽:801
房產達人怎麼買錘子手機版 瀏覽:70
沙烏地阿拉伯需要什麼樣地產地證 瀏覽:442
商品住宅房產證 瀏覽:733
農村房產證沒有怎麼辦理 瀏覽:587
外灘的房價多少錢一平 瀏覽:639
青島最貴房價是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519
二手房比喻什麼 瀏覽:135
樓盤派籌是什麼意思 瀏覽:319
鎮江楓苑二手房怎麼買 瀏覽:230
衡陽市有哪些好樓盤 瀏覽:459
房地產模型設計費入什麼科目 瀏覽:619
晶福園最新房價是多少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