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住宅開發 > 住宅文化

住宅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4 09:45:40

『壹』 住宅與文化有什麼密切關系

英國人來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說,不自論住宅是高聳雲霄的大樓或是不蔽風雨的篷帳;是寓麗堂皇的別墅或是簡陋矮小的茅屋,一家的文化特性與其屋內的物質設備是有密切的關聯。一個人從襁褓而孩提,從發育及青春以致求偶及早期的婚姻生活,以至於老年,他一生中和家庭間各分子的親密接觸,深受住宅形式的嚴格限制。這些,在我們的文化中,對干偉人住宅及故里的保存,就表示著我們對於住宅的情感方面的重視。也就是說,從一個人一生來說,住宅與文化的聯系更為密切。而從一個城市來說,不僅有普通居民的住宅,也有著名人士的住宅,一個著名人士去世了,它的住宅往往作為故居保留起來,供後人們瞻仰。

『貳』 誰有有關居住文化的資料

先說說我自己的膚淺看法:
在中國,獨戶住宅很少見,大部分人居住在美國人所說的公寓街區中。這些住宅看起來好像比較陰暗,但在它們周圍形成的鄰里文化卻運轉得非常良好。盡管它們既不整潔也不美麗,但整體上說,這些公寓無時無刻不比美式住宅顯得更有生氣、更加安全、也更吸引人。它們十分成功,而大多美國的住宅工程則是災難。

為什麼如此?一個原因是,中國人並沒有效仿美國式的隔離帶分區制。在中國,居民樓周圍通常都有配套商店,這是上千年傳統商業文化的遺留。

就拿我住的房子來說,從那裡步行幾分鍾就能看到一條穿過幾個大型住宅工程的道路。在美國,這里會人煙稀少,甚至是危險地帶。但在中國,這里卻成了生機勃勃的社區中心:雜貨店和布店,五個麵包店、一個鮮肉店、一個菜場、一個裁縫店、兩家銀行、幾個水果攤和葯店,再加上八九個美容店。此外還有近幾十個賣玩具、鞋帽和五金的小商店。十幾家餐館中既有街頭排檔也有寬敞的餐廳。各類商店中還穿插著自行車和摩托車修理店,商品和服務范圍如此廣泛。至於這里沒有的咖啡店和日本餐廳,在另一條街道上就能找到。

很多商店的面積還不如一個車庫大,彼此靠得很近,大多佔了人行道。商店門口窄窄的路十分擁擠。盡管中國很難被形容為「行人友好型」國家,但在這樣的街區中,道路明顯是為行人和自行車而設的。這帶來了不分晝夜、門里門外隨處可見的社區文化。人們在路邊吃飯、打盹、燒烤、焊接、修建……這種景象會讓美國開發商感到驚愕。

這種「人行道」街區是中國城市的代表,從太陽升起到落山,總是熙熙攘攘。餐館和卡拉OK都人滿為患,沒人在乎時間早晚。也有很多人過著正常生活,沒人感到不安全。無論是舊時的弄堂還是現在的街區,「混亂」是西方人常用來形容中國城市的詞彙。但如果這是「混亂」,那美國城市應該多多體驗。

要說到居住文化方面的東西還真不少,因為地大物博,下面還有一編來自(http://www.tzjs.gov.cn/info/infomore.asp?id=1946)關於《當代中國居住文化的誤區與選擇》的文章:

城市建築是「凝固的藝術」,它引領著人們的審美觀念。這種「藝術作品」一旦完成,就會至少保留50年~100年,它的美與丑將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著整個城市居民的審美感官,左右著後代人的審美觀。
近日,我國著名的文化學者、作家、美學家余秋雨應武漢市房地產開發企業協會的特別邀請,在武漢做了一場「住宅與文化」的專題演講。余先生的演講可以說是站在歷史、文化、藝術和哲學的高度對我國的居住文化進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精闢的剖析和解讀。為了能夠聽上這場報告,湖北省宜昌、襄樊、黃石、荊州、荊門、十堰、鄂州等市的行業主管領導、企業老總都趕到了武漢,在本報駐湖北記者站的協助下從武漢市房協拿到了入場券。武漢市房協原定可以容納400人的中型報告廳,由此被迫臨時改到了大型報告廳。
居住改變了當代中國人的集體形態和行為方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住宅產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近幾年的表現更顯得格外迅猛和醒目。這些居住建築、社區的形成與發展也極大地推動和改變了城市居民的集體生存形態。
正是城市居民生存形態的改變,促使居民居住觀念、理念的改變和提升,促使人們的某些行為方式發生改變。人們在對居住空間行使選擇權的同時不自覺地承擔著城市形態和形象的審美責任,時刻關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關注著城市建築的美與丑。建築審美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臉面」形象問題,更重要的是關繫到城市居民甚至一個民族後代的審美教育問題。
走遍歐洲的每一個城市,你很難找出幾幢十分難看的城市建築。什麼原因呢?因為歐洲人的文化品位、審美水平天生比我們高?不是。這得益於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藝術家們如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的天才創意,大膽創新並按他們的藝術思維修建了大量優美建築,正是這些「凝固藝術品」時刻教育著、影響著他們的後代。在這些城市大課堂里成長起來的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其建築審美方面的藝術素養顯然要比我們「技高一籌」。
反觀國內大小城市,滿眼是「克隆」的歐陸建築,最扎眼的當屬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急於解決居住「貧困」而匆忙建成的住宅建築,缺乏文化品位,這對於我們的後代來說是一種遺憾。但是現在城市居民的居住觀念已經在改變,住宅空間選擇權的行使使我們的居住文化也在發展,而現在宏觀調控應該是我們提高居住文化等級的好時機。
人們對居住文化的幾種誤解
好在許多住宅開發企業均已清楚營造恰當的社區文化能極大地帶動樓盤銷售的益處,明白了這個道理,企業自是不會錯過任何能促進項目銷售、提升樓盤品位的好「點子」。於是起個項目的好名字就成為每個企業的難題之一。名字起得好,不僅會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會給小區提高「文化品位」,樓盤就暢銷。開發商誤以為這樣就是有所謂的「居住文化」。當然這只是目前住宅開發過程中企業尋求居住文化的誤解之一。總結起來表現為以下幾點:
誤解一:膚淺地認為文本文化就能代表居住文化。一些住宅開發商過分追求和放大「符號」性的「居住文化」,以為將項目的名字取的古樸、文雅,就代表著小區有文化品位;一些城市以為將某些古人、名人的故居保護起來就能成為古跡,就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其實不然,居住文化實際上是一種集體生態文化,不是「只言片語」就能代表,更多地體現為居住環境、建築細節對居民的一種人文關懷,從而形成一種集體的生活習慣、生存狀態,是空間、時間的某種累積。
誤解二:對東方文化內涵理解有誤區。在許多電影、電視劇中,人們經意或不經意之間,總能看到諸如:舞龍、舞獅或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熱鬧場景,在影視藝術的影響和教育下很多人都誤以為這些就是我們的「東方神韻」「中國文化精髓」。這些能不能代表我們古老的中國文化?回答當然是能,但這絕不是全部。中國文化從根基上講是盛唐時期的樸素文化——樸素中見絢麗、精華、大氣,而這些大紅、大紫的絢麗審美觀是近代的產物。住宅建築是代表和傳承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和藝術審美水平,我們不能過分地去追求民族符號以及衰落時期的文化標識,而把過去的審美觀當成今天的審美標准。「千萬不要太美國!」—— 這是「有文化的羅馬對有文化的中國的友善提醒」,一個歐洲老人這樣告誡我們的城市建造者。
誤解三:對近代居住文化有誤解。這實質上是建築在承載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該如何去認識和區分文化糟粕與精髓的問題。不管是小說還是相關影視作品,中國近代的城市生活好象均是一片繁華盛景,其中尤以當時的上海為盛。很多的鏡頭和描寫都會「瞄準」上海外灘,為什麼?有人認為那能代表當時中國的繁華,能展現中國的建築水平。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和誤導人們的審美趨向。其實中國城市近代一直處於戰火混亂中,也一直沒有時間,也沒有合適的建築師來建設城市,這一時期的相關建築資源相對匱乏,現代建築汲取過多必定會陷入誤區。
誤解四:對現代居住文化的認識存在誤區。城市的布局整齊劃一,呈幾何形狀的規劃設計,這些表面上很美觀的東西早已被歐美國家所擯棄,而我們的城市規劃者卻在普遍運用。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誤,是非人性化的、非自然化城市布局,是居住文明的倒退。
住宅建築的文化選擇
在城市住宅建築的建設和提升居住文化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態。在對自然資源進行充分挖掘的同時注意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次,要遵循審美原則。建築是時刻教育人們的審美「大課堂」,引領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在城市地標性建築的規劃設計上,要盡量實行招標機制,引入引進國際最新、最高水平的設計,以「造福」於我們的後代;第三,要力求展現自我的獨特性。在建設過程中要尋求城市建築的惟一性,我們的住宅、街道、城市都應該增強可辨識性,不要簡單地去「克隆」其他中外城市。第四,尊重各個不同人群的居住文化選擇。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城市的發展、成長過程中,人類正以居住場所的選擇方式在劃分階層,形成新的人居群落,且其趨勢越來越明顯。因為每個人都在行使個體的充分選擇權,尋找符合自己個性特徵的社區,在不停地尋找自己「生命空間」的同時也在認識著「自己」。

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城市住宅開始進行房改,隨之城市居民的集體生存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絕大多數的城市居民從無產者變為有產者,真正意義上擁有了自己的不動產——住房;其次,近年來老百姓收入的劇增,人們改善自身居住環境、居住質量的願望變得尤為強烈和迫切,帶來的是住宅產業的興起、商品房市場的興隆。正是這種住房需求推動著住宅產業的發展,推動著居住文明的發展,城市居民對其生存空間也有了充分的選擇權;其三,城市居民在改善自身生活質量、居住環境的同時也切身體驗到生命與空間的借貸和租賃關系,這一點從目前通過商品房的按揭貸款和租賃住房來改善自我居住狀態來看是顯而易見的;其四,每個居民可自由行使其居住空間的審美權利,也承擔起城市居住建築的審美責任。

下面還有一編,我想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一編文章:來自http://www.chinahouse.gov.cn/zjlt9/9346.htm(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包宗華 )

居住文化的基本概念
過去,人們把住宅單純地說成是居住和休憩的建築物,屬於生活消費品性質。其實,住宅是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生活於自然界的產物,它的功能是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目前,住宅不僅具有居住休憩這一主要功能,而且具有學習功能、工作功能和娛樂交往等功能。因此,住宅既是生活資料,又是享受資料,還是發展資料,是一種生產要素。
由於依賴住宅居住、休憩、學習、工作、娛樂、交往,使得人們一生中相當多的時間在住宅中度過,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人們在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情操、風俗習慣,美學觀念、價值觀念、民族觀念、地域觀念、宗教倫理觀念以及世界觀,以不同形式的居住文化,在住宅、住區及其周邊環境上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來,形成特有的居住文化。居住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居住方面的有機結合和體現,住宅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居住文化發展的歷史。居住文化是人們追求幸福居住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類社會不斷向現代化發展的同時,居住文化也不斷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
居住文化必然首先通過住宅予以體現。中國封建社會的住宅中,普通老百姓住的四合院,達官貴人和皇帝住的府邸和宮殿,就反映了不同經濟政治地位的人們,在居住水平和居住文化上的差異。在居住理念上,有的人追求朴實無華,有的人追求豪華和藝術享受。至於中國住宅刻畫在門、柱上的楹聯,許多既是獨具匠心的文學作品,又是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反映了相當高的文化水平。
馳名世界的中國蘇州園林,把住宅和園林做了高水平的藝術處理,園中的住宅、亭台樓閣、畫廊小橋、春池秋水、楹聯石刻、樹木花草和婀娜多姿的太湖石,都是美不勝收的「藝術品」。而且經過精心布置,使之成為渾然一體的住宅園林藝術。人們站在不同的地位從不同的視角看出去,都能看到一幅不同的、美麗的圖畫。可以這樣說,蘇州園林達到了一個住宅藝術和居住文化的高峰。
中國古代的人們也已注意到住宅與其周圍環境的密切關系,並把它作為居住文化的一部分來看待。唐朝詩人筆下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用渲染的詩句,反映了詩人對住宅依山傍水的贊美及其文化關聯。明朝文人則把晉唐名家的名句巧妙結合成一副住區對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士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系指一套很深奧的古書,久已失傳)。這副對聯不僅反映了作者對住區周圍自然環境的高要求,而且要求住在住區內的人要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其對住區文化及其與人的關系的高要求「躍然紙上」。
居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居住文化凝聚著人類文化發展的結晶,並在不斷地繼承、揚棄、創新、發展之中。
住宅首先是一種建築物,而建築物總是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當人類能夠大規模生產價格適當的鋼材和水泥後,才有條件大量建設高層住宅;當人類能夠大規模生產電梯以後,建成的高層住宅才有人住。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會促進住宅建設的發展和變化,不僅影響建築造型,還會波及到人們的生活起居、社會交往和居住文化的發展和變化。例如,大量建設多層和高層住宅後,我國長期傳承的四合院和四合院文化受到了嚴重沖擊。又如,中國古代崇尚大家庭,而今我國城市居民主要是兩代同堂,三代同堂正在日益減少,也就不宜按大家庭的要求來安排住宅建設。
既要發展現代化的住宅建設,又要繼承優良的居住文化,必須建立科學的繼承觀,即對優良而仍然適用的加以繼承和發展,對於不適用的加以揚棄。
第一,在城市的改造和發展建設中,要注意保護住區文化遺產。適當地把一批具有歷史價值的、居住文化有特色的住宅和住區予以保留和保護,使其在繼承傳統住宅和居住文化中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在住宅建築的造型上,注意把繼承傳統的住宅建築風格與現代化的建築技術結合起來,並在繼承和發展優良傳統上狠下工夫,使之既是現代化建築,又能適度地繼承傳統的「文脈」。
第三,在住區的規劃設計上,要十分注意現代化住區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堅持環境凈化。在住區內,要善於利用有限的空間,安排建築物與綠化環境的巧妙結合,做到「滿窗美景如畫圖」。同時,要善於利用住區周圍的環境和景觀。雖然每個住區周圍不可能都有湖光山色的環境和景觀,但只要巧於觀察構思,就能利用周邊環境做出各有特點並有一定美感的景觀。
第四,人是住區文化的創造者,又是住區文化的享受者,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因此要對人的素質發展提出要求,即不斷地提高人的文化和道德等綜合水平,並有意識地把人的聰明才智溶於發展住區文化之中,充分發揮人在保護、繼承和發展住區文化中的主導作用。
第五,倡導建設親情住宅和住區。大力發揚家庭親情、鄰里親情和社會親情,並把它有機地溶入住宅和住區的規劃、建設、管理以及居民的生活與交往之中,使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得到發揚,為住區文化添彩。
第六,加強研究工作,對居住文化在住宅、住區以及周邊環境上的歷史、傳承和現實體現,予以收集、整理和分析,提出保護、繼承和發展的建議。
學習外國居住文化的反思
學習和汲取外國的居住文化,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必須以我為主。中國的居住文化,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在住宅、住區及其周邊環境上的體現。它傳承了我國的悠久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和地域特徵,為廣大人民所愛好。為此,必須以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居住文化傳統為主。
第二,善於取長補短。世界各國的住宅和住區,在規劃設計、建設技術以及體現居住文化等方面,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只有善於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加快前進步伐。但要注意,外國的長處,是適應該國一定條件下的「天時、地利、人和」特點的長處,只有取其精華,並與我國現有條件下的「天時、地利、人和」的特點相結合,加以融會貫通,才能很好地為我所用。
第三,正確對待「拿來主義」。近些年來,在我國的住宅建設中,出現了一些照抄照搬外國的西式建築,甚至有的住宅小區還取了一個外國名字。雖然在我國每年5億多平方米的城鎮住宅建設中,不應對建設少量的西式建築加以反對,但要善於正確引導。這里要注意兩點:一是,在發展住宅建設和住區文化中,學習借鑒或「拿來」外國的,只能處於為輔的地位;二是,要善於把外來的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使之溶入我國居住文化之中。這樣做,才能保證我國的居住文化博採眾長,健康發展。(本文為作者在日本奈良舉行的中日韓國際居住文化問題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

如果您想看一些關於山東房產方面的資料話,可以到這個網站看看:http://www.whhouse.com.cn/whup/ztgh.asp?id=zg01

以上三大段內容互無關鏈,僅供參考,希望是你想要的。

『叄』 居住文化有什麼特點﹖

新居住文化十二個特徵
居住文化」是一個民族特定居住生活方式的整體。它既包括物質的硬體,又包括知識、精神的軟體,是人類在居住范疇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科技的長足進步,引致我國在居住文化方面發生了傳承文脈與開拓創新相結合的新的飛躍。反過來,新的居住文化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改變著人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準。所謂「居住改變中國」,就是這種反作用的高度提煉。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新居住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具體體現出以下12個方面的主要特徵:
(一)人居環境生態化
我國傳統民居歷來注重生態環境。新居住文化在繼承這個傳統的同時,又依託於發達的現代科學技術,把生態理念的實踐不斷推向新的高度。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先是「節資、節能」理念的建立,從而引發了「綠色建築挑戰」的實踐創新行動。後來,又向深度和廣度挖掘拓展,形成了「生態」理念,並建設了一批「生態」、「綠色」、「健康」住宅小區,使居住環境的整體性、根本性、系統性、科學性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深度。當前,由於發現一些住宅小區簡單地把「綠色」等同於「綠化」,「美觀」等同於「景觀」,而尚未涉及到「生態」、「綠色」、「健康」的深層次、多角度的科學內涵。於是,又產生了「生態量化」理念,著手研究制訂小區環境的生態量化指標和其評價體系。
(二)住區布局分散化
我國正在向城市化國家大踏步前進,去年的城市化水平已達40%。這是一個偉大的社會變革,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關口和關鍵時刻。處理得當,城市就能健康地可持續地發展;處理不當,就會留下許多城市化後遺症。
許多城市已經開始採取「開發新區——松動舊城——進而改造舊城」的科學發展模式。採用「開發新區——松動舊城——進而改造舊城」、把居住區分散到城鄉結合部和近郊區的發展模式,既可以避免城市化前期人口大量涌到城市中心;又可避免城市化後期因人口大量遷出中心區而造成城市中心區空洞化。從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市化和城市發展路子。
一部分城市居民在郊區居住、到城區上班(有的論者將此稱為「郊區化」),成為新居住文化的一個鮮明特徵。
(三)住區規模大型化
住區布局分散化以後,城鄉結合部和近郊區成為住宅開發的首選之地目。目前,這些地帶的大型住宅區比比皆是。象金地公司在南翔即將啟動的開發項目,佔地達2100畝,告竣以後將在南翔出現一個擁有2萬居民的新城。這種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人口集聚和造城運動,是新居住文化的重要表現。它迅速地改變著城市的格局和社會的空間形態,對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四)建築結構高層化
鑒於我國人多地少,城市建設用地尤其緊缺,居住向空中發展勢在必然。居民從小平房、大雜院到住高樓這種生活方式即居住文化的巨大變化,已逐步從過去的懼避心理轉變為響往「一覽眾山小」、眼界開闊的高層住所。
(五)造型風格多樣化
住宅造型是居住文化的重要體現。過去的住宅往往是造型呆板,千篇一律的「火柴盒」。現在隨著住宅商品化的發展,建築造型日趨多樣化,百花齊放,琳琅滿目,各領風騷。
(六)功能配置合理化
人們對住宅的要求,已從過去的著重解決有無問題(生存型)逐步轉變為解決優劣問題(享受型),要求以舒適、健康、實用、安全為目標,對住宅內部功能區進行優化和細化配置,合理分配各功能區的面積,以及私密性的保障等。目前,住宅的功能分區越來越細,每套住宅己從六個空間格局(卧室、起居室、餐廳、廚房、衛生間、陽台)增加到八個空間格局甚至更多,如增加了電腦房(書房、工作室)、儲藏室等。特別是動區和靜區的分隔,避免了互相干擾的煩惱。對入口、起居室、餐廳等禮儀空間和卧室等私密空間的設計,也精益求精。主卧室不僅要放在開敞、舒適度好的位置,而且還將其空間細分為睡區、坐區、衛生區和壁櫥區。根據人性化的要求來進行功能空間的細分和組合設計,已成為造精品、創品牌的有效途徑。
(七)室內裝修普及化
對住宅進行不同擋次的裝修,已逐漸成為時尚。
(八)庭院景觀園藝化
新開發的住宅小區繼承了我國民居帶私家花園的傳統居住文化,使我國作為園林大國的傑出造園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使我們的居住環境實現了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理想。許多住宅小區已成為城市的靚麗景點。
目前的許多住宅小區,或展現中國園林的神韻,或引入西方園林的異彩,或中西兼用,將中國園林的精巧融入歐陸園林的開闊之中,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新居住文化的內涵。
(九)服務設施信息化
寬頻網進入了小區、電子保安設備普及。日益完善的信息服務設施,使許多住宅小區不僅為居民創造了既安全又開放、信息靈通、通訊便捷的生活條件,同時也提供了居家經商等等的辦公條件。
(十)社區氛圍親情化
許多小區開發商和物業管理商都花大力氣來營造充滿著「家庭親情、鄰里親情、物業服務親情三位一體」的小區氛圍,使我國尊老愛幼、親親睦鄰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重放異彩。
近年來,一種既區別於一般的住宅小區,又區別於單一的老年住宅小區或老年公寓的「親情社區」已現身於新居住文化之林。這種「親情社區」是以維系和增進家庭親情為主、老年住宅和普通住宅混合布置、兩代或多代人同住一個住宅小區、一個住宅樓、但各有各的獨立的生活空間、可合可分,從而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努力追求住宅人性化、充溢著人文關懷的新型社區。這無疑是適應我國老齡社會到來的一種新居住文化。
(十一)住宅產權私有化
住房制度改革以後,大部分公有住宅都賣給了原住戶,每年新開發的商品住宅90%%以上是賣給消費者個人。居民的置業意願空前高漲,成為現代生活方式的一個突出部分。
(十二)物業管理社會化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以住宅和居住環境的維護保養為中心任務的專業化物業管理,為住宅使用壽命的延長和住宅財產的保值、增值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以上羅列的新居住文化的十二個「化」,還很不全面。而且這個所謂的「化」,也不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的那種「化」,只是表示了一種發展趨勢。這是需要說明的。
新居住文化還方興未艾。經濟持續高速的增長,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必將繼續有力地推動新居住文化的培育成長。今後我國居住文化發展的主題仍然是傳承文脈與開拓創新相結合。

『肆』 住宅能不能做文化傳播

當然能,比如我們傳統的木結構青磚瓦房,是我們的傳統文化

『伍』 中國六大傳統居住文化是什麼請舉例。

有錢的沒錢的各3個住法
6大文化

『陸』 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如何體現我們對於住宅的情感方面的重視的

這些,在我們的文化中,對干偉人住宅及故里的保存,就表示著我們對於住宅的專情感方面的重視。也屬就是說,從一個人一生來說,住宅與文化的聯系更為密切。而從一個城市來說,不僅有普通居民的住宅,也有著名人士的住宅,一個著名人士去世了,它的住宅往往作為故居保留起來,供後人們瞻仰。

『柒』 中國居住文化

房屋大多帶有院子,講究房屋對稱,中間廳堂兩邊卧房,而且,東卧房是最尊貴的卧房。

『捌』 關於日本住宅問題以及文化

和美國差不多,市中心都是商品房,市郊一般都是小別墅。 靠,上面的是團隊回答下面內的你也別胡說容八道,..超過10層以上的很多..都是公寓什麼的..而且幾乎都是普通人在住的!!當然自己買的就差不多是2~3層..但面積比較小..並且不全是以榻榻米為主,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樣式叫人來弄這要看自己喜好,後院有天井什麼的,幾乎沒有..有也只是那種年紀大的..喜歡日式風格的老人住的所以說..我完全可以推翻下面哪位所說的內容..

『玖』 古代住宅的精神文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住宅的形式在中國古代還十分重視精神文化,如「風水術」之類,但其中內卻不失科學的成分。大約容在西周時期已有擇居之說,如《詩經·大雅·公劉》中就有擇居方法的敘述。說公劉擇居「於胥斯原」,「陟則在巘,復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A陟南岡,乃觀於京」,「觀其流泉」,「度其隰原」……又說,「既溥既長,既景A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孔穎達疏說:「既以日影定經界,乃復登彼山脊之岡而視其陰陽寒暖所宜,又現其流泉侵潤所及,知天氣宜其稼禾、地利足以養生物,乃居處其焉。」其中「以日影定經界」,是一種測量方法。《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又說到「生彼虛矣」,「降觀於桑」等,據鄭箋說,「文公將登其漕之虛以望楚丘,觀其旁邑及丘山,審其高下所在,乃後建國焉,慎之至也。」書中有好多處都說到這種情況。

『拾』 居住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居住文化是一個民族特定居住生活方式的整體。它既包括物質的硬體,又包括知識、精神的軟體,是人類在居住范疇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閱讀全文

與住宅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產培訓機構有哪些 瀏覽:243
十年期房貨利率 瀏覽:239
天津小戶型中單怎麼裝修 瀏覽:506
怎麼賣個人二手房 瀏覽:888
房地產投資長期看什麼短期看什麼 瀏覽:168
柬埔寨期房 瀏覽:603
大型開發商維權 瀏覽:224
南通開發區新開苑房價多少 瀏覽:801
房產達人怎麼買錘子手機版 瀏覽:70
沙烏地阿拉伯需要什麼樣地產地證 瀏覽:442
商品住宅房產證 瀏覽:733
農村房產證沒有怎麼辦理 瀏覽:587
外灘的房價多少錢一平 瀏覽:639
青島最貴房價是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519
二手房比喻什麼 瀏覽:135
樓盤派籌是什麼意思 瀏覽:319
鎮江楓苑二手房怎麼買 瀏覽:230
衡陽市有哪些好樓盤 瀏覽:459
房地產模型設計費入什麼科目 瀏覽:619
晶福園最新房價是多少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