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景轴测图是什么
轴侧图到底是什么?
用平行投影法将物体连同确定该物体的直角坐标系一起沿着不平行于内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容投射到一个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轴侧图。 轴侧图实质上是利用轴向投影从偏斜方向观察物体的图像表达方法,可以在一张图中显示物体的多个视图。将多个视图投影到主要六个视图中(如前,右,左,顶,底或后)来描绘物体。由于是轴侧投影,因此图像看起来相对扭曲,非人或摄影的正常视觉影像。这种失真的表现主要用于说明物体的形体特征。 在建筑作品的表达中,为了强调不同的信息与内容,轴侧图的绘图方法可以表达建筑的外立面,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整体规划的概念,建筑内部中不同空间的分布,建筑构造细节与连接方式,内部活动场景的叙事性表达。 建筑轴侧图中叠加信息的多重性是利用场景中构筑物(墙体,屋顶,切面,梁板柱等),场景中的人物活动,家具,地面铺砖纹理,建筑外立面,建筑阴影,场地周边环境的明暗关系或颜色来进行强调。同时在线图中利用线型的粗细,颜色等方式表达信息的层次性。
⑵ 是“轴测图”还是“轴侧图”
标准写法是:是轴测图.是具有X、Y、Z三个座标的图纸。
⑶ 什么是轴测图轴测图分为哪两大类
管道的抄轴测图又叫系统图,就是从侧袭面或剖面来看一个系统或装置的图,一般用轴测图只是看管道走向,或设计标高之类,如果是民用建筑一般只有给排水又管道轴测图。如果是工业管道安装,就比较复杂,
要看阀门、法兰、管件的安装具体位置以及标高。轴测图只有一种,也叫系统图来着
⑷ 建筑中什么是等轴侧和正交视图视图要详细
轴测图:有立体感的投影图(关键词:立体感)
正交图:三向投影出平面图(关键词:平面)
等轴测图是轴测图的一种,通过夹角都为120º的三条坐标画出的轴测图
第一张图片是等测图,第二张为正交图
⑸ 什么是轴侧图 定义。
轴测图是一种单来面投影图,在一源个投影面上能同时反映出物体三个坐标面的形状,并接近于人们的视觉习惯,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但是轴测图一般不能反映出物体各表面的实形,因而度量性差,同时作图较复杂。因此,在工程上常把轴测图作为辅助图样,来说明机器的结构、安装、使用等情况,在设计中,用轴测图帮助构思、想象物体的形状,以弥补正投影图的不足。定义:用平行投影法将物体连同确定该物体的直角坐标系一起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投射到一个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图形, 称作轴测图。轴测图根据投射线方向和轴测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正轴测图:投射线方向垂直于轴测投影面。 斜轴测图:投射线方向倾斜于轴测投影面。 根据不同的轴向伸缩系数,每类又可分为三种: 1.正轴测图 正等轴测图(简称正等测): p1=q1=r1。 正二轴测图(简称正二测):p1=r1≠q1。 正三轴测图(简称正三测): p1≠q1≠r1。 2.斜轴测图 斜等轴测图(简称斜等测): p1=q1=r1。 斜二轴测图(简称斜二测): p1=r1≠q1。 斜三轴测图(简称斜三测): p1≠q1≠r1。
⑹ 轴侧图跟鸟瞰图有什么区别
如果我没有记错...
鸟瞰图是顾名思义从正上方看下去的
轴侧图就是侧面看过去的
工程制图的内容
⑺ 什么叫等轴测
轴测图
在工程上应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多面正投影图,可以完全确定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且作图简便,度量性好,依据这种图样可制造出所表示的物体。但它缺乏立体感,直观性较差,要想象物体的形状,需要运用正投影原理把几个视图联系起来看,对缺乏读图知识的人难以看懂。
轴测图是一种单面投影图,在一个投影面上能同时反映出物体三个坐标面的形状,并接近于人们的视觉习惯,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但是轴测图一般不能反映出物体各表面的实形,因而度量性差,同时作图较复杂。因此,在工程上常把轴测图作为辅助图样,来说明机器的结构、安装、使用等情况,在设计中,用轴测图帮助构思、想象物体的形状,以弥补正投影图的不足。
多面正投影图与轴测图的比较如图5.0-1所示。
(a) 多面正投影图 (b) 轴测图
图5.0-1 多面正投影图与轴测图的比较
5.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一、轴测图的形成
轴测图是把空间物体和确定其空间位置的直角坐标系按平行投影法沿不行于任何坐标面的方向投影到单一投影面上所得的图形。如图 5.1-1所示。
轴测图具有平行投影的所有特性 。例如:
1.平行性: 物体上互相平行的线段,在轴测图上仍互相平行。
2.定比性: 物体上两平行线段或同一直线上的两线段长度之比,在轴测图上保持不变。
3.实形性: 物体上平行轴测投影面的直线和平面,在轴测图上反映 实长和实形。
当投射方向 S 垂直于投影面时,形成正轴测图;当投射方向 S 倾斜于投影面时,形成斜轴测图。
图 5.1-1 轴测图的形成
二、 轴测图的基本术语
图5.1-2
图5.1-3
三、轴测图的特性
由于轴测图是用平行投影法形成的,所以在原物体和轴测图之间必然保持如下关系:
① 若空间两直线互相平行,则在轴测图上仍互相平行。
② 凡是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在轴测图上必平行于相应的轴测轴,且其伸缩系数与相应的轴向伸缩系数相同。
凡是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都可以沿轴向进行作图和测量,“轴测”一词就是“沿轴测量”的意思。而空间不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在轴测图上的长度不具备上述特性。
四、轴测图的分类
1、按投射方向分
按投射方向对轴测投影面相对位置的不同,轴测图可分为两大类:
① 正轴测图:投射方向垂直于轴测投影面时,得到正轴测图,如图 7-2 ( a )所示。
② 斜轴测图:投射方向倾斜于轴测投影面时,得到斜轴测图,如图 7-2 ( b )所示。
2、按轴向伸缩系数的不同分
在上述两类轴测图中,按轴向伸缩系数的不同,每类又可分为三种:
① 正(或斜)等轴测图(简称正等测或斜等测): p 1 = q 1 = r 1 。
② 正(或斜)二等轴测图(简称正二测或斜二测): p 1 = r 1 ≠ q 1 , p 1= q 1 ≠ r 1 , r 1 = q 1 ≠ p 1 。
③ 正(或斜)三轴测图(简称正三测或斜三测): p 1 ≠ q 1 ≠ r 1 。
国家标准 GB/T 14692-1993 中规定,一般采用正等测、正二测、斜二测三种轴测图,工程上使用较多的是正等测和斜二测,本章主要介绍这两种轴测图的画法。
http://sme.sytu.e.cn/tu/gctx/course/chapter5/5_1.htm
⑻ 轴侧图和透视图有什么区别
轴侧图:就是侧面看过去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但又不是三维图,三维图可以翻面看图,轴侧图不能翻面。
透视图:即透视投影,透视图用主视图、俯视、左视图三种主要方法来表示物体,它的表示方式是平面图也称二维图。
⑼ 什么是轴测图
轴测图
在工程上应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多面正投影图,可以完全确定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且作图简便,度量性好,依据这种图样可制造出所表示的物体。但它缺乏立体感,直观性较差,要想象物体的形状,需要运用正投影原理把几个视图联系起来看,对缺乏读图知识的人难以看懂。
轴测图是一种单面投影图,在一个投影面上能同时反映出物体三个坐标面的形状,并接近于人们的视觉习惯,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但是轴测图一般不能反映出物体各表面的实形,因而度量性差,同时作图较复杂。因此,在工程上常把轴测图作为辅助图样,来说明机器的结构、安装、使用等情况,在设计中,用轴测图帮助构思、想象物体的形状,以弥补正投影图的不足。
多面正投影图与轴测图的比较如图5.0-1所示。
(a) 多面正投影图 (b) 轴测图
图5.0-1 多面正投影图与轴测图的比较
5.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一、轴测图的形成
轴测图是把空间物体和确定其空间位置的直角坐标系按平行投影法沿不行于任何坐标面的方向投影到单一投影面上所得的图形。如图 5.1-1所示。
轴测图具有平行投影的所有特性 。例如:
1.平行性: 物体上互相平行的线段,在轴测图上仍互相平行。
2.定比性: 物体上两平行线段或同一直线上的两线段长度之比,在轴测图上保持不变。
3.实形性: 物体上平行轴测投影面的直线和平面,在轴测图上反映 实长和实形。
当投射方向 S 垂直于投影面时,形成正轴测图;当投射方向 S 倾斜于投影面时,形成斜轴测图。
图 5.1-1 轴测图的形成
二、 轴测图的基本术语
图5.1-2
图5.1-3
三、轴测图的特性
由于轴测图是用平行投影法形成的,所以在原物体和轴测图之间必然保持如下关系:
① 若空间两直线互相平行,则在轴测图上仍互相平行。
② 凡是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在轴测图上必平行于相应的轴测轴,且其伸缩系数与相应的轴向伸缩系数相同。
凡是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都可以沿轴向进行作图和测量,“轴测”一词就是“沿轴测量”的意思。而空间不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在轴测图上的长度不具备上述特性。
四、轴测图的分类
1、按投射方向分
按投射方向对轴测投影面相对位置的不同,轴测图可分为两大类:
① 正轴测图:投射方向垂直于轴测投影面时,得到正轴测图,如图 7-2 ( a )所示。
② 斜轴测图:投射方向倾斜于轴测投影面时,得到斜轴测图,如图 7-2 ( b )所示。
2、按轴向伸缩系数的不同分
在上述两类轴测图中,按轴向伸缩系数的不同,每类又可分为三种:
① 正(或斜)等轴测图(简称正等测或斜等测): p 1 = q 1 = r 1 。
② 正(或斜)二等轴测图(简称正二测或斜二测): p 1 = r 1 ≠ q 1 , p 1= q 1 ≠ r 1 , r 1 = q 1 ≠ p 1 。
③ 正(或斜)三轴测图(简称正三测或斜三测): p 1 ≠ q 1 ≠ r 1 。
国家标准 GB/T 14692-1993 中规定,一般采用正等测、正二测、斜二测三种轴测图,工程上使用较多的是正等测和斜二测,本章主要介绍这两种轴测图的画法。
http://sme.sytu.e.cn/tu/gctx/course/chapter5/5_1.htm